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裏的那些人和事兒

     泡在這塊地兒的時間也很有些年月了,基本上也都是潛水的狀態,偶爾忍不住也只是冒兩個泡兒而已。日子長了,有時候想想也應該蹦達蹦達,分享一點自己這疙瘩的事兒。既然這裏大夥兒都是搞技術的,那就聊聊聽到見到的公司裏面的那些人和事兒,權當是飯後休閒吧。當然,如今這網絡實在是太發達了,人肉起來也特別厲害,所以爲了避免尷尬,閒扯之時俺也少不了要張冠李戴,東拉西扯的胡言亂語一番。事兒當然都是那些事兒,但人卻不一定就是跟事兒對應的那個人,看客萬勿認真對待,甚至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公司是老美的公司,地方是在北美,做的東西很雜,本人涉及到的部分以模擬/數模混合IC爲主。大概的背景也就是這個樣子了。既然是慢慢聊,那就從幹活兒的人聊起吧。

人物一:老A

這裏的老A跟士兵突擊沒啥關係。老A就一典型的老美,四十來歲,光是在這家公司已經修煉了十多年的光景,十八般武藝自然都是純熟無比。要是老A年輕二十歲,那絕對就是一標準的陽光男孩。一天到晚都是樂呵呵的,甚少有見到其苦大仇深的表情。做人做事兒那是絕對的細緻周到,對新進公司剛畢業的初哥菜鳥級人物也是禮貌有加,從語言到行爲都很客氣,但又不是讓你感到有距離的那種,而是從骨子裏面透出一種親和力。正因爲這個原因,有在公司做過實習,後面到公司來工作的哥們兒還指定想到老A手下。遇到公司內部的管理結構調整,想要跟老A的人也總是少不了的。至於能不能跟上,那最終決定權當然在上層的老大們手中。由此可見老A受歡迎的程度。

老A追求各種戶外運動,對於跳傘之類的高危項目甚是熱衷。或許這也是受家庭的影響吧,聽說他老爸也是一個跳傘運動的愛好者。老A每年總要跳N次傘,公司裏面自然也少不了要擺上很多的照片。談起跳傘來總是少不了各種親身經歷的話題,甚至包括髮生的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故,讓我等這幫陸鴨子們眼睛鼓得跟牛蛋一般大。因爲跳傘的原因,每每當公司買個人保險的時候,老A都是屬於被特殊對待的對象,因爲保險公司也都跟猴一樣精,你娃搞些危險動作,那怎麼說也得讓你擔待那些風險跟責任吧。

除了跳傘,老A還時不時搞些讓我等目瞪口呆的事情。去年還是前年冬天的時候,這哥們兒跑去山裏面參加什麼越野跑。窗外就是快零度的溫度了,山裏面就更不用說了。光是跑步倒也沒有啥,老美熱愛跑步的那可絕對不是少數人,但是項目裏面還包括諸如趟過沼澤地,甚至潛水之類的項目,那就讓人不寒而慄了。這哥們兒自個兒也在感嘆,這不是花錢買罪受嗎,不過還是義無反顧的去了,只是回來好幾天鼻子都是堵着的。大概是血液裏面帶着戶外運動的基因吧,老A每年的年休假也總是提前一年就早早的定好了。上山,下湖,跑海邊之類是少不了的。因爲假期早定,即使遇到項目忙也能夠成行,只要關照安排好就行了。這一點當年還真是讓我等初來乍到的老中驚得目瞪口呆。項目那麼緊張,居然還敢出去休假,要換成國內,說不定還沒有回來就已經被掃地出門了。

這種事情看看也就是了,我等膽小,還是不敢這麼玩兒的。要想休假都是等到提前幾周,看看不怎麼忙了才提交申請。當然,例外的情況也不是沒有,一次因爲老A跑得不夠遠,大概就兩三百公里吧,遇到項目要出片子,還是被中途抓回來了一天。於是老A就得出一個結論,一定要跑得足夠遠,要到不能被抓回來的地方纔行。

