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劍指何方?――威海校區軟件學院掃描

“3+1”,劍指何方?――威海校區軟件學院掃描

時間:2008-07-19	哈工大報訊(叢涓/文    杜宇/圖)

隨着以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爲主要特徵的綜合國力競爭的日趨激烈,軟件產業作爲信息產業的核心和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教育部於2001年7月25日下發了《關於試辦示範性軟件學院的通知》,一時間,興辦軟件學院的浪潮風起雲湧。
據統計,全國各高校在當年共創辦了36所示範性軟件學院。哈工大也成爲第一批“衝浪者”之一,於2001年底創辦了軟件學院,經過4年的運行,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於是,威海校區軟件學院於2003年底應運而生,2004年就招收本科生58名。其辦學模式爲3+1,即前3年在學校培養,最後一年在企業培養。這種“另類”的辦學模式,所培養的學生能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嗎?他們最終能成爲合格的軟件人才嗎?
  4年光陰,不算太短也不算太長的一段驗證期。

辦學方式的一場革命

“威海校區一開始建設軟件工程專業就是高開端、高起點。”威海校區軟件學院常務副院長權光日回想起4年前的辦學歷程向記者娓娓道來。他介紹說,首先威海校區借鑑了國外一些大學的辦學經驗,像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是目前計算機教育最發達的大學之一,他們在培養計算機人才的過程中不僅教理論,還通過實驗的方式加強軟件工程設計能力與實驗能力的培養。學校聘請的教授都具有很強的工程實驗能力,他們大多具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學生在這樣一所優秀的大學學習,所學到的知識、能力的培養和眼界的開闊都是不言而喻的。還有一些國外的大學如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計算機學院,基本上採用3+1的培養模式,以加強軟件工程實踐環節,提高軟件工程的設計與實現能力。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開門辦學。於是威海校區軟件學院確立了“國際化、工業化、高質量、高速度”的辦學理念,並採用先進的3+1的辦學模式,與國際接軌,面向市場需求。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加速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和創新,以儘快滿足國家軟件產業發展對高素質軟件人才的迫切需求。”
   爲此,威海校區軟件學院與愛爾蘭都柏林工業大學、韓國的漢城大學、日本的會津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合作,借鑑和參考他們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自己的一整套人才培養體系。對每一門專業課,都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重新進行了工業化改造和設計。在院長徐曉飛的大力推動下,上述大學派出多名教授前來講課,很多課程都是採用案例教學,學生在課餘還有機會跟着導師做一些實際項目,正是因爲軟件學院得學生在校期間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實踐能力,所以進入企業後受到了企業的歡迎。
國際化的目的就是爲了使威海校區的工程設計具有國際水平。校本部的軟件學院屬於歐美特色,而威海校區則是日韓特色。威海校區軟件學院聘請國內外知名高校和軟件企業大量資深工業背景的兼職教師來院講課,使學生達到了國際同行業標準,做到與國際接軌。有許多教師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每位外籍教師每年至少要來授課4至5人次。美籍華人黎怡杭教授就是威海校區軟件學院兼職教師中的一位。他於1998年底從美國貝爾實驗室退休,現在北京信必優公司工作。2007年秋季學期,黎怡杭教授被威海校區軟件學院聘請爲授課教師,主要是給05級的學生授課,一學期上20學時的課。他把自己半生的工作心得和經驗都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同學們都覺得聽他的課很過癮。黎教授覺得威海校區軟件學院的辦學理念和模式同國外相比也是很先進的,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另外威海校區軟件學院還充分利用校本部軟件學院、計算機學院以及威海校區計算機學院的資源,如聘請戰德臣教授和王宇穎教授等來院講課。正是因爲有國內外一大批優秀的師資力量,才使得軟件學院培養的學生不但有着紮實的理論基礎,更加具備了出色的實踐能力。
  軟件學院在教學環節上不但注重實踐,而且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在很多課程上要求採用雙語教學,使用的教材也有很多都是英文原版教材,這樣不但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也鍛鍊了學生的外語能力。爲了體現日韓特色,軟件學院特地請專業日語、韓語老師給學生上課,爲學生出國深造和就業打下了基礎。學院還舉辦了第二屆校企合作高峯論壇,邀請企業家比劍論壇,開闊了大家的視野。爲了瞭解國外的最新科研動態,學院先後派出孫玉山、丁建睿出訪愛爾蘭都柏林工業大學,權光日出訪日本、韓國的一些大學。

