摘選 《人人都是工程師》前言

摘選 《人人都是工程師》前言

 上週同學推薦一本書把時間當作朋友,想看的朋友可以點擊我菜單欄的BOOK,這個是我在作者博文裏面看到的一篇文章,沒事打打雞血。年後儘快進入狀態
 
http://lixiaolai.com/2016/06/12/makecs-preface/#more

一、如何自學才能真正有效?

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少數人的生活方式 —— 雖然它原本是每一個人最初的生活方式。哪兒有小朋友不學習的?他們每天都在學習(不要把學習狹隘地理解爲上學、讀書),可基於種種原因,絕大多數人從某一時刻開始就厭倦了學習(很可能是把學習與上學等同起來造成的),甚至乾脆放棄了學習(以爲離開學校就再也不用學習了)……

另外一些人,不太一樣,儘管他們是少數。他們甚至不認爲學習只是生活內容之一,而乾脆是生活方式。因爲不學習的生活只能是停滯不前的,所以缺少了新鮮,缺少了刺激,由此也缺少了許許多多的樂趣。生活方式決定了生活質量,這是最基本的邏輯。

再進一步,既然學習是一種他們已經選擇了的生活方式,所謂的“終生學習”只是必然的結果,對他們來說並不需要“大力提倡”,他們也不需要“努力”、“堅持”、“不屈不撓”、“頭懸梁錐刺股”…… 他們只是那樣活着,每天進步一點點地活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需要成功,只需要不斷成長。

二、自學其實是一種社交活動

很多人錯誤地認爲所謂的“自學”,就是“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學” —— 這恰恰是絕大多數人一生學習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很多人從來沒反應過來:

學習從來都不是單獨孤立的行爲,而是社交行爲。

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現象沒有:“看見別人打針,自己先疼得受不了……” 這是因爲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神經元,叫做“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它會讓我們“感同身受”,當我們看到另外一個人正在做什麼的時候,鏡像神經元會盡力給我們足夠的刺激,讓我們“體驗”那個人的感受。以前人們不知道爲什麼噴嚏竟然會“傳染”,現在科學家們很清楚了 —— 那就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

鏡像神經元的存在,使得我們有模仿能力、有通感能力、有同情心、有同理心…… 這也是爲什麼人類天然有社交需求的重要原因,因爲我們的大腦皮層上都有很多的鏡像神經元。

一般來說,物品、書籍之類非人的東西,都不大可能激活鏡像神經元。只有看到人的時候,鏡像神經元纔會被激發。所以,你送給小朋友一把吉他,他不會有什麼興趣的。可若是你在彈琴的時候被他看見,他的鏡像神經元就會因爲你的行爲而被出發,進而對彈奏吉他感興趣 —— 注意,不是對吉他本身感興趣。若是你在彈琴的時候,帶着某種能夠打動他的情緒,那他更容易被影響,因爲情緒更能激發鏡像神經元。也就是說,一切的學習起初都基於模仿,一切的模仿,都源自於看到真人的行爲 —— 哪怕是在電影裏看到,雖然其實只不過是影相而已,並非真人,但畢竟是真人的影相。

所以,無論學什麼技能,都要找到用那種技能的人,這樣我們的鏡像神經元纔可能更容易被激發,學習效果纔會好。若是能找到熱愛那項技能,乃至於一使用那項技能就很開心(最好的情緒之一)的人,那就更好了。激情這東西,是少數幸運兒才長期持有的東西,大多數人小時候挺多,過了十五六歲之後就開始有意無意磨滅了激情,且並不自知。