侃了半天,都是關於老A怎麼個逍遙的,似乎老A的生活就是如此的輕鬆自在。實際上呢?國內國外,幹工程的又有幾個人能夠跟“苦逼”這兩個字不沾邊呢。我跟老A一起做過不止一個項目,頭一個項目就讓我對老美工程師的認識有一個大的變化。之前一直認爲亞洲公司的員工都是牲口的幹活,日幹夜幹,只要能喘氣,就得幹活兒。日本不知道,中國韓國反正是這個風格。讀書的時候一個韓國的哥們兒博士畢業前拿到三星在韓國研究院的一個工作offer,福利很好,甚至包括相當於在當地租房幾年的補助和一大筆安家費(想想要是在上海北京租個3室的房子,靠近公司,幾年下來得花多少?),但是這個哥們兒最後還是放棄了那個機會。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聽說那裏的人晚上10點前就一般沒有回家的(這倒是跟華爲有點像),於是乎還是找了個老美的公司,起碼還有閒暇的時候可以去打打高爾夫球。

回到正題上面來,在公司幹活兒其實一點也不像想象的那麼輕鬆。項目稍微忙一點就要加班。加班是沒有加班費的,純屬自願行爲。如果不自願也沒有問題,幹不幹在於你。但是到時候東西出不來,會不會被開掉就在於上面的頭頭們了。所以要是想繼續喫這口飯,還是隻有“自願”這個唯一的選項,因爲項目的進度是不會讓人能夠輕輕鬆鬆每天8小時就能夠搞定的。加班幹活兒或者在公司,或者回家連上公司網。不太緊張的情況下,回家基本上就是幹一陣子活兒,改改電路,看看仿真結果。遇到再忙一點那每天睡覺就只有在零點之後久了,一兩點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忙的時候,兩三點了跟老A在網上郵件來郵件去的事兒也有。有時候早上開會時看見老A鼓着個黑眼圈悲催道,昨天又幹到5,6點,回去才睡了一個多小時就爬起來了,就忍不住感嘆,這幹工程的人怎麼就總是在跟“苦逼”二字打交道啊。四五十的人還繼續這樣的生活,老美也真是淡定啊。好些老美要一直幹到70出頭幹不動了才退休。從另一個角度看,人家還真是心態好,幹活兒和放鬆兩不誤。這頭還在夯次夯次的幹活兒,轉身就從天上往下跳了,論高度,那可比跳樓高多了。難道那也是一種發泄?

人物二:老B

老B,號光哥,老美,四十來歲,在公司已經幹了超過十年了,在其擅長的領域裏面,也是公司數一數二的人才了。之所以叫光哥,跟砸缸的老前輩和做慈善的標哥也沒有關係,因爲人家頭是光的,所以就叫光哥了。說幾句擦邊打網的話,老美的光頭還真是不少。不知道是因爲出現了地中海就乾脆全剃掉還是因爲就是喜歡那種風格。這種事情我們也不好問不是,跟光哥可遠沒有熟悉到那種程度。嚴格說來,俺跟光哥這些年還真沒有說過多少話。光哥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沉默寡言,這跟老美的普遍風格還是頗爲背道而馳的。

和老A的熱情陽光完全相反,光哥是個絕對的悶葫蘆,平日裏面也不苟言笑,一天到晚的絕大多數時間都盯着電路琢磨,用鑽研這個詞兒絕對不爲過。據跟光哥一起做項目的人講,光哥做東西做得很深很細,咋一看光哥的電路,有些地方覺得很是奇怪,加了一些電路卻不知道究竟有什麼用。只有到了特定的條件下面,這些電路動作起來了才終於恍然大悟。光哥長久以來一直是單身。單身有單身的好處和壞處。單身幹起活兒來可以更加的心無旁騖。平日裏光哥就是不聲不響的盯着電路搗騰,到了項目忙得時候,這位老大甚至一整夜的耗在公司裏面。當然人是不可能不睡覺的,N多在公司加夜班的人都曾描述過光哥兩眼迷糊趴在桌子上的情景,然後不知啥時候又看見這哥們兒坐起來了。這場景讓我想到了華爲的奮鬥者協議,也想到了傳說中華爲辦公室角落裏的棉被。