如何實現工業化

從軟件技術來講,世界上最新、最先進的技術存在於一流的大公司裏而不是在學校裏。這和其他領域的科學技術特點有所不同。
   爲此,威海校區軟件學院邀請知名企業家來院作報告,報告人有摩托羅拉公司的路軍博士、北京娛樂產業基地的高巖博士、廣州天河軟件園的邱深山博士等等。
  學院還聘請國內著名的用友、浪潮軟件公司,日本瑞薩公司的工程師來校講課,把公司的實際案例搬到課堂上來講。我們的學生坐在課堂裏也可以掌握最新的軟件技術動態,這樣學生到了企業基本上不用進行長時間的技術培訓。 
  軟件學院“威軟”學生俱樂部是一個科技實踐類的學生社團組織。俱樂部推崇實踐創新,注重團體力量,希望通過個體節點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促進,進而達到個體潛能和團隊力量的最大發揮。俱樂部以實際項目爲依託,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計算機軟件技術方面的研究、交流、整理和推廣工作,爲同學們走向企業做強有力的鋪墊。現已完成華盛輪胎工控監察系統、網絡硬盤應用程序等16個項目。
  “FLASH大賽”和“遊戲設計大賽”是學院每年要舉辦的兩項重要的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使學生能夠很好的將學到的知識聯繫實踐中去。良好的學院風氣和團結向上的氛圍,使得學院0511102班榮獲省及先進集體的稱號,有2人分別獲校“十佳大學生”、2人獲省級三好學生稱號。
  軟件學院目前正式在編的專業教師共有8名。記者稱之爲“江湖”八劍客:權光日、孫玉山、陳彬、何清剛、徐繼文、丁建睿、夏勇、辛國棟。他們100%都具有工業實踐經驗和在企業工作的背景。其中有的在國外諸如IBM這樣的大公司工作過,有的在國內知名企業工作過。有的做過軟件項目的設計、開發,有的擔任過項目管理和企業管理工作,總之都具備豐富的軟件工程經驗。
學生最後一年要放到企業裏培養,8名教師實行導師制,每位導師都要負責對自己名下學生的管理。他們要爲學生聯繫實習單位,還要對實習單位的導師和對學生即將從事的科研項目進行審覈。實習基地的導師必須找有資格的人來擔當,學生所從事的項目也必須符合撰寫畢業論文的要求。平時,校內的這些導師要隨時與在企業的學生聯繫、溝通,瞭解在企業的工作情況和畢業論文的進展情況。軟件學院每年至少要派人到一些實習單位現場指導4次,與企業的指導教師一起討論,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從反饋的情況看,大多數學生的畢業論文在企業裏就已經結題了。由於軟件學院的教師都有在企業工作過的背景,做起這些工作來自然是駕輕就熟。
  輔導員李光告訴記者,3+1的培養模式對學生管理工作也是一個挑戰。輔導員的工作量比以前加大了,除了完成在校生的管理和教育之外,還要隨時隨地跟學生在企業的校外導師聯繫,瞭解學生在企業的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在校外工作和學習使得困難,積極地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來自學生的反饋

