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鼓勵,培養內心有力量的孩子

大家晚上好,我可能今天晚上通知的太晚了,所以有可能大家都在外頭了。但是沒關係,咱們回來有空可以爬樓繼續在聽,今晚咱們來學習一下。鼓勵,培養內心有力量的孩子。

一、鼓勵的重要性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現的不良行爲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勵,一個行爲不良的孩子是缺乏自信的孩子,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很難得到歸屬感。

二、鼓勵的原則鼓勵的原則有這麼幾點

1.避免過度保護和避免羞辱的行爲

首先咱們來看一下,避免過度保護,有這麼一個例子,就是三歲的保羅正在自己穿棉衣,她準備和媽媽一起出門買東西,媽媽等不及呢,之後說快點,媽媽等了一會兒就沒有耐心了,說:保羅,過來我幫你穿,你穿的太慢了。媽媽很快就幫保羅穿好了衣服。

其實能幹的媽媽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用,這樣的挫敗感就會讓孩子放棄繼續去嘗試,以後就讓媽媽幫自己穿衣服了,其實我們的行爲阻礙了孩子發覺自己能力和優點的能努力,這種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爲行爲向孩子展示了他們是多麼弱小無能,我們多麼聰明能幹,這是對孩子不尊重,讓孩子感到不平等的一種行爲,我們需要放手,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來培養他獨立的能力,也許結果沒有想象的那麼理想,但這是孩子邁開步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再來看羞辱,避免羞辱這件事,有時候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時候,我們會說,孩子你怎麼這麼沒用,你怎麼這麼笨。其實在這時我們要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不能使用那些讓孩子覺得他是失敗者的言語和行爲,我們要學會將事情和人分開,我們要清楚的知道,每次的失敗只是孩子經驗和技巧還不夠,完全和孩子個人價值無關,切忌給孩子貼標籤。

大人們應避免羞辱批評的話語,而用同理心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進步上,別看是小小的進步,這至少是鼓勵的開始,我們可以這樣說,我看得出來沒考好,讓你感覺很糟糕,我相信你會從這件事中學到一些東西,想想我能幫你做些什麼,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成績。

2.不要替孩子難過

替孩子難過是大人所有態度中對孩子傷害最嚴重的態度之一。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孩子不小心摔倒受傷,但是在有些人看到孩子受傷的時候,他會大驚小怪,小題大做,其實真正的沒有必要,在孩子沒有受到很大傷害的時候,當然沒有必要進行大驚小怪,替孩子們難過,如果這樣孩子就會在這樣的經歷中學到一點點疼痛都不能忍受。只要一發生傷害,就需要有人立即來安慰他,你越努力去安慰他,他就會產生更多被傷害的情緒,這樣就會讓大人忙個不停,孩子就會越來越依賴大人,這樣孩子的內在勇氣和調適能力會慢慢受損,容易發展出自己是個容易受到傷害的嬰兒的自我認知。

那麼如何正確的去做呢?這樣,你可以用一種相對理性的而且淡定的方式去做,譬如說:看到你很疼,我有些難過,這很快會好起來,你能夠忍受的。另一部分極端的人會說:沒事兒爬起來,其實這時候你重要的是要做到同理,孩子摔了,肯定孩子會有很多內心的恐懼,你可以扶起孩子,說出你對孩子的當時的一種感受,比如說我看到你很疼,我有些難過,這就是同理心。再這樣鼓勵孩子:但這很快會好起來的,你能夠忍受。這就是你給他信心賦能。

這就要說到了兩個詞語,一個是同情,一個是共情,同情的含義主要就是同情孩子的遭遇,共情的就是共情孩子當時的感受。這兩個詞語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咱們要用的就是共情,主要是說出你對孩子遇到這件事,當時你的心裏的感受。