大概是因爲性格使然吧,光哥做事力求精準,哪怕只有一點點地方不清楚在他這裏也是屬於無法容忍的範疇。這一風格實際上也是一把雙刃劍。片子要是最後順利準時出了,自然是皆大歡喜,要是因爲各種原因進度被影響了,那就少不了各種各樣的微辭了。好在光哥的江湖地位足夠穩固,上面的大佬們輕易恐怕也不至於有動這位老大的主意,最多不過是在別的方面發泄發泄,或者給他點小鞋穿罷了。而光哥呢,任憑風吹雨打,還是保持自個兒悶頭幹活兒的風格,充分體現出了淡定的老黃牛精神和不屈不撓的作風。這裏面或許也夾雜了幾分技術控們在商業模式下面的無奈吧。

說到光哥自然少不了說到加班這回事兒。

說到加班就不妨把這個話題扯開一點。反正這也是在閒侃,天南地北也沒關係。古今中外,做IC這一行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那到真是奇聞,起碼對我這個孤陋寡聞的人來說是這個認識。幹IC設計這一行,基本上都是彈性工作制,好處是你可以相對自由一點的安排時間,不用卡着點上班刷卡,但另一方面,也跟八小時工作制說再見了。大佬們確定項目進度的時候那是可着勁兒的把時間壓縮,隨之而來的就是下面的人必須要把大把大把的“私人時間”扔到幹活兒中去。一天8小時,那哪兒夠幹活兒啊,開個會,東一下西一下,還沒有幹多少活兒就全折騰光了。時間不夠怎麼辦,加班羅。這個事情還真別抱怨,古今不好說,中外則是一個理兒。以前覺得國內加班是正常事兒,到了老美這邊才發現人家加班也是無怨無悔的。到了活兒緊張的時候,這邊設計的人在夯次夯次的改電路,跑仿真,或者在實驗室裏面沒日沒夜的調試,那邊做版圖的也是通宵達旦的幹。看看都是四五十的人了,幹起來還真有點拼命三郎的勁頭。熬夜之後要是運氣好點,活兒趕出來了,第二天可以補補瞌睡,要是活兒沒搞定,那第二天就趕緊多衝幾杯咖啡吧。好在公司的咖啡是免費供應的,只要肚子裝得下,就儘管去灌吧。

其實不光老美,連一向以悠閒著稱的法國人在這個事情上也沒得例外。我曾聽說法國人一天只上6小時班,沒有確認過,但知道歐洲那邊好些地方週末連很多商店都不一定開門。但從法國同事身上好像沒有看到那份悠閒。有一陣子我們跟法國那邊一起做一個項目。因爲時差,法國比我們早大半天的樣子,差不多我們上班不多會兒,人家就該是下班時間了。

所以每次兩邊要一起開會,我們都是賊早賊早的,人家那邊則是忒晚忒晚的。這也就罷了,有時候都到這邊的下午四五點了,一封郵件過去人家也是立馬就回,所以不得不感嘆,這幹工程的人在哪裏都是個勞碌命。不管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下面,不這樣幹就啥也弄不出來,這競爭也都是全球性的。

前一陣子,光哥終於在不聲不響中結婚了。婚後回來的光哥還是一如既往的低調悶燒男。既然已經多了家庭生活了,今後,大概光哥會少一些在公司通宵達旦了吧?

人物三:老C

按照中國傳統的文化來看,多子多福,老C絕對是大富大貴的人。老C年齡其實不大,離40估計都還差着點。從老美頂級的理工學校本科畢業之後,就投身進入了IC這個行業。這些其實都不是最關鍵的話題,最關鍵的是老C已經是八個小孩他爹了。每次只要公司有什麼活動,老C全家出動的時候那是絕對的壯觀,他家直接就可以佔領一個桌子了。所以人家都形容他家開的車是校車了。老墨和老黑不論,老美的白人家庭一般是2-3個小孩,所以老C的8個小孩就顯得異常突出。