之前提到,

當我們看到另外一個人正在做什麼的時候,鏡像神經元會盡力給我們足夠的刺激,讓我們“體驗”那個人的感受。

這句話裏有個詞很重要,“盡力”。因爲鏡像神經元只能調用我們大腦裏已有的信息去模擬對方的感受,所以,它最多也就是“盡力”,無法做到“確保正確”。今天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的皮下注射針頭,已經可以做到很細,細到讓使用者“無感”的地步,所以,當一個糖尿病患者給自己注射胰島素的時候,他自己並不覺得疼,可是看的人卻能“疼”到緊皺眉頭的地步,爲什麼?因爲旁觀者的大腦力沒有實際用那麼細的針頭注射胰島素的經驗,所以鏡像神經元在旁觀者“感同身受”時所調用的,其實是過往旁觀者自己打針的體驗 —— 被很粗的針頭做靜脈注射的痛苦體驗。

所以,很多人誤以爲他們眼裏的成功者靠的是“堅持”、靠的是“毅力”,這完全是自己的鏡像神經元“盡力”的結果,是“調用自己過往經驗去‘感同身受’的結果”…… 事實上呢?那些“成功者”其實並不在意成功,因爲到死之前成長不應該也不可能結束,因爲那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進步、探索、迂迴,甚至折騰、挫敗和迷茫,都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這是最初不自覺的選擇,談不上什麼“堅持”,談不上什麼“毅力”…… 說實話,對他們來說,不讓折騰才真痛苦呢,不學習才需要堅持和毅力呢!

再進一步,這也是爲什麼要選擇朋友的原因。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最大的差異來自於性格養成,大多數人會淪爲表現型人格,只有少數人才會在不斷調整中保持、呵護、進一步培養“進取型”人格。他們自然而然地更爲樂觀,更有耐心,更有承受力,更有戰鬥力,更能生產與體驗學習與進步的樂趣。與這樣的人在一起,學習會更容易 —— 只因爲鏡像神經元會更容易地被正確激發。說清楚了,道理其實挺簡單的。

三、刻意練習是必須自己完成的核心

有個很簡單的訣竅:

重複才能練就技藝。

但不知道爲什麼,絕大多數人就是不信這事兒,儘管大多數人小時候一定讀過那個寓意深刻的教育故事:《賣油翁》—— 每個人都記得那裏面的金句:

無它,手熟爾。

這時間絕大多數的“精湛技藝”,到最後跟那個神祕的概念“智商”沒有任何關係。智商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所謂的智商,其實是一個人最終積累出來的知識經驗的總和 —— 若是這樣理解的話,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到最後人與人之間的聰明程度相差天壤。因爲有一些人天天往前走啊,另外一些人早就不動了啊!

所謂的刻意練習,說來也很簡單,就是把那些現在做起來生疏的技能通過反覆使用最終做到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完且做好 —— 這與智商高低全無關係。

現在大多數人都會開車。誰在剛開車的時候不生疏呢?一個方向盤都弄不明白,這會兒轉多了,那會兒轉少了…… 可是,沒有多久(絕對用不着一萬小時,一百小時都用不上)之後,那方向盤就好像已經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一樣,就好像已經長在自己的手上了一樣,聽話起來,不假思索的情況下就可以做到轉動的幅度剛剛好…… 車上油門,剎車,也是一樣,沒多久,就好像長在腳上一樣,就好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一樣,隨心所欲地被我們控制(其實是“隨腦所欲”)。

