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程序員教你如何提高開發效率、成爲大神1——人文思維進化與信衆

第一篇、人文思維進化與信衆

接着上一篇第零篇的討論後,我們已經知道了成爲一名專業的程序員,需要具有完備的理論、獨立的思考和成熟的技術,本質上是依靠身體力行帶動思想,被動的使我們開始擁有成熟的技術,在已經掌握的技術框架體系上開展工作,當項目驅動過程中遇到不懂和不熟悉的地方,我們自然會開始尋求理論的支持,一旦理論開始在頭腦中碰撞,產生了許多的火花之後,總會量變引發質變,產生一些針對工作和理論基礎的反思,而這些反思會成爲程序員獨立思考的核心邏輯。

當我們越來越專業之後,定會參與到社會化的編程創造活動中,一個集體中因爲人文環境問題導致的溝通成本佔比巨大,嚴重影響編程工作,因此塑造人文思維,瞭解思維的套路也能極大地提高開發效率。那麼這一篇我們聊聊技術之外,但又與技術工作息息相關的人文思維。

1、鏡面效應

這個思維很簡單: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如何,事物便會對這個人如何。人和人、人和物之間都是相互協作的,牛頓曾經說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諺語也說過一個巴掌拍不響。

比如:

試圖與產品經理講他聽不懂的術語,他也會跟你講你聽不懂的設計語言;

因爲心浮氣躁狂點IDE,大概率IDE會直接就此崩潰;

主管不顧程序員的個人感受讓加班加點把程序寫出來,即使寫出來的程序也很難達到滿意;

不願立即處理客戶的突發問題,數十項問題堆在最後心態崩了;

坐會議室裏大罵客戶腦瓜被門擠了,客戶也會坐在辦公室裏罵這個乙方不專業;

一個程序員沒有認真去解讀技術白皮書,這項技術也不會給這個程序員深入理解的機會;

女孩若是對男孩怒吼:“你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麼!”,男孩若是按理性邏輯找不到自己做錯了什麼,也許是因爲感性思維太大條了,缺乏對女孩的關注,抱一下就好了。

所以凡事皆有因果。面對外界發生的事,我們若是要做出反應,也一定是建立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

切忌產生:“我單槍匹馬用技術就可以推動商業化、走上人生巔峯”的想法,對這個市場期望太高,又很難拿出對等的反饋,不符合鏡面效應的原則。因此如果有人要打市場的臉,市場肯定會回過頭來打這個人的臉,即使“市場”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也仍要對市場保持平等和敬畏之心。所以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一定先反思自身,究竟是自己的理解有問題、溝通有問題還是做事方式有問題?畢竟改正自己簡單,改變他人的想法和已有的事物是很難的,如果實在是想不通,則看看相關書籍,此時一定是開卷有益的。大神和普通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敢於承認自身錯誤,並迅速做出修正,因此根據鏡面效應得到的反響中,正向的居多。

2、羣體性思維

身在行業,若以更高的視角看待問題,必定先思考自身所在的羣體。互聯網公司、軟件公司的產業基於互聯網和軟件公司的基因。而互聯網和軟件公司的基因往往都是基於一個人,而這個人往往並非是率先產生了某種想法。我們看過去封建王朝時代,大多數人所接觸的自然環境是大於人文環境的,因此纔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佳句,這也因此有了“道法自然”的說法。近30年來計算機產業、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特別是我們程序員與自然環境愈發的漸行漸遠,於是到了這個時代,我們的思維幾乎完全基於計算機與互聯網,因此這種人文環境必定會催生出大量的互聯網和軟件創新。因爲人所有的行爲來源於思維認知,思維認知取決於一段時間內這個人所接觸的人文、自然環境。當一個人社會資源不足時產生的Idea其實並不存在價值,因爲它並不唯一,產生Idea是人類的本能,因此當一個Idea產生的時候,這個羣體裏一定會有許多人同時產生相同的Idea,這是基於相同的人文自然環境必然的推演結果。最後往往基於社交環境,我們是需要將這些Idea貢獻出去,讓有資源的人來實現它,經過交流後產生共鳴,共鳴刺激到資本市場後,便會產生藍海。總結下來就是環境產生思考,思考產生預期,預期產生行動,行動產生收益,收益產生不均,不均產生泡沫,泡沫產生調整,調整產生更迭,更迭產生新環境

羣體性思維包括:

1)在羣體中,一件事物的背後一定有相同思考的人。

例如:當你看到某手機品牌廣告後,你想買,一定也有想買的人。當你用一個框架很順手,一定也有別人覺得這個框架很順手。當你覺得應當學習R語言,但是遲遲未做行動時,一定也有很多和你一樣的人也是這樣想的。

所以說,當你滿足羣體中一個人的需求時,往往需要照顧其他人的需求;當你在羣體中反對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意味着反對不止一個人,只是其他人都未發聲。