老C是虔誠教徒,他的教派深信每一個小孩都是上帝賜予的,所以有沒有小孩應該是完全取決於上帝的意志,人類不應該干預。所以這些年來,他家基本上2年左右就添一個小孩。一般的老中家庭2個小孩居多,3個小孩就已經比較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精力上面,一方面是經濟上面。國內帶小孩,大部分家庭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輪流上陣幫忙,這邊的老中帶小孩雖然很多父母也會從國內過來幫忙,但又是簽證,又是那麼遠的距離,怎麼說都還是不方便。往往等小孩一兩歲,父母回國了就送幼兒園。即使送幼兒園,早上準點送,下午準點接,然後晚上回家也要帶,一個小孩基本上就把兩口子搞得精疲力盡了,兩個基本上就已經快到極限了。要是趕上小孩生病那就更頭痛了。特別是小孩送幼兒園,一遇到園裏一個小孩生病,往往一堆的小孩跟着傳染。趕上流感季節,運氣不好那真是三天兩頭的中招。小孩被傳染後說不定又把大人傳染了,然後全家中招。一個同事說有一個月,他家小孩基本上接近1/3的時間都呆在家裏面,兩口子就只有輪流休假,弄得兩口子的假都快用光了。送小孩去幼兒園經濟上的負擔也很重。幼兒園一個月的費用各地不等,俺們這裏差不多$1200,往南三四十公里可以高達$1800,北面出去二三十公里少一點,也要一千出頭。IC行業的博士畢業在這塊地方估計一年工資也就8,9萬,刨掉30%多的各種苛捐雜稅,一個月也就只有四五千塊錢。再刨掉一點養老,刨掉房貸車貸,餘下的也就三千來塊錢了,這還是沒有扣掉水電氣,伙食和房屋維修什麼的費用,可想而知幼兒園這一塊佔了多大的比重。而且老美的工資遠沒有國內的漲幅高,能夠有2-3%就已經不錯了。這個漲幅其實也僅僅是夠平衡通貨膨脹而已。家裏要是隻有一個人工作(這邊這種情況不少),一個小孩上幼兒園就滿緊張了,兩個小孩就真的很頭痛。但對於老美而言,實在不行大不了就不去幼兒園,或者找個差點的,便宜點的;而對老中而言,要讓小孩學語言,學人家的文化,又必須要把小孩送幼兒園,還生怕幼兒園差了,總不能像老墨老黑一樣放敞馬吧。誰叫俺們國人注重教育呢。就這之前一陣子,加州那邊提出了一個SCA5的法案,美其名曰保證各個族裔有公平的進大學的機會,實質上就是要限制亞裔小孩進入名校(大學)的數量。本來當前的情況對這邊的老中的小孩們就已經很不公平了,老中的小孩必須要比白人和黑人的小孩優秀很多才能夠得到同等的機會,現在居然還要玩兒陰的,直接性限制入學數量,這絕對是動了華人核心利益裏面最核心的那塊蛋糕。從來一來就讓人覺得是一盤散沙的老中們這次是空前團結和一致,各種措施鋪天蓋地的,終於還是把那個法案給壓下去了。由此就可以見得老中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

話扯得太遠,趕緊回到老C身上來。對於老C來說,幼兒園的問題不用考慮,自己家裏小孩就夠多了,背後還有教會,那裏還有無數的小孩,再加上人家本來就是老美,又沒有什麼語言文化的問題,而且又不像中國人一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什麼的,一切都很簡單。其實不僅僅是幼兒園,老C家的小孩連小學都不用去上,聽說他們上的是家庭學校(home school)。具體大概是幾個家庭聯合在一起,當然應該是小孩都很多的家庭。父母們當老師,一個家庭負責教一門課,每學期參加統考,只要成績合格就相當於拿了同等學歷的東東了。聽到老美們這個搞法,我當年是差點把下巴都驚得掉下來了。俺果然還是孤陋寡聞啊。老C家不僅小孩多,還養羊養雞。養羊是爲了有羊奶,養雞是爲了收雞蛋。要是遇上雞蛋喫不完,公司裏面就有人去忽悠老C賣點出來,那可是純天然的有機蛋哦。對於老C家搞養殖這回事兒,我覺得更主要還是爲了提高飲食上的品質,畢竟這裏普通牛奶也就兩塊多一個加侖(3.78升),普通雞蛋一打也就一塊多錢,飲食這一塊在經濟上面的影響應該還是不大的。

