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中國曆代龍紋演變(推薦收藏)

 

專業視角,傳承文化,解讀價值,立志做國內最權威最接地氣的收藏類微信公衆號。我們會帶給您最豐富的收藏資訊,最隱祕的行業內幕,最實用的鑑別方法,最寶貴的藏家心得。關注《古玉鑑賞》公衆號,享受超值免費服務,每天都有新收穫!

龍紋作爲中華民族特有的圖騰符號,至始至終貫穿在我們歷代器物的裝飾上,龍的形象是在初民時代誕生,部分專家推測早期龍的出現是各個部落因爲統一之後把各自圖騰的一部分符號組合在一起,而出現龍的形態。由於龍紋出現的時間早並且持續到今天,龍紋在各個時期呈現不同形態,也是我們推斷器物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由於刀劍的斷代相對於其他有傳統的收藏而言是比較複雜的,龍紋成爲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大家對刀劍出現的龍紋也就特別在意,實際上刀劍出現龍紋應該是唐以後,宋代相對成熟,之後歷代都保持延續)我特別想強調的一句話:“任何時代的器物都是那個時代人情感的體現”,我想說明的就是在任何時候出現的古物,上面出現的紋飾都是那個時代特有的一種裝飾形態,“任何一種紋飾都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會無端消失,它必然隨着時代變化而變化”。

我把龍紋的變化分成幾個階段:

1、初級階段公元前8000年至夏

查海文化、紅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等等早期先民文化中就出現龍的初級形態,更多是一種有明確頭和身體的一種蛇狀的龍。

2、成形階段商周-秦漢

這個階段的中大到鐘鼎小到玉器,龍的形態非常多,分成螭龍、虯龍、夔龍等等。龍的形態已經出現了後世所有的一些環節,角、鱗、爪、尾、鼻、鬣發等,這些環節在之後被不斷的豐富和改變。總體來說漢朝龍形非常飄逸,具有仙氣,每個大時代背景下的文化風格會具體投映到紋飾和器物之上。

3、具像化階段:南北朝至唐

南北朝開始龍形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南北朝佛教造像開始盛行,龍作爲重要的護法,從過去多應用於器物的局部裝飾,開始進入非常獨立的發展階段,大量的圓雕和高浮雕開始出現,表現手法也趨於嫺熟。

至唐朝是演變成一個高峯期,這個時代的龍充滿力量,這個時候龍吻細長,頂部收尖,鼻孔的形態開始出現牛鼻的狀態。眼睛較大,有個特徵是後眼角匯聚一起後有一個明顯卷,並且眼眶上部有一個明顯的下凹類似一個M形,甚至突出至整個腦袋的上部,龍角明顯的出現鹿角的形態,底部有粗大的節,龍角似乎是整個從眉弓開始生出,中段分多節,角分叉,尖端較爲尖銳和朝前勾。耳朵呈現牛耳外廓,細長,門牙有犬齒和門齒,獠牙外翻於脣線之上,槽牙有表現爲山丘型。下頜有須,分成門牙下一組,中段一簇,腮側有捲毛數組,鬣發朝後飄揚,長短不等。頸部細小,身體盤旋,前爪肘部有較長的火焰形鬣發,肘尖有毛,小腿露筋骨無鱗甲,龍爪多爲三趾,趾甲尖銳修長。尾巴纏繞後足。

唐龍總體的氣韻是非常獨特的,充滿張揚和奔放的精神,力量感極好,是那個時代的精神最爲精確的體現。

各種唐朝器物中龍紋都多見,反而唐朝刀劍只在繯首位置見到過龍紋的表現,鞘裝和鞘幾乎未見龍紋的裝飾。

4、審美成熟階段:遼、金、宋

遼的紋飾風格幾乎完全承襲唐制,無論是龍、鳳、還有忍冬紋纏枝等等,都是唐的風格延續,只是細節沒有唐那麼豐富,從遼出土的萬壽堂銀鎏金硯盒、金銀粉盒、蜜蠟圓雕都有龍紋的體現,這個時候龍紋幾乎和唐相同,但是小腿部分開始稍微變粗,開始有鱗甲出現,而不似唐龍那樣筋骨顯露,這個特徵很明顯。

所有的紋飾的變化是和當朝者審美情緒有關,和文化背景有關,和國力、國格有極大的關連。

金立國初期龍明顯更加才粗放,失去的遼的細緻,而金後期的龍形更接近宋,在中古銅雜項上遼金基本不分家,但是實際從上紋飾遼比金要豪放,金龍紋還是具有草原風格那種張力,很有野性,金立國之後龍紋開始轉爲細膩,在完顏阿骨打的陵墓上的龍紋已經逐漸和遼、唐產生變化,身體開始變粗,尖吻逐漸消失,鼻子和吻開始逐漸整合成牛鼻子的形態,而逐漸放棄了唐、遼尖吻的形態。