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的,有強大的能力把我們常用的物體、技能“吸收”進來,就好像那些東西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一樣,進而隨心所欲地控制。廚藝大師手中的刀子,MBA 明星手中的籃球,都是這樣的,雖然看起來是“身外之物”,實際上,對他們的大腦來說,那些東西都是他們身體的一部分,是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的 —— 當然,外人看來那實在是太神奇了!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你見過小朋友剛開始拿筆寫字有多麼笨拙吧?你自己最初的時候也那樣,這是跑不了的。可僅僅是幾天之後,你就已經可以自如地控制那“身外之物”了,不說寫得好看不好看,起碼已經能一筆一劃地寫了。這一代人從小就使用鍵盤,要知道在上一代人身上,鍵盤可是“神奇的計算機”的一部分,是“高檔電器”的組成部分,學起來可費勁了,要專門上一個“打字培訓班”…… 也不一定學的會。甚至最終相當數量的人放棄了,或者連試都不願意試,更有甚者乾脆“理直氣壯”聲稱“用那玩意寫字沒感覺!”,這還不夠,要寫文章發表在報紙上,理論只用筆而絕對不用鍵盤的必要 —— 真的沒感覺嗎?沒感覺真的那麼重要嗎?他們有的明顯是錯誤的感覺啊!等那些人都死光了,那些“感覺”就再也沒有人提起了。這一代人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互聯網已經長在自己身上了,互聯網不再是一個只有坐在桌上的臺式機面前纔有的一個存在。天天用天天用的結果是什麼?絕大多數動作都已經化作大腦皮層表面的溝回,不再需要通過思考、檢索才能產生正確的行動,而是下意識中已經做完,已經做好…… 這一代的孩子們不僅隨腦所欲地使用鍵盤,甚至可以隨腦所欲地使用虛擬鍵盤,哼。

所以,一切看起來複雜的技藝,其實都並不難,很多人最終學不會,其實只是練不成,就是說,他們並不是不理解那道理、那原理;可理解本身並無太大用處,因爲真正需要做的是通過大量的重複與實踐,把那道理、那原理轉化爲大腦皮層表面的溝回…… 缺少了刻意訓練的環節,學什麼都是白搭。

關鍵來了:

刻意練習,必須自己完成。

沒有人幫你完成,更爲重要的是,沒有人有義務監督你完成 —— 除非你付錢給人家監督你。但現實中出錢請人監督自己的做法總是不太成功,因爲 a) 錢出的不夠高,所以請不來真正負責的人;b) 錢出的足夠高,吸引來的只能是唯唯諾諾的人,不敢下手太狠…… 你看,不是沒有人試過,只是試過之後發現沒用而已。

四、即便環境足夠好也依然要靠自己

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學習就是喫飯,正如飯這東西沒辦法讓別人替自己吃了一樣,學習只能自己學,刻意練習只能自己練,誰都幫不上,誰都指望不上。這就是絕大多數人自學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然而,在一個恰當的環境裏,在一個恰當的社交圈裏,情況可能非常不同。若是你在一個表現型人格佔大多數的圈子裏生存,你做得好會招致嫉妒甚至陷害,你做得差會被嘲弄甚至捉弄;反過來,你若是在一個進去型人格佔大多數的圈子裏生存,情況會反過來,你做得好,大家會佩服你,然後模仿你,向你學習,或直接向你請教,或默默揣摩;要是你做的不好,沒有人會鄙視你,沒有人會捉弄你,相反會鼓勵你,告訴你說大家剛開始都是這樣的,看到你做的不恰當的地方,他們會告訴你,若是如此這般你也許就可能好起來…… 然而,即便是在進取型人格佔大多數的社交圈裏,一切的改變也都來自於自己的刻意練習,用時間澆灌的踐行,才能引發真正的改變與進步。

這與有一部分健身者選擇去健身房鍛鍊也是一樣的道理。

難道就不能在家、在操場健身嗎?能啊。去健身房鍛鍊就能自動長出一身腱子肉,自動甩掉一肚子肥膘嗎?明顯不能啊!你交了四千八百塊的年費,到年底一算,單次消費八百元,因爲一年下來你只去了六次…… 你會找健身房退款嗎?不會的 —— 至於爲什麼,你可能沒細想過:因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年交四千八百元,是你和健身房的約定;至於去多少次,實際上是你自己與自己的約定,違約者是你自己,被約爲者還是你自己,非要退費的話,你得找你自己退費……