說了大半天,話題都圍繞老C的生活方式去展開了。還是要回到主題上面來。老C在公司也待了十年了吧。幹活兒那是沒得說,有板有眼的,很有條理。啥時候做什麼,接下來要做什麼都有一個長長的清單。對於技術上宏觀和微觀細節的把握絕對無愧於人家畢業的學校那張牌子。而且老C的耐心特別好,有人問點啥東西那真是一點一點的解釋。想想也是,人家要是耐心不好,家裏也不會有那麼多小孩子了。不過也是因爲家裏小孩多,要讓老C想老B那樣總是熬更守夜的幹活兒,那也太難爲他了。再加上老C好像還管理着一個什麼慈善組織,偶爾還要往中南美洲跑一趟什麼的,所以老C更多的還是在標準的工作時間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當然,到了需要加班的時候,老C也是不會含糊的。不過話又說回來,幹IC這一行,只是追求技術的話,日積月累會不斷進步,但是要從技術上很快把職位頭銜做上去,恐怕還真是要付出很多額外的時間纔行。除非你老爸是李剛張剛王剛什麼(老美這邊其實也很講究這個,嘿嘿)。這在老美的公司裏面也是同一個理兒。這幾年似乎沒有看到老C在獨立領導一個什麼項目,而且升職相對也比較慢,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吧。畢竟要在項目裏面負責就要過上老A, 老B的生活了。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有人潛心鑽研技術,有人期望飛黃騰達,有人則是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個安靜的平衡,只要生活得舒心,其實都挺好的。

人物四五:老D和老E
 
之所以把D和E並在一起,是因爲這兩哥們兒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他們都是從同一所老美的頂級理工院校博士畢業,到公司的時間都在5年以內,而且也經常混跡在一起,都屬於晚來晚歸的夜行動物。相比之下,老D的工作時間更加反常規,他正常的上班時間一般在中午12點前後,下班時間自然也就在晚上8,9點之後了。如果說老E晚上七八點走還能夠說得通,畢竟人家是光光一個,老D晚上可勁兒的在公司折騰就有點另類了,他可是結了婚的人。換我等這樣幹,家裏面估計早就鬧翻天了。好在老D家裏那位也是一個純事業型的,衝着那職業,估計收入比老D只高不低。兩個人也沒有看到有要小孩的意思,真是一心一意搞事業和享受生活。
 
老D是從東歐過來的,數學底子很好,學物理出身,據說還拿過什麼數學比賽的獎之類。從老D身上,你是能夠切實體會到紮實的數學基礎對技術發展的強大影響力。老D做東西很重理論指導,經常是不慌不忙的先從理論上面推導一番,或者通過計算優化得出一個方向性結論或者具體的優化結果之後,纔開始動手做細節的東西。按照老D的觀點,在理論上得出可行的方案纔有繼續下去的必要,而且只要理論上面證實了可行,剩下的具體解決方案的實現就不是什麼大事兒了。當然,這種方式也時不時把跟老D一起做東西的有些人搞得怨聲載道的,說這哥們兒的想法也太理想化了一點,實際要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個時候老D就會不緊不慢的來討論一下,然後這哥們兒的思維就開始天馬行空,浮雲滿地的發散開來了,不時蹦幾個新點子出來,不一定都能解決問題,但是大夥兒嘰裏咕嚕討論一番,不定解決方法就有點影兒了。因爲腦子轉得快,老D對未知的新事物那是絕對的興趣濃厚,不過要讓他去做重複性的勞動就有些勉爲其難了。所以人都說這哥們兒適合去大學裏面當教授,只要點子多就行了。這樣的人才,在公司裏面則是要遇到能夠用他的老闆纔行。讓老D做新產品研發,那是正對他的胃口,要是隻是“微創新”的小敲小打或者是苦逼的體力活兒,人家就完全沒有興趣了。好在他的老闆也是恰好是充滿學術氣質的技術牛人,能夠充分理解老D的“苦衷”,然後把這塊鋼用在最需要的地兒,最後落得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要是遇上一個產品推動型的老闆,估計老D也早就不在這旮旯了。
 