2)事物對立而生,某羣體產生了某種思維模式,必定有與之相反思維模式的羣體,力量往往勢均力敵。

例如:如果你的團隊開發了一款App,你們團隊所有人都認爲它很Nice,那麼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一羣人在看到你們團隊的App之後認爲它很爛。這種事情不受主觀情緒控制,你的團隊做的越大,得到的阻力和反對聲就越多,甚至有人看到你們做的好,心裏就是不爽,不知道爲什麼。

3)羣體具有交叉、分裂、組合特徵,需要從不同維度分析。

有些人往往都會強調羣體和個人的利益、個人和個人的利益,利益當先,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思維方式無可厚非,一切思維模式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但是我們要知道,僅從利益角度來考慮人際之間的問題,往往看不清全局。無論是羣體和羣體、羣體和個人、個人和個人之間的關係,往往都同時存在尊重、利益、情感、願景、責任的羈絆。例如大神往往需要小白的尊重,小白需要大神的願景;執行團隊需要管理團隊負起責任,管理團隊需要執行團隊帶來利益;交付團隊需要支持團隊帶來情感上愉悅的溝通,支持團隊需要交付團隊給予的尊重;投資團隊需要創業團隊帶來的利益、創業團隊需要投資團隊滿足他們商業夢想的願景。因此,如果你的團隊有一個Idea能同時給予另一個羣體尊貴的體驗、情感上的愉悅、美好的願景、敢於負責並替他們分憂,這個Idea一定能給你帶來巨大的利益!

另外,人和人分歧的產生,背後一定蘊含着羣體思維。比如一個員工離職了,此人離開前會認爲是公司某個人的原因讓他感覺錢沒賺夠、受到了委屈,此時他還是這個羣體的一員;當離開後,他便會認爲是這個公司不適合他,此時他是失業羣體;當再次加入另一家公司時,往往會認爲現在公司的環境比之前的好很多,此時他是新公司羣體中的一員。因此位置決定腦袋是人性使然。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羣體因爲各種羈絆的組合、變化、拆分,於是便隨之產生了變化。

4)一個羣體中半數以上的人決定了羣體性思維。

羣體性思維表達了這個羣體對於尊重、利益、情感、願景、責任的需求,以及它能夠給其他羣體提供服務的能力。此事和個體話語權沒有直接關係,只和羣體中個體數量有關:如果一個羣體中領導者是一言堂,向其他人輸出了大量的願景並試圖取得利益,但執行者無法提供滿意的利益輸出,那麼這個領導便從羣體定義上就與執行者產生了分裂。所以即便是此人有再多的話語權,也無法主導羣體性思維。這裏需要注意的是,羣體性思維和羣體性表達不是一個概念,可能在這個領導者的表達下,其他羣體誤以爲該羣體是具備某種羣體性思維,但執行力卻大打折扣,這便是典型的混淆了個人和羣體之間的關係。

若要影響、推動羣體性思維,必定要站在羣體的角度思考和執行:比如某開源項目的貢獻者天各一方,大家的第一訴求是對於開源項目發展的願景、其次是商業化利益的考量。那麼A若想推動此事發展,A就必須站在羣體思維做事,不遺餘力的推動願景、商業化利益的實現,明確羣體向目標受衆提供用戶尊重、情感交流、負責的渠道、方式和方法。A若背道而馳,所提的建議不斷的推翻願景、在商業化利益實現前索取同伴的尊重、情感交流、並且還要求同伴去負責,很快A就不會出現在這個羣體中,因爲它代表了羣體中少數派思維,沒有迎合半數以上人的思維。

這也就是說明爲什麼會出現“槍打出頭鳥”的現象了:“出頭鳥”率先拿走了本屬於羣體的尊重、管理層從情感上只與“出頭鳥”深入交流、“出頭鳥”將羣體的願景和責任據爲己有,所以羣體自然要守護最後一片“利益”。讀者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您是這“出頭鳥”,該怎樣用羣體性思維來破局。總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要把利益看得太重,保持動態的平衡很重要。

3、信衆與信衆管理

“信衆”這個詞是相對於編程界“大神”而言的,全稱應當是“相信你的衆人”,這裏的“相信”絕非是“信仰”。從本質上來說,因爲每個人互相之間的技術永遠是交集,不可能存在補集,所以編程者的世界裏不存在真正的“大神”。一旦被稱之爲大神,信衆便是隨之自然產生的。但正因爲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視角,也就有了分歧,只有具備羣體性思維的大神才能具備信衆管理的能力,因此才更要注意:“大神”與“信衆”在社交中是同級節點關係,彼此沒有上下級之分,切不可高高在上

信衆的特點是人員不固定、社會角色不固定、持續時間不固定、心態不固定、訴求不固定,比如你的下屬、同事、領導、老師、學生、博客讀者可能是,找你修電腦的女孩子、交談甚歡的出租車司機、過年回家時的親戚也可能是。持續時間可能短則幾分鐘、長則十幾年。

那麼信衆是自然而然產生的,爲什麼需要刻意的去對信衆進行管理呢?原因有三:

