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從地攤經濟到數字經濟,小微企業商戶的自救之路

一、從驟熱到驟冷的“地攤經濟”

新冠疫情過後,儘管全國大力開展復工復產,然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私營企業經營不穩定,導致部分職工失業,再加上夏季800萬大學生畢業就業問題,今年乃至明年的就業形勢都不容樂觀。在此背景下,總理對“地攤經濟是人間煙火、中國生機”的稱讚成爲“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6億人口”最強勁的興奮劑,一時間,“地攤經濟”一躍成爲全網最火話題和當下最接地氣的風口之一,獲得了無數創業者的追捧,“買五菱汽車”、“擺攤去”迅速成爲刷屏朋友圈的素材。不過,在全網掀起轟轟烈烈的“擺攤浪潮”之後,地攤經濟的政策風向隨之變了。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明確表示不支持“地攤經濟”,央媒的多篇評論也直接調低預期,另外,資本市場也開始退潮,“地攤股”已開始全線下跌——從一哄而上的狂熱到迅速冷卻,只有短短5天。

信號背後,主要是高層的城市治理理念之爭。而不容忽視的是,在這場對抗疫情影響、全國復工復產的浪潮裏,地攤經濟對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經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據報道,截至2020年3月4日,全國登記在戶的個體工商戶(在業存續狀態)達8427萬戶,按每戶供養3-4個人口算,其實現的人口供養就超過2.4億到3.2億。此外還有很多像夜宵攤點等流動性個體商戶形態未被統計在內。毋庸置疑,這個羣體所創造的就業數量與人口供養其實是中國最大的領域之一。“地攤經濟”這種低成本的靈活就業,就成爲中國最具價值的就業樂園和“蓄水池”。

因此,地攤經濟與城市環境整潔不可否認存在矛盾之處,如何處理需要一些智慧。和過去代表“髒亂差”的地攤夜市不同,在發展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地攤經濟,應該堅持民間紓困、促進就業、維護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爲原則,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更要用新經濟新科技,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線上經濟、粉絲經濟、流量經濟的新要求,儘快升級換代。讓地攤經濟搭上數字經濟快車,創新地攤經濟新模式。

所以,儘管一線城市潑了冷水,二線城市的發展地攤經濟政策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目前,至少有南寧、鄭州、南京、成都、合肥、廈門、長沙、石家莊等27地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其中多地已規劃布點,設立經營時間。此外,互聯網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等紛紛利用數字化平臺推出針對小微企業、個體戶、路邊店的扶持舉措。

二、地攤經濟的數字化賦能

互聯網企業巨頭紛紛加碼地攤經濟,並非只是蹭流量這麼簡單。通過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發現,數字技術對推動個體戶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數字信貸發展水平每增長1%,疫情對經營的衝擊減少2.57%。而通過杭州案例則發現,消費券發放後,杭州市個體戶的活躍數量恢復率提升了16.9%。

支付寶最新數據也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已有1200萬小店和路邊攤收入實現了同比增長,其中數字小店的表現尤其搶眼,支持支付寶消費券覈銷的小店,流水比發券前一週環比增長高達73.4%。而地攤經濟放開後一段時間,平均每天有十幾萬人開通支付寶收錢碼做生意。

正如北大國發副院長、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所說,“地攤經濟不能簡單地理解爲佔道經營,現在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應該發展數字化經營的新地攤經濟,積極利用移動支付、數字金融、消費券等數字經營工具來降本提效。” 

因此,互聯網企業紛紛利用自身優勢,從進貨、經營、資金等方面爲地攤經濟數字化賦能,既是合作共贏,也是社會責任。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數字技術究竟如何爲地攤經濟賦能。

在金融方面,數字技術的加持,能夠有效解決攤主現金管理和流水記錄兩大問題,第一,使用現金、持有現金有很高昂的成本,數字技術能夠幫助規避這部分成本;第二,記賬功能所帶來流水管理智能業務分析會幫助經營戶提升經營效率;第三,業務可以實現更多擴展,通過經營流水沉澱,從而享受保險、貸款等更爲豐富的金融服務。

5月29日,阿里1688發佈“地攤經濟”幫扶計劃,提供超過700億元的免息賒購,通過源頭好貨、數據智能、金融扶持、客戶保障四大舉措,爲超3000萬“攤主”提供全方位的進貨和經營支持。