老D平日裏很陽光,也甚是健談,可以在公司旁若無人的滔滔不絕,也經常“肆無忌憚”的高聲大笑。往往聽到有人在嘰裏呱啦旁若無人的打電話,或者討論問題,那十之七八是老D正在激情澎湃。如果去和老D討論什麼問題,這哥們兒的態度是絕對沒法說了,而且耐心還是超出正常範圍的好。爲了說明一個東西,他可以從最細枝末葉的邊角餘料開始解釋,一路繞上繞下,不厭其煩的照顧每一個細節,然後到達終點。有時你的覺得他實在有點唐僧了,但他還是興致勃勃的繼續着。
 
老E跟老D不同,他是來自北美的,給人感覺比老D低調很多了。老E就一很簡單的人,沒有什麼城府,一門心思都花在幹活兒上面。不論老闆給他什麼活兒,也不管活好活壞,反正都是悶着頭的搗騰。一天到晚,不論樂呵呵也好,愁眉苦臉也好,都是掛在臉上。時不時跟老D熱烈討論一下,然後夾雜很多扯淡相互打趣,給公司裏面沉悶的氣氛添加了不少的人氣。大概是因爲跟老D畢業於同一所學校,兩人在學術上面的態度還是很類似的,雖然工作之外都是嘻嘻哈哈的模樣,但回到工作上面都是那種一絲不苟,窮追猛打的類型。老中的工程師做東西經常是做到差不多就行了,只要結果沒啥問題,別的也往往不太深究了。而他們的風格則迥然不同。遇到什麼問題那是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非要折騰個所以然出來才罷手,而且如果可能,一定要在理論上面找出依據或者推導出來。往往很多關鍵的進展就是從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當中提取出來的。這一風格或者也跟他們畢業的學校有關。公司裏面幾個從這所頂級牛校出來的人,不論年輕的還是年級大一點的,都有這種風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同樣的環境中泡上8-10年,怎麼也會打上不少的烙印吧。不要看學術上面老E很是老練,但是生活當中這哥們兒就是一個大男孩兒。公司有什麼活動的時候,別人要不就是拖家帶口參加,要不就是把男女朋友帶過來,這哥們兒可好,直接把他老妹給帶過來了。遇到公司萬聖節搞化妝午餐,老E也總是積極參與(這種事情老中一般就當一看客,估計90前後的這批小孩子會有些不同吧)。前一陣子頭一次聽說這哥們兒有女朋友,然後還是一個滿世界跑的主兒,這會兒好像跑到中國來呆幾個月。幹啥不知道,沒問過,只是不知道會不會被霧霾給薰回來。

人物六:老F
 
老F是從印度來的,到公司時間也有七八年了。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說到這邊的印度人,那話題就多了去了。多到完全都不知道該從哪裏開始。老中和老印之間的比較永遠是一個熱門話題。都是亞裔,都是人口大國,都在老美這地兒屬於外來人口,走的也都是技術路線,連申請綠卡也是僅有的兩個有排期的國家。雖然背景上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實際中差異還是很大的,兩者之間甚少交集。具體怎麼樣,那就慢慢侃吧。