但你若是去了健身房,並且還能持續頻繁地去健身房鍛鍊,你的身材就是會變的,而且變化還會非常大,那可是一整年啊!事實上,三個月下來,總計一百小時左右,就會發生巨大的無法忽視的變化。對,僅僅一百小時,在絕大多數領域裏,就足矣把絕大多數人甩在身後
——
對一些人來說這個事實可能是解脫;對更多另人來說,這個事實其實非常殘酷,因爲僅僅一百個小時,他們就已經敗下陣來,別說一輩子了,別說七年就是一輩子了,他們在生生世世中,第一百個小時之前就已經死去。

五、在中國,你最好買一個 VPN 服務

別問我 VPN是什麼,我們有個原則:

一切能問 Google 的,都不要去問人。

這個習慣最初的時候看起來麻煩,可一旦養成,就知道它會幫你節省多少時間,它會讓你有多大進步…… 甚至,這個原則還會讓你識別哪些人真的值得交流 —— 神奇嗎?

別浪費時間去尋找免費資源,能買就抓緊時間買 —— 我的意思是你必須馬上買一個。這是另外一個原則:一切能節省時間的服務都值得購買,因爲時間纔是最寶貴、最稀缺,壓根無法再生的資源,跟時間比,錢算個屁。

六、只讀英文文檔

這又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則:

在計算機方面,只讀英文文檔。

你可能已經打退堂鼓了…… 別怕。我有辦法讓你最多三個月就徹底解脫 —— 詳見附錄,《十分鐘後開始使用英語》。當然,你要是連這三個月都抗不過去,你就認了罷,選擇平庸的生活去罷 —— 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在一個更好的世界裏,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哪怕是笨蛋,哪怕是不進步的笨蛋,也不至於餓死。
在硅谷,印度人很多很多。爲什麼呢?他們雖然口音濃重,但英語對他們來說基本上是母語。中國人相對喫虧一點,爲什麼?英語相對較差。

在國內,一個程序員的水平怎麼樣,基本只取決於一件事兒:

★英語水平

也許你會因此驚訝,但若是你有機會去問任何一個 IT 公司的 CTO,無論是哪一個,都一定會百分之百認同這個觀點 —— 這乾脆就是事實。外界並不清楚這事兒而已。我總是開玩笑說(其實只不過是事實陳述),“那些在國內學英語專業的人本科畢業去當老師或者靠研究生,真不如脫產學一年計算機呢,拿着這個優勢,一下子就幹掉國內 90% 的所謂程序員,年薪 60 萬人民幣,其實指日可待…… 尤其是那些英語系的女生,一腳踏進碼農的世界,瞬間就是女神中的女神。”

提高英語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就是從此在某個領域堅決只使用英語 —— 平時,一般人還真的很難有這個環境呢!現在機會來了,你想學習,你想學習計算機,你想成爲一個工程師,你就要從今天開始在計算機領域裏,只讀英文文檔。

說實話,我恨不得將這本書直接寫成英文版……
可是爲了普度衆生,只能委屈自己,也只能委屈各位,還在寫中文。不過,我真心希望這是你讀的與計算機相關的最後一本中文書!

這個原則要恪守,要執拗地恪守,要不屈不撓地恪守。給你看個例子,這個例子很重要,乃至於我們一提到學習、一提到進步,一定反覆會提及這個例子(最早這是我在《人人都能用英語》裏提到的例子,其後一直反覆使用):

請讀者猜猜下圖中,這個正在美國 UAB 康復中心治療的小女孩受傷的是左臂還是右臂? 1
其實她的左臂沒有受傷,而之所以把左臂固定起來就是因爲那是一條沒有受傷的手臂,而右臂纔是受傷、需要通過訓練恢復的……咦?這是怎麼回事兒?可是從生理上來看,大腦受損的部分是沒辦法恢復的,她又怎麼能通過訓練來讓已經受傷的右臂恢復正常呢?>