宋龍相比較唐已經出現非常大的變化,當時的金銀器、玉石、陶瓷、絲綢諸器物及建築構件上,均喜好以龍紋爲飾,尤其是以龍爲主題的純藝術繪畫,至宋代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以雲水魚龍爲主要題材的繪畫,已形成一個獨立的畫科“魚龍科”。如北宋美術理論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敘圖畫各意”中指出: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窮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鬣肘毛,筆畫壯快,直自肉中生出爲佳也。(凡畫龍,開口者易,爲巧;合口者難,爲功。畫家稱開口貓兒合口龍,言其兩難也。)

另外一種就是繼承唐、遼龍的形態,在宋代官方繪畫中,宋高宗的座椅的龍就是典型宋龍的表現,依然保持了唐龍和遼龍長吻,鹿角等特徵,但是比較唐龍而言相對變得比較的沉穩,似乎缺少那種很有爆發力的感覺。宋代用“九似”的說法,對龍的形象作了規定性的闡述,這使得之前歷代帶有不同程度的隨意性的龍紋走上了規範化的軌道。從此以後,雖經改朝換代,龍的藝術形象基本上皆以此論爲據,除形態姿勢和細節有靈活性之外,總體形象不再有大的變化。

同時期龍紋以大理國爲例,依然保留的尖吻的形態,但是明顯龍的身體開始變得比較的粗壯,南宋時期瀘縣宋墓中的龍紋也表現的比較粗壯,身體的不再似唐龍那般矯健。

5、世俗化的開始:元、明

元代龍頭比較身體而言顯小,細頸多張大口露齒吐舌,上顎較大而且前凸上翹,頭上有鹿角,下顎有須,鬣發飄動有向上和向後之分。元代的龍紋飾中是歷代龍紋圖案中最爲粗獷豪放,剛勁有力。其繪畫風格簡練,筆法犀利線條流暢。龍頭給人以兇猛野性之美。元代龍的體態爲四肢和軀幹一樣粗,有腋毛或腿毛二到四根不等,腋毛爲寬而長的帶形,爪有三,四,五爪,以三爪爲多。爪有甲且鋒利,爪形強勁有力。

龍尾可分爲魚形,如意形和一般尖尾等形式。在此之前的龍尾基本都是一個類似蜥蜴一樣的尖尾。元代龍背上多有鰭,一般排列整齊,又尖又粗。龍鱗的畫法多爲大片鱗畫法,較少的使用細密的鱗片。

龍在元代基礎上增加了花草形尾,稱爲散尾夔龍。

明代龍頭的繪畫風格一般可以分爲三種形式。明早期包括洪武,永樂,宣德這些時期的龍紋,它們受到元代風格影響很深,龍頭威猛雄壯。頭扁長,有張口和閉口兩種,張口者上顎長口吐舌,兩眼圓睜,有眉一根和多根,且多爲直立式樣,有長短鬚,須多飛舞,有的須捲起,有的上衝,有的後飄,有雙鹿角。它們的繪畫風格凝重豪放,筆法蒼勁有力龍頭最是威嚴。到了明代的中期正德前後,龍的紋樣有了一定的改變。中期的龍頭部顯得較爲長,有平衡感。鬣發和眼毛都直立於龍頭垂直。兩眼平行排列。須上脣有二根飄動,下脣有須有一些飄動。龍發多爲後飄和上飄。龍頭呈現的溫順和善的表情。中期的龍的圖案相對更爲定式,圖案細緻,器物裝飾規整。明晚期以嘉慶,隆慶,萬曆爲代表的三個時代。這時的龍首上顎比下顎長,鼻子成如意形在上顎頂部,吻像由牛鼻轉像豬嘴,故被叫豬嘴龍。這個階段的龍開始多出現正面龍,這種畫法的正面龍的方頭寬額,其樣子和早期比兇猛不足,但很雄壯。明晚的龍是“牛頭豹臉。”

明早期的龍繪畫比元代的龍製作規範,體態犀利,蒼勁有力,有叱吒風雲之感,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龍不再似元代兇猛,犀利。龍身和龍尾常常做花枝形變形於輔助圖案向呼應。龍爪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如喜作輪式張開漲大狀,龍爲五爪,這時雙翼出現,稱爲應龍,缺一爪爲蟒,雙翼帶魚尾爲飛魚,牛角龍身爲鬥牛,牛蹄龍身爲麒麟。