老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吹,能顯擺,這在老F身上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相比而言老中的工程師大多都是悶葫蘆。特別是80年代之前出生的,接受的教育都是推崇悶頭幹活兒的老黃牛精神,鄙視那些花裏胡哨的跳站的傢伙。周圍接觸的老中,一方面因爲文化背景,一方面也因爲語言,往往都是幹了十分,說出來的最多六七分,少的甚至都不吭氣。老印就不一樣了。你不管人家的英語裏面有多少的咖喱味,反正那也是人家的母語。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又不是用來評分的,老中聽不懂人家的話不要緊,老美能聽懂就行了。只見人家一天到晚呱啦呱啦的吧唧,哪怕只做了四五分,也早就被吹成了十二分了。要是把一老中跟一老印放一塊,十之八_九會出現,活兒大部分都是老中乾的,但是關於項目進展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從老印口裏出來的。然後上面老大們的印象裏面,尤其是那些非技術出身的老大們的印象裏面,那就是老印把這事兒給解決。至於老中,就只是幕後一個苦力打雜的角色。所以要是遇到要幹啥苦活累活,多半是老中在那裏賣力,然後遇到升職什麼的好事兒,老印吱溜就躥到前面去了。很多老中不願意跟老印攪和在一起,這也是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一次,老F跟一老中(權且稱作老Q)一起做項目,我們時不時都能夠看見老F抄着個手呱啦呱啦的指導人家乾乾這個,看看那個,跟領導訓話似的。私底下一幫老中都在叨咕,人家老Q不論是學歷,技術,工作經驗跟老F比,都只有高沒有低的,唯獨就是比老F晚來了兩年,當然,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老Q是個悶葫蘆,典型的光做事不吭聲的老黃牛。兩人被湊在了一起,主要的活兒都是老Q在做,還搞得老F跟老闆似的在那裏發號施令,這算是哪門子事兒啊。到了後面進Lab測東西,一天到晚老Q就泡在Lab裏面,不時老F會去晃悠晃悠貌似指導一番工作。隔了幾天,看終於看見老F也做在Lab裏面幹了一陣子活兒了,然後就聽說那幾天燒了N塊片子。這還真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啊。動手的都成孫子了。更讓人唏噓的兩人在公司的結局。據說老F爲了升職,還越級跟上面的老大交流了交流,然後升了職立馬就跳到另一個分部去了。而埋頭努力幹活兒的老Q在一撥的裁員當中不幸中招,被攆出了公司,私底下聽到的一個原因就是跟人的交流不好,很難在公司中,特別是在上面的老大心中建立起足夠的認知度。這就是文化差異啊。
 
既然說到這裏,就多聊兩個事兒。一個事情發生得早一點,還是在學校裏面的時候。實驗室裏面一老中跟一小印還有另一個人一起做一個課程的項目。因爲是終期的項目,要在最終的課程成績裏面佔相當的比例,所以大夥兒都很重視。小印大概是因爲修的課多吧,做項目的時候基本上就失蹤了。等到最後要上臺報告的前一天,小印出現了。從頭到尾問了很多的問題,然後主動請纓,第二天做報告的時候他上去講。那老中在實驗室裏面也是一個出了名的角色,當即就把小印給頂回去了。事後聊起這個事情,我們都在感嘆,這人跟人的臉皮厚度還真是大不一樣。要是事兒不是自己做的,理不直氣不壯的,換了我等那是一定低調再低調,生怕給人發現了。可是人家卻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在外面展示標榜自己的機會。另一個事兒是一次公司開會,來了一個部門的老大的,老印,給我們介紹一個新開發的東西。身邊跟來了四五個人,有三個是老中吧,就坐在邊上。老印在上面高屋建瓴的說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是隻要涉及到任何的具體數據和內容,一律立馬讓邊上坐着的人作答。不能不說人家真是高明,抓大放小,把握全局,至於具體幹活兒的細節那是手下人的事情。這一點我等老中還真是得學學,一味的埋頭苦幹,拼命硬幹,可能到最後也就是一打雜工的命。常常看見報到說硅谷的科技公司裏面當頭的有多少多少的老印,而老中就只是鳳毛麟角,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老中在表達自己上面太過靦腆和低調。你都不開口,在這個全球各色人等彙集的弱肉強食的地方,怎麼能夠混得一席之地呢。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出來的老中工程師很多都是屬於從小老老實實讀書,心無旁騖的乖孩子,經過各種考試,大學,研究生,碩士博士的重重篩選,想法多的,活躍的可能大多都早就到現實中去拼殺去了。餘下的跟老印比比,那自然是自嘆不如了。
 
人說老中是散沙一片(對與不對這裏先不討論),與此相對,老印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抱團。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有足夠大的人脈網絡。別的不說,我以前住的小區裏面有不少的老中和老印。只要不是下雨,每天下午5點到7點,小區的湖邊就是一大羣的老印。好幾十號人,那真是男女老幼,全家出動。一個小區裏面的老印之間基本上都很熟悉。反觀老中,估計小區裏相互間認識的就沒有兩人,最多就是混個臉熟,見到點個頭,知道是住這嘎達的就到頭了。在公司裏面,老印們的人際網絡也是鋪天蓋地的,這個網絡在公司內部是跨越各個地方的分部,延伸到各個角落。很多時候,老印的信息都很靈通,一旦有個風吹草動立馬就知道了,而老中很多時候火都落到腳背上面也還是懵懵懂懂的。得益於老印的這個特點,老F在公司也是消息靈通人事。各個地方要是發生點什麼,人家總是屬於最先知道的那一撥兒。時不時跟人神侃的時候還爆點什麼內幕消息之類。人家可不僅僅是跟同一地兒的人在神侃,公司在各地兒可都有人家的眼線,當然,他也是人家在我們這地兒的眼線。這一點上面老中還真是要跟人家學習,不要死抱着那種老死不相往來,或者文人相輕的思想。其實老中也不完全是獨狼,公司裏面在一個地兒工作的老中之間還是很熟的。但是和老印們比起來,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不斷擴展自己的網絡方面,確實還有太大的差距。
 