軟件專業的學生大三大四每年的學費是15000元,這對於很多家庭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由於學生的最後一年放在企業裏培養,每個人在實習期間每月都可以拿到一兩千元的工作補貼,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得到寶貴的實際工作經驗,所以覺得高學費是值得的。也正因爲有了寶貴的實際工作經驗,絕大多數學生在實習期間就找好了工作單位。記者隨機採訪了2004級軟件專業的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
   張中原,來自河南。“4年前,我報考這個專業時,內心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色彩,覺得中國的軟件產業比較落後,需要有一批人來開拓這個領域。當時我還預感到軟件產業是個朝陽產業,將來肯定好找工作,因爲中國缺這方面的人才。實習時,我去了北京一家軟件公司(韓國人辦的),食宿全包,一個月還給1000多元的生活補貼。我在那裏的工作主要是參與開發一個商品防僞系統,我承擔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開發工作。剛開始的時候,該公司的人覺得我一個本科生還沒出校門,可能幹不了一些技術要求高的活兒,但一個月以後他們開始瞭解我的能力了,就放手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給我去幹了。我是2007年8月10日去,今年5月31日回來的。在這9個月的實習期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有了實際工作經驗,最後一年比前3年在學校裏學的知識總和還要多。在學校裏我始終感覺自己是個未成年人,但經過最後一年的實習,我找到了自信,可以憑自己的知識立足於社會了。這家公司負責人主動要求我畢業後留下工作,但我沒有同意,現在已經和日本在北京的一家軟件公司簽約。”
   於翔斐,來自青島的一名女孩。“4年前是我媽媽幫我報考了威海校區的軟件專業。當時我對這個專業不太瞭解,其未來的就業前景也不是很明朗。4年的時間裏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喜歡這個專業,因爲它很適合自己,現在我已被保送中科院攻讀研究生。實習的時候,我和另外兩名女生聯繫了國信朗訊在上海的一家分公司實習。在公司裏我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團隊合作精神,總之實習期間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全方位的。最高興的是,我在實習期間每月可以掙到一兩千元的獎勵。2008年春節,我讓媽媽從我的卡里提取了2000元錢,作爲我送給她的新年祝福,以回報她多年對我的辛勤培養。當時就覺得我已經可以自食其力了,那種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實習結束後,我和另外兩名女生都被這家公司相中,要和我們簽約。但我們感覺自己的選擇空間很大,一個也沒有留下。”
   記者通過與軟件學院權光日、孫玉山、陳彬、李光老師的交談得知,因爲最後一年在企業的培養經歷,很多大的軟件公司都喜歡和我們的畢業生簽約,並且大多數學生在實習期間就被實習單位相中,要與他們簽訂就業合同。企業看重的是威海校區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素質,因此我們培養的學生沒有就業壓力。
   目前威海校區軟件學院2004級58名本科畢業生中共有17名學生出國學習和就業,其中5名學生前往日本會津大學讀研,2名學生前往韓國SUNTEX公司工作,1名學生前往韓國忠北國際大學讀研,1名學生前往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讀研,1名學生前往愛爾蘭都柏林工業大學讀研,1名學生前往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讀研,1名學生前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讀研,1名學生前往美國邁阿密大學讀研,1名學生前往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讀研,1名學生前往法國讀研,還有2名學生申請到了美國讀研。有4名學生在國內高校讀研,36名學生在國內軟件公司就業,起薪平均在2600元,就業的企業有韓國的SUNTEX公司、北京NTT數據集成有限公司、濟南浪潮通軟有限公司、北京農行總行、深圳發展銀行等企業。
   至2008年7月1日,軟件學院第一屆8名本科畢業生全部順利畢業,一次就業率達到了100%。(其中1名本科生在大二時赴國外學習)。可以說是被一搶而光。
   3+1僅僅只是一種新的辦學模式,它所體現的深刻內涵是,重視實踐教學,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讓象牙塔裏的師生隨時關注軟件領域的最新技術變革。它使得我們的師生與社會和企業保持着零距離。

“老外”在講課
“老外”在講課
實驗室
實驗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