數字技術還能讓地攤經濟線上線下一體化。地攤天然的具備 O2O 的屬性,而線上成熟的體系,早已具備爲線下地攤賦能的能力,在線下地攤交易,在線上梳理品牌和宣傳,一旦打通線上線下,地攤買賣就由傳統的“一次性博弈”變成了“多次循環博弈”,一旦開啓多次循環博弈,就有利於信用體系的形成。此外,優惠碼不再是線上專利,那種拿着“大聲公”干擾周邊的模式,將被各種更有效的促銷手段所替代。

爲此,6月2日,微信支付面向平臺超5000萬小微商家發佈“全國小店煙火計劃”,在線下線上一體化、福利補貼、商家教育指南、經營保障支持方面輸出四大全新數字化政策,助力小微商家走出困境,實現增收。

而蘇寧易購則有內部人士爆料,爲助力“地攤經濟”發展,搶奪線下流量,該公司內部正在開發一款名爲“練攤兒”的微信小程序。首批上線 5000 個優選SKU,主推生活日雜、家居、小數碼、食品等小商品,價格比批發價還便宜。所有擺攤用戶可以享受銷售佣金提成,無需操心進貨、備貨以及發票等問題,手機一鍵查看“今日收入”以及銷售分析報表。

另外,數字技術能夠幫助解決地攤貨源質量和供應鏈問題。

6月3日,蘇寧宣佈推出“夜逛合夥人”計劃,蘇寧全國“當日配”1000億本地化直供可追溯優品貨源,涉及本地特產、生鮮、原產地、小百貨等品類。開放全國家樂福、蘇寧小店門店10000個冷櫃倉儲服務,夜市攤主可申請3公里內的免費冷鏈倉儲服務,同時提供20億元夜市啓動資金的低息扶持計劃,扶持地攤經濟等。同時,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已具備提供地攤選址、爆品推薦等大數據分析能力。

除此之外,攤位也能進行數字化管理。百度地圖宣佈,爲地攤聚集區開闢POI(地點信息)上傳綠色通道,大幅簡化上傳攤點聚集區位置、圖片等信息內容流程,更易操作,更快通過。地攤聚集區的攤主只需打開百度地圖APP,點擊首頁“上報”,選擇新增地點,提供地攤聚集區所屬位置、經營時的現場照片等,審覈通過後消費者即可通過百度地圖導航至地攤聚集區。

有人認爲,電商做的是技術流,現在逐漸發展到網紅經濟、直播帶貨、社羣電商,背後都是數字物流、大數據分析、移動支付來支撐;而地攤做的是意識流,也就是更接地氣的意識文化和生活場景。那麼,當地攤+互聯網+數字經濟形成化學反應的時候,大家很難確定今天重新開啓的地攤經濟,會不會又形成了一個新業態。或許,會有那麼一天,當連鎖品牌地攤、網紅地攤等創新機制出來後,地攤貨的消費對象將不再侷限於低消費能力的人羣,所謂的直播帶貨,本質上不過就是“網上地攤主”而已。

總之,地攤經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出社會熱情,正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國家肯定要發展小微經濟,而‘地攤經濟’處於該市場鏈條的終端。”因此,隨着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地攤經濟”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經濟模式獲得新一輪發展,數字化的“低門檻、低成本、快部署”三大特點,將爲小微商家經營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進階發展。

三、多措並舉助力中小微企業及個體戶數字化轉型

地攤經濟是小微企業及個體戶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把社會最脆弱的羣體吸納勞動力市場。而數字化的地攤經濟,則是小微企業及個體戶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倒逼所有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對於衆多中小微公司尤其是線下經營企業來說,產業互聯網和數字化改造已經不再是“錦上之花”,而是“雪中之炭”了,這就大大提升了其轉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然而,對於他們而言,受到資金、人才、市場、供給、服務等客觀條件限制,其數字化轉型的挑戰更大,因而往往“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

如果說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很多小微企業對是否需要下決心解決經營中的痛點、如何解決這些痛點尚存疑惑的話,新冠疫情的發生則做出了最好的方向指引。比如:在線下客流接近枯竭時如何獲取用戶?如何快速組建配送團隊,完成履約?如何快速重構供應鏈,使之正常作業?這些問題以前僅僅關乎效率,如今卻關乎生死。但依靠小微企業自身來完成數字化轉型,無異於天方夜譚。