老印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能喫苦。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提到老中的文章就喜歡說中國人是個喫苦耐勞的民族。其實跟國內國外比較一下,就不難發現,喫苦耐勞其實往往是跟經濟基礎掛鉤的。沒有經濟實力,除了喫苦還能幹嘛?當年國內出來的留學生,身上揣的錢就只夠路費,生活都是靠獎學金的。上次跟一個畢業於麻省理工的前輩聊天,人家八十年代到的美國,到了之後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向學長借錢,不然房租都給不出來。人家那時候,爲了省一塊錢還是五 毛錢的地鐵票,大雪天拖着一個行李箱,輪流抱着小孩子走幾站路去超市買菜。我等這一批出來的已經是2000後了,不少人都在國內或多或少工作過一陣子,基本上出來身上都有個三四千塊錢,能夠對付幾個月了。而現在出來的小孩子們,像之前我們隔壁的那三人,來了不到一個月,就三輛嶄新的SUV停在樓下了。因爲經濟基礎不一樣,所以關心的東西就不一樣。當年的人更關注的是怎麼生存下去,現在的小孩子關心的東西更多是怎麼讓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起來。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條件下有不同的處事態度,這些都是很正常的。跟現下國內出來的小孩子們比較起來,老印們的條件顯然不是那麼樂觀。據說很多老印都是拿的貸款出來的,需要在最短的時間,通過一個最快的途徑找到一份工作,然後打工還貸,再把家裏的人搬運過來。所以,這邊的絕大多數老印學生都是讀一個碩士,而且每個學期儘量多修課,早一個學期修完學分,拿到學位就趕緊去找工作。這或許也是讀博士的老印比例較低的一個原因吧。這裏想起一個曾經聽說但未經證實的故事。我等在學校的時候,一般都是助教助研(這就是所謂的獎學金,其實就是校內打工),一個月千把塊錢。住宿方面一般都是在校外幾個老中合租,一人一個房間,共用客廳廚房,一個人攤下來兩三百一個月(各地兒不同,不要深究)。一次聽說學校裏面有一羣老印,十幾二十個人住一個公寓(這個當然是私下的操作,公寓管理方肯定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因爲睡不下,就只有分批去睡,有的白天睡,有的晚上睡。誰要是拿到了獎學金,就可以搬出去,然後又有新的人加入進來。這個事情是聽說的,沒有辦法驗證真實性,但是身邊卻還真是見過另外的一出。以前住過的一個小區裏面的鄰居是印度人,年輕人是做軟件工作的(平均收入比做硬件的高)。兩室一廳,住了兩戶人,兩戶人都有小孩,而且是嬰兒,然後兩戶人都有老人過來幫忙帶小孩。可以想象那屋子裏面擠了多少人。換老中應該極少有人能夠接受這種狀況的。工作結婚生子了都是這樣,就不能不讓我覺得之前的那個故事的真實性大增啊。可想而知,在這樣的背景下面錘鍊出來的印度人,一旦眼前有什麼機會,那迸發出來的小宇宙和能量足以把我等往往還有點清高思想的老中轟得無影無蹤,就更不用說一天到晚幻想着享受生活而不面對現實的人了。這也就難怪這邊混高層的老印遠比老中多了。話又說回來,雖然很多時候還是看不慣老印們的一些做法,但是人家身上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東西。這一篇東西具體着墨寫老F的內容不多,大部分時候都在東拉西扯的瞎侃了,不過相信對於老F是個啥樣的人,應該也還是有點譜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