其實,成人的生活裏充滿了不適和痛苦,這正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一定會發生打擊和傷害,孩子們要學習怎樣面對痛苦,並大步跨越痛苦。受傷的膝蓋會痊癒啊,挫傷的運氣則會留下疤痕。如果孩子學不會忍受痛苦挫折傷害和不適,那麼他們的生活將會阻力重重,我們無法將孩子保護在真實的生活之外,因此,幫助孩子爲真實生活做好準備纔是最重要的。

3.避免比較

所有的比較是有害的,不管是同胞間的,還是同齡、同學間的比較都是有害的。比較就會帶來坐上和嫉妒。譬如我們在孩子進入小學的時候,考完試老師咱們會問誰考了多少分啊?你看看誰考得怎麼樣,人家誰考了多少分,這樣的比較會讓孩子產生模仿他人的做法,這樣大人經常比較,孩子們就會迎合大人的期望。所以在孩子心目中就建立起,你看我在大人眼中只有誰好,大人眼中眼中在乎什麼。如果大人們對孩子的努力表示認可,就會給孩子重新認知自己的機會,激勵孩子的進步和努力,讓他們看到,即使考60分也是有價值的,那孩子感到,如果60分也是好事,那也許我能做得更好,這個小小的希望就會成爲孩子的內在動力,孩子才能更加努力,只有當大人對孩子表現出信心,才能夠真正幫助到孩子,只有重拾信心,才能改善。

三、學會鼓勵

咱們首先要樹立一個很好的觀念,就是鼓勵的主角不是家長而是孩子。

第二個注意咱們鼓勵的技巧,鼓勵的技巧有這麼幾點,第一,具體描述孩子值得鼓勵的行爲,第二,感激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結果,第三,關注孩子的感受,第四,關注正面的積極的,即使再糟糕的情況,也有值得稱讚的地方,指出孩子的小進步。

鼓勵的四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描述性鼓勵,描述性鼓勵,其實就是描述孩子實際的行爲表現或者具體事件,最後再說出她在這個事件中表現出來的特質或者能力,比如說我注意到你怎麼樣,這就叫什麼什麼。比如說我今天晚上注意到你認真的寫作業,寫了一個多小時都沒離開房間,這就叫專注。描述性的鼓勵主要是咱們把孩子積極正面的這個畫面描述清楚,並且做到對孩子積極正向的肯定,其實在描述的這個過程中,也是對孩子行爲的一種認可。

第二種鼓勵的方式是感激型鼓勵,主要是描述孩子具體的行爲和該行爲帶來的影響,比如說孩子幫你星期天做一些家務活,比如說他打掃衛生,你可以這樣說,謝謝你把房間打掃的這麼幹淨,讓我們覺得很舒服。

第三就是賦能型的鼓勵,主要是表達你對孩子的信任和賦權。比如說我對你做什麼什麼很有信心,你是如何如何對待這件事的,可以這樣去描述。或者是我相信你幹什麼,什麼什麼會做得很好,什麼什麼以後就要描述。這種鼓勵的方式就會給孩子力量,它就會在心目中有一種很安全的感覺,他知道媽媽相信他會這麼做,而且他能夠做到。

第四是啓發式地鼓勵,就是用啓發式的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把做這件事的方式與成功的感覺掛鉤,比如孩子做完一件事後你可以問他:你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做到的呀?

鼓勵是一種持續的過程,能夠讓心生氣餒的孩子改變錯誤的認知,其重點在於給孩子自尊和成就感,人類從嬰兒期開始就一直需要通過成就來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需要對孩子表達出不間斷的信心和信任,幫助孩子建立發自內心的自己的內在。驅動力並保持終生。

最後再強調一下,父母有勇氣非常重要,當你感到忐忑、內疚的時候,這時你應該意識到自己有挫敗感呢,如何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我該怎麼做能讓事情更好”,這樣的理智思維上來就好了,你要有的是增強自己的勇氣,沒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長,成長需要力量和堅強,我們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完美,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向前邁進,每一次向前邁進,又成爲鼓勵自己的源頭。

鼓勵孩子不但是讓孩子成長,而且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受到鼓勵,一起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