一籌莫展之際,上個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部門聯合145家網絡平臺龍頭企業等單位推出了數字化夥伴行動,支持中小微企業降低數字轉型成本,縮短轉型週期,提高轉型成功率。

針對“不會轉”難題,“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倡議政府和社會各界聯合起來,共同構建“政府引導—平臺賦能—龍頭引領—機構支撐—多元服務”的聯合推進機制。夥伴行動還將打造基於網絡空間的“虛擬產業園”和“虛擬產業集羣”,鼓勵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推進市場訂單、研發設計、生產能力、營銷渠道的數字化共享,匯聚轉型合力,提高轉型效益。同時,針對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資金壓力大的共性難題,夥伴行動將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支持。

針對“不能轉”難題,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啓動面向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從能力扶持、金融普惠、搭建生態等多方面幫助鼓勵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培育新經濟發展。“上雲用數賦智”行動中的“上雲”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雲服務支持政策;“用數”是在更深層次推進大數據的融合運用;“賦智”,是要加大對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針對“不敢轉”難題,重點是實施數字經濟新業態的培育形態,聚合力建生態。

 

在相關部門的牽頭下,多家龍頭企業發佈扶持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策略。

比如,浪潮率先推出“同舟計劃”,通過爲企業夥伴提供雲資源、軟件開發平臺、免費開放“雲+戰役版”協同工作平臺,HCM Cloud等雲服務,爲企業抗擊疫情、復工復產提供信息化支撐。

爲推進落實“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倡議”,阿里巴巴將在“春雷計劃”的基礎上,繼續傾注其20年來沉澱的商業和技術力量在11大領域進行數字化賦能,包括:農業、工業、商貿、辦公、金融、生活、教育、文旅、健康、出行、社區。全力推動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中小企業數字化創新,拓展更多新消費、新制造、新服務場景。

而京東智聯雲則發佈“京東新動力計劃”,提供從人工智能、雲計算基礎設施到區塊鏈及其平臺化輸出能力,降低了中小微企業使用的技術門檻;針對中小微企業轉型成本偏高“不能轉”的問題,京東智聯雲充分發揮用數能效,基於供應鏈的能力,利用大數據技術,免費幫助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針對中小微企業轉型陣痛期比較長,“不敢轉”的問題,京東智聯雲提供雲基礎設施服務及大量SaaS的解決方案,使企業在塑造轉型過程中,不僅有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可用,還可以獲得不同類型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中小微企業作爲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羣體,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根據統計,目前中小微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完成了70%以上的發明專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佔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並容納90%以上的新增就業。可以說,幫助中小微企業就是幫助每一個人。因此,這一輪扶持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措施,是長遠趨勢和現實緊迫需求的全面推動,能有力保護中國經濟這層“毛細血管”。

而中小微企業及商戶應該認識到,數字經濟發展是大趨勢,不可逆轉。對數字經濟發展的相應制度設計也應該作出調整,不能用過去管理工業經濟的方法來管理新業態。同時,數字經濟發展壯大有一個過程,要給予容錯試錯的空間。

四、疫情過後,數字生活按下快進鍵

在疫情倒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數字生活也被按下了“快進鍵”:數字政務、生鮮電商、在線問診、在線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在提供線上服務的同時,也累積了促“六穩”、抓“六保”的重要力量,成爲中國經濟回暖中的一個亮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與互聯網相關的新業態、新模式繼續保持逆勢增長。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6%,比1月份至3月份加快2.7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比24.1%,比去年同期提高5.5個百分點。4月份,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5.2%。

除了服務經濟,數字經濟的巨大空間還表現在“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有助於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物流向智慧物流、傳統制造業向無人工廠轉變,藉助技術的手段,傳統產業將突破現有壁壘,貫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升生產效率。相關經濟專家預計,隨着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基建的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將更爲廣泛地應用實施。數字經濟有望成爲我國經濟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我們可以預見,當全球疫情結束、世界經濟逐漸迴歸正常後,中國經濟也終將呈現一片生機勃勃之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野終將消失,線上線下融爲一體,自古有之的販夫走卒、引車賣漿,成爲如今的線上直播、線下賣貨、數字化經營管理地攤新模式。總理所說的地攤經濟,將與新基建等“高大上”一起多元化發展,讓未來城市宜居宜業宜商,科技感與人間煙火氣並存。

編輯:王菁

校對:林亦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