大腦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可以利用其它未受損的部分重新習得受損部分的功能(學術上叫做“ remap ”、“ reroute ”、或者“
rewire
”)。之所以要把行動自如的左臂綁起來,是因爲如果不這麼做的話,面對任何需求,大腦中負責控制左臂的部分(或稱爲“左臂腦圖”)都會“優先啓動”;因爲這部分是未受損的,而原本控制右臂的部分已經受損了。換言之,這時,大腦中尚不存在一個能夠控制右臂的部分。而把左臂固定住之後,儘管負責控制左臂的大腦部分依然“優先啓動”,但實際上卻無法自如操縱左臂。而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通過讓大腦的其他部分慢慢專注於右臂,進而習得控制右臂的方法——即,可以通過這樣的訓練,慢慢使大腦未受損的某個區域“習得”原本只有那個已經受損的區域所負責的功能。沒有多久,這個女孩子的右臂就恢復了,活動起來與原來沒什麼兩樣。可是她的大腦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了,儘管某一部分受損且不可恢復,但她大腦的另外一個區域已經被開發,能夠別無二致地完成受損區域曾經可以完成的功能。>

僅僅在 2004 年之前,這種療法是完全不可想象的。這種最初看起來匪夷所思的療法叫做“ CI
活動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簡稱“ CI ”或者“ CIMT ”)的發明者是
Edward Taub 教授。今天,這種療法漸漸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普及,幫助無數偏癱患者找回原來的自我和生活。可是 Taub
教授的研究經歷卻一波三折。爲了找到偏癱的治療方案,他需要人爲地使猴子偏癱(故意破壞猴子大腦的某個區域),而後再想辦法通過訓練令那些猴子從偏癱狀態中恢復過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他被一個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告上法庭,導致實驗室被關閉,經費被凍結,最後甚至失去了工作,幾乎所有的人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接下來的六年時間裏,Taub
教授的所有時間精力都被耗費在爲自己辯護上——巨大的社會壓力使得他甚至找不到願意爲他辯護的律師,所以他只好自己做自己的律師。案發之前,Taub
教授總計有大約 10
萬美元的存款,到他最終勝訴洗清所有罪名之時,他只剩下了大約四千美元的積蓄。當然,時至今日,基於他的理論及其實踐爲人類創造的巨大價值,Taub教授被公認爲當今全球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everyone-can-use-english/chapter1.html

觸類旁通地想想吧,如果不把你的中文使用能力鎖起來,那麼在這個領域裏,你的英文使用能力就一定不能發展起來 —— 就猶如上面那個小女孩的左臂沒有被綁起來一樣,直接導致右臂永遠沒有辦法恢復 —— 因爲大腦會走捷徑,於是那一部分功能永遠不可能被大腦的另外一部分學會。所以啊,還是那句話:“都已經給你說清楚了,你自己選。”

是不是最終會感覺這豈不是“所有人都應該使用的方法論嗎?” 是啊,早就說過了:

本來人人都是工程師,只不過很多人明裏暗裏自己放棄了而已。

七、天天給自己洗腦

我們天天刷牙、洗手、洗腳、洗澡…… 我們卻從來不洗腦,這豈不是咄咄怪事?

在我看來,不給自己洗腦是最差的個人衛生習慣。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其實也洗腦 —— 只不過,從來不是自己給自己洗腦,而是永生永世被別人洗腦…… 這是最可憐的生活狀態。

晚上睡覺前,你洗澡、洗腳;早上起來,你洗臉、刷牙,然後出門。外面有風,所以有風塵,外面可能下雨,所以有泥漿,你可能要上廁所,所以想來有很多細菌,你自己做很多事情,弄不好也大汗淋漓…… 你就會覺得各種不乾淨,然後你怎麼辦?洗。不僅要洗,還要搭配各種工具,香皂、洗髮露、沐浴液……

一旦你開始學什麼東西,你一定飽受各種打擊 —— 那些不願意學習的人,其實不僅害怕自己學不會,他們更怕的是別人竟然學得會,所以他們會提前出手,打擊一切可能讓自己收到打擊的人或事。他們會嘲笑你(越差的人越鄙視別人),他們會潑冷水(恨不得潑的是開水),他們會鄙視你(不是靠資格,是靠自以爲是),他們會疏遠你(以爲這樣可以讓你害怕)…… 更可恨的是,他們人數衆多,比例上佔據一定的優勢。

