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行爲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經濟地理學

經濟學是一門對商品服務生產、分配以及消費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
其已經發展很多年了,甚至可以說枝繁葉茂。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經濟學有哪一些分類。

  1. 宏觀經濟學
  2. 微觀經濟學
  3. 行爲經濟學
  4. 生命經濟學:“生命經濟學”:2012年由泰康人壽提出,主張投資應先回歸生命本源,以生命爲投資標的,掌握生命的主動權,以獲得更爲穩健長久的收益。
  5. 發展經濟學
  6. 計量經濟學
  7. 經濟地理學
  8. 經濟史
  9. 經濟社會學
  10. 能量經濟學
  11. 環境經濟學
  12. 男女平等經濟學
  13. 金融經濟學
  14. 綠化經濟學
  15. 產業組織理論
  16. 國際經濟學
  17. 制度經濟學
  18. 勞動經濟學
  19. 貨幣經濟學

20.物理經濟學

  1. 不動產經濟學

  2. 資源經濟學

  3. 社會主義經濟學

  4. 福利經濟學

  5. 計算經濟學

  6. 計量經濟學

  7. 演化經濟學

28.實驗經濟學

29.社會心理學

  1. 神經元經濟學
  2. 政治經濟學
  3. 經濟社會學
  4. 交通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

是指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

研究的問題有:經濟週期問題,經濟增長問題,國民收入問題,就業問題。

學派有:

重要概念有:

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英語:Microeconomics),又譯微觀經濟學,有時稱爲價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爲。微觀經濟學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達成交易,並形成市場中的均衡價格。

微觀經濟學有很多的假設,包括人是“理性人”,包括每個人都會在有侷限的情況下極大化自己的利益。此外,在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供應和需求中,經常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意味市場上有很多買方和賣方,及當中無人有能力明顯地影響物品和服務的價格。然而,由於有些個體買家或賣家有能力去影響市價,這個假設在現實並不成立。

主流經濟學並不預設了市場制度優於其他形式的社會組織或制度。事實上,許多分析致力於研究所謂市場失靈的情況,使得資源使用未達到有效率,或換言之未達帕累托最優的情況。在這些個案中,有經濟學者試圖找出由政府執行、避免無謂損失的政策。這些關於市場失靈的分析是間接地反對由無形之手引導市場參與者達到市場均衡的自由價格機制

微觀經濟學有很多的核心概念,包括機會成本,包括需求供給。

行爲經濟學

簡單來說,行爲經濟學是心理學和經濟學集合的產物。行爲經濟學將着重從五個角度進行分析:1. 認知不協調2. 身份-社會地位3. 人格-情緒定勢 4. 個性-偏好演化5. 情境理性與局部知識。

傳統的經濟學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就是理性人。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過程中始終陷入“瓶頸”以及在解釋及指導現實經濟生活時表現得欲振乏力,以理查德·泰勒爲首的一批經濟學家開始對作爲傳統理論對理論的立論根本的“理性人”假設提出質疑。

80年代以後,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爲首的經濟學家,從進化心理學獲得啓示.認爲大多數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從自私自利的角度出發。以此爲理論基礎,專門研究人類非理性行爲的行爲經濟學便應運而生。行爲經濟學形成於199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戴維·萊布森(David Laibson),從心理學和行爲角度探討了人類的意志和金錢,把經濟運作規律和心理分析有機組合,研究市場上人性行爲的複雜性。現在,經濟學正式承認.人也有生性活潑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觀念引導的成分。從斯密李嘉圖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幾乎所有偉大的經濟學家都將複雜的心理學納入到自己的思維之中。

行爲經濟學的立論依據是:
  行爲經濟學區別於傳統經濟學的關鍵是其關於“非理性人”的理論前提。

行爲經濟學的主要觀點

  1. 人類行爲的三個有限性
     傳統經濟學中,人類行爲的標準經濟模型有三個不現實的特徵:無限理性、無限控制力和無限自私自利。

行爲論者認爲,經濟學中研究的人類行爲並非都是卑鄙的,除了維護自身利益外,人類心理中還有一些位置是留給利他主義、忠誠、公平和回報願望的。各種實驗結果表明,這些品質很常見,它們很好地解釋了環保運動和自願者的工作,以及職工在市場所要求付出的勞動之外對自己日常任務的額外的辛勤奉獻

  1. 儲蓄行爲中的“誇張貼現”
     戴維·萊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關人和金錢的一種“反常現象”的基礎之上。花錢過多和攢錢過少是經濟學家很難解釋的美國特徵。主流學派認爲,當人們預期金錢收人但尚未收到它的時候,他們是能夠相當理性地在花多少和儲蓄多少的問題上作出規劃的。在有限的刺激下,人們願意儲蓄和推遲開支,從而企業可以利用這些儲蓄進行投資,推動整個經濟增長。萊布森認爲,這一推理是有缺陷的。他認爲,儘管人們的願望是好的,符臺理性選擇的,但是當錢真的到來的時候,人們的意志便崩潰了,錢往往立即被花掉,這一現象被稱爲“誇張貼現”。這是因爲,人們的時間偏好中,短期貼現率往往大於長期貼現率。誇張貼現函數正是抓住這一特徵,認爲人們並不是告乎理性的在-一生中對開支和儲蓄統籌安排,而是從年輕到老年都負債。芝加哥大學羅伯特·盧卡斯也承認儲蓄行爲中的謎多得足以使人們考慮行爲論者的“誇張貼現”觀點。
  1. 行爲金融立論
    行爲經濟學對現代金融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以行爲經濟學爲基礎的行爲金融學從廣泛的社會學視角研究金融市場上的活動,認爲人性行爲中潛藏着複雜性。 迪勃特(De Bondl)和理查德·泰勒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場上,投資者並非是完全理性的。在行爲經濟學家眼中,投資者賣出已有利潤但股價仍在上升的股票,死抱已虧損而且股價持續下降的骰票,均爲非理性行爲。
  1. 風險厭惡期望效用理論
    伯克利加州大學馬修·拉賓(Malthew Rabin)2000年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表彰他在行爲經濟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認爲,人們的偏好具有“風險厭惡”的基本特性。在期望效用的理論框架中,對風險厭惡的唯一解釋就是財富的效用函數曲線是凹型的:對於額外財富的需求,人們在富裕時比貧窮時有較低的邊際效用風險厭惡和收人的邊際效用遞減理論在效用上是一樣的,這是人們心理上的一種直覺:這有助於解釋在大規模的風險下,人們傾向於降低消費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話動。該理論也包舍了賭金很小時,人們所表現的“風險中性”,即他們只根據期望貨幣價值來選擇賭博。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期望效用函數刻畫了個體對待風險的不同偏好。

然而拉賓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期望效用函數理論並不能對賭金很小情況下,人們的風險厭惡行爲作出合理解釋。在期望效用理論中,對於任何的凹型效用函數陸線,很小賭金情況下的風險厭惡,同樣暗示着對大賭金的風險厭惡。而實際上在期望效用理論中,在賭金很小情況下根本不存在風險中性意味着,在大規模的賭金下存在着不切實際的風險厭惡

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是二十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爲主要研究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美三洲廣大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走向獨立,經濟上各自選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謀求發展,世界上出現了衆多的發展中國家。於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英語:Econometrics),又譯經濟計量學,是以數理經濟學和數理統計學爲方法論基礎,對於經濟問題試圖對理論上的數量接近和經驗(實證研究)上的數量接近這兩者進行綜合而產生的經濟學分支。

經濟地理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