元明兩朝都喜愛螭龍,螭龍爲圓頭無鱗,雙翼,兩肢體,花形尾。

明代早期龍紋的輔助紋飾主要有云紋、如意雲頭紋、海水、火珠、花卉紋、蓮池、獸首、蓮瓣等,有云龍組合、雲龍火珠組合、雲火珠海水龍組合、龍蓮瓣如意雲頭組合、龍海水獸首龍組合、蓮池龍組合、龍花卉組合等,其中以雲龍、海水龍組合最多。明代中期的時候龍紋運用有了有很完整的規範。如行龍多與雲,海水,火球一起使用,表現龍在天地間呼風喚雨的能力。龍與海水搭配,表現了龍的翻江倒海氣勢。龍穿行於蓮花和身披纏枝花之間,特別強調畫面裝飾效果。在明晚期除了雲龍紋、龍鳳紋、雲濤龍紋和海水龍紋題材外,雙龍戲珠紋紋在明代後期更加盛行。相對來說,明寶珠通常較大,形如火球,又多數與火焰紋一端相連,故有火珠紋之稱。元代的寶珠較小,多爲中空的園圈狀。

6、走向沒落:清

清三代的龍紋延續明制,但是比明代龍形更爲制式,在雍正東陵上的龍紋甚至沿用都是明式龍。

進入乾隆後龍的風格非常的突出,變得肥壯矯健,體態明顯比元、明時期的龍豐滿健碩許多,此時龍頭開始變的比較碩壯,身體也開始明顯變粗,龍頭很多細節出現點狀裝飾顯現陰影關係,在整個清朝的龍紋變得細節異常清晰,但是明顯的缺乏一種活力或者張力,整個清代的龍紋完全失去早期龍的遒勁和活力,變得臃腫和呆滯。

龍眼造型的演變:

清早期的龍眼變得異常突兀,俗稱“燈泡眼” ,因爲這一時期龍眼造型上不僅大而圓,而且感覺向外凸出,眼睛寬大於長,眼黑直徑相對較小,眼眶基本沒有,火焰形的眉毛直接在眼珠上。清中後期眼睛又逐漸變小,眼的長寬和眼黑直徑都迅速減小,到清中期時達到最低,民間對這一時期的龍眼有“綠豆眼”的戲稱。晚期時,龍眼又開始變大,並且眼睛長大於寬,尤其眼黑直徑迅速增加,使龍眼顯得大而無神。

眉與眼構圖關係的演變:

從構圖層次上,早期的龍眼位於眉毛的表層,眉眼外輪廓明顯,一般沒有眉毛遮住眼睛的情況。中期時眼睛雖然有神,但是在圖層關係上眉毛位於眼睛的表層,向下的尖角通常會遮住眼睛的一部分。由於在測量眼睛長度時以能看到的部分爲限,這使得中期龍眼長度的測量值略小於寬度。另外,隨着眉眼關係的演變,龍紋中黑眼球逐漸向下移動,表現出低眉俯視的神態。

嘉慶道光以後眼睛呈橢圓形,上邊緣被眉毛遮擋,黑眼球逐漸增大,並位於眼睛底部, 神色黯淡。清代晚期, 龍紋眉眼的造型越來越形式化,缺乏立體感。

龍眉造型的演變

龍眉由位於眼睛上面並排相連的銳角三角形構成,早期時尖角朝向眼睛上方,兩條眉的尖角分別向左右傾斜,形成一定弧度。比較常見的是每條眉毛有4-5 個尖角,兩條眉毛相連的紋樣。

康熙時期龍眉造型的變化比較明顯,兩條眉毛不再相連,眉上的尖角彎曲,且傾斜弧度逐漸增加,有的甚至很難辨認尖角的朝向,體現了眉毛尖角由上至下的過渡。清中期以後,龍眉造型變得模糊,尖角不再明顯朝上,略顯模糊向下。同時,每條龍眉多爲4個尖角構成。

嘉慶道光以後龍眉形狀逐漸清晰起來,呈向下展開的扇形,尖角自然彎曲但明顯向下, 角的個數不再固定爲4個,變得小而多。清代晚期, 眉毛向下的尖角越來越細密而整齊,到光緒時期,龍眉變得像梳子齒一樣整齊排列在眼睛上方。

龍紋的變化是一個不斷成熟不斷變化的過程,由於中華文明是一個沒有中斷的文化,所以其變化是有跡可循的,每個朝代逐漸變化,每一個時代的龍紋都是那個時代精神氣質的代表,熟練掌握那個歷史的精神氣質就能理解那個時代的龍紋,在對這些龍紋熟悉的條件下對器物斷代是有一定的幫助。

作者:龔劍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查看評論

       

反饋 | 舉報中心

Copyright © 1998 - 202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