1)有些信衆可以滿足你尊重、利益、情感、願景、責任方面的需求,諸如拍個某音視頻促成個信息化大單、修個電腦可以娶個老婆回家的事也並非是不可能發生(笑~)。

2)你的想法可以融入信衆羣體的思維池中,得到驗證、反饋和進化,快速試錯、獲取更多Idea。

3)擴展社交邊界,挖掘之前所不知道的大神,你可以成爲其他大神的信衆,實現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那麼信衆管理主要有這麼幾部分:羣體分類、形象運作、需求整合、信衆關懷

1)羣體分類

無論我們的技術高低,信衆總會是有的,那麼我們就要首先知道哪些人是你的信衆:但凡是認爲你在某些方面做事靠譜的人,都是你的信衆。

從信衆需求來分,比如需要你尊重他們的信衆,往往你可以取得實際利益,你要採取的措施是儘可能的不讓他們失望,利益即隨之而來。再比如需要你提供願景的信衆,往往你可以取得他們的尊重,你要採取的措施是儘可能的讓他們的願景實現,尊重即隨之而來。

從技術來分,比如需要你提供免費電腦維修服務的信衆,往往你可以取得情感上的溝通。再比如你是Java工程師,遇到熱愛嵌入式工控設備的信衆,你可以讓他對你的項目負責,合作做出來曾經不敢想象的工業化產品。

從你的需求來分,能給你提供利益的,可以多照顧一下他們的尊貴感;能與你產生情感共鳴的,可以多暢談一些他們想要的願景。

2)形象運作

發博客、發朋友圈都是針對目標羣體非常不錯的形象運作方式。而線上的熱心回覆、跟帖,線下的主動解決問題、咖啡店閒聊,都是針對目標個體非常好的形象運作方式。

這裏要注意的是,形象運作一定要貴在真實、平等、親切、陽光,所展現的一定是真正有料、有實力的東西,若是所分享的內容容易輕易被模仿,那麼就要在細分領域深耕細作,尋找到持續的不同點;或者開闢與之相關的新領域,讓他人感覺眼前一亮。

所以說技術大神若是一味的炫技、炫富、吐槽公司、以自我爲中心不照顧羣體感受,“掉粉”是大概率事件。特別是負能量的話題,雖然一石激起千層浪,可以博得大量關注,但當討論浪潮退去,人們依然還是需要正能量的溫暖來度過接下來的日子。

3)需求整合

如果熟悉Java語言的朋友們一定知道InputStream和OutputStream可以整合在一個業務邏輯中,這叫做輸入流和輸出流對接。需求整合也與之類似,無論是羣體還是個人,客觀的看待需求,可以得出別人想要什麼,從上文的5大羈絆來看,你需求的種類一定不能大於付出的種類,你的需求和付出因此就構建了一個輸入和輸出的管道。將信衆個人和羣體的輸入和輸出管道整理出來,你就會驚喜的發現很多需求是可以做對接的。同樣的,這個過程不要太過於考慮利益:比如某些人讓大學還沒畢業的學生拿出父母的積蓄來聽他們實則沒有激發學員主觀能動性的培訓課程,當初的信衆(大學生)便會大概率感覺到屈辱和不值,那麼以後這個人便沒有理由來讓他的學生來參與自己公司的實習。

對的話一定要在對的時候對對的人說:在商則言商、在技則言技,若是信衆既行商、又修技,則論商時就不要去講技有多難、論技時就不要去講海有多藍。

4)信衆關懷

最後這一點,是很多人忽略也同時是非常重要的。人文的紐帶可以跨越時間、空間,哪怕是一個物件,即使是千年前的青花瓷,也能讓觀賞者感受到工匠的用心和用意。

所以說,想要持續維持良好的人文關係、擁有技術領域的衆多信衆並從中得到交流的愉悅感,一定是要用心、持續的付出,給予足夠多的關懷

就像是Spring爲何長久不衰,究其原因就是框架寫的非常用心,而且持續不斷的更新;有的技術大神甚至會爲當初諮詢求助的所有朋友藉助QQ禮物逐一在生日的那天送上祝福、當得知有人需要某項技術解決一個問題時,還會熱心的親自上網搜索,並把針對具體業務的解決方案單獨發送,這般做法怎能不令人感動。

 

綜上所述,在人文思維的演進過程中,不變的是以人爲本、換位思考、尊重他人。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信息化社會,通過所處的人文環境和社交網絡來了解技術、解決方案和可以處理關鍵問題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大神”一定不是自己封的,這個稱號一定是衆人給的,所以這也是專業編碼人員向大神進階的重要一步

下一篇我們將探討時間和任務管理,如何從自我管理、項目管理的角度來提升開發效率,成爲管理能力超強的大神。

相關文章:

老程序員教你如何提高開發效率、成爲大神0——從業餘到專業

老程序員教你如何提高開發效率、成爲大神2——時間與團隊管理

老程序員教你如何提高開發效率、成爲大神3——授權的藝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