於是,你的腦子就不乾淨了,被他們污染了…… 怎麼辦?自己給自己洗乾淨 —— 對,就這麼簡單。

2009 年,有一個小女孩,名字叫高雅,揹着個包從大連坐火車來北京找我,說要學 TOEFL,要到國外讀大學。我就給她安排了課程,她很努力,幾次下來,從最初的 62 分,考到了最終的 102 分(滿分 120 分)。去美國之前,她問我到了美國該學什麼專業,我告訴他,本科就是學基礎學科的,比如數學。她當時脫口而出:“我從小就數學不好……” 我頗不耐煩,因爲我向來討厭 “我從小 …… 就不好” 這個句型(有一類句型,是腦子被污染了的人才頻繁使用的),於是就直接厲聲頂了回去:“誰說的!” 我本來說的是感嘆號,她卻理解成了問號,聲音低了好幾度,頭也不由自主地低了下來:“我們學校老師說的,好幾個老師都這麼說……” 我愣了一下,卻沒有軟了語氣,直接回了過去:“讓他們都去屎!” —— 我故意用了捲舌音。

後來呢?後來她去了美國,在華盛頓大學讀本科,她本科讀的是什麼專業呢?數學。再後來在卡耐基梅隆讀研究生,研究生讀的是什麼專業呢?設計。現在在硅谷工作。

我想,我當時那一句斬釘截鐵的 “讓他們都去屎!”,也許是她第一次被洗腦,被洗乾淨,從那個髒兮兮的狀態下清爽地走出來……

我知道如果你告訴身邊的人,你要學計算機了,你要把自己當作工程師了,那他們的反應幾乎是我可以栩栩如生地想象出來的。雖然你沒必要說出來那句話(“讓他們去屎!”),但你自己要知道,他們的反應就跟屋外的灰塵細菌一樣,是必然存在的,無法迴避的,只不過,你應該回家跟洗手洗澡一樣,給自己洗洗腦 —— 請務必注意個人衛生!

我們每天都要給自己洗腦。可這並不是我發明的習慣啊!孔老夫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你看看他老人家個人衛生習慣多好,不僅洗,還要天天洗,而且還是每天要給自己洗腦至少三次……

以下這幾句話,天天都要讀給自己聽,天天都要把它們當作香皂用來給自己洗腦,一遍不夠就洗好幾遍:

學習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本身就是最好的洗腦方式。
只要我投入時間精力,長期來看,沒有什麼是我學不會的。
我學會的東西越多,我再學新的東西就只能越來越快。
學習不是目的,用起來纔是真的,因爲價值只能通過創造去實現。
我知道我現在看起來很笨拙,但剛開始誰都是這樣的,實踐多了,就自然了,就自然地好起來了。
在學習這件事兒上,他們不理解我是正常的,這方面我也不需要理解,因爲我是一個獨立的人。
我不應該與他們爭辯,因爲我不想傷害他們;我也不應該被他們影響,因爲我不想傷害自己。
刻意練習永遠是必要的,雖然它通常並不舒適,但它的複利效應確實巨大的。
哪怕是爲了下一代,我也要通過現在的努力成爲學習專家,這樣纔有資格與我的孩子共同成長……
我的路還很長,我要健康,我要乾淨,尤其是我的腦子更要乾淨。

其實,這完全是“進取型人格宣言”,不是嗎?

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們會不停地建立更多的原則。所謂的原則,就是一定要恪守的形式準則,如果不能恪守,就不能稱之爲原則。做個有原則的人,是很重要的原則。另外,有一本好書,就叫《原則》,一定要找時間研讀。

八、任務

**1、真正學會如何使用 Google
2、用 Google 找到一個可購買的穩定的 VPN
3、把“進取型人格宣言”背下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