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噪聲與圖像去噪

        讀研期間一直在做圖像去噪領域的相關研究,在畢業之際,打算系統的整理一下,算是對自己這兩年多工作的一個總結吧,也希望能對後來研究的同學有一點小小的幫助,那便是極好的了。

一、圖像去噪背景

       隨着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一個很重要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那就是拍照。現在很多手機廠商都把手機拍照作爲很大的賣點去推銷,如何去評價一個手機拍照功能的好壞呢,照片的清晰度,和真實場景的還原度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因此如何讓拍出來的照片又清晰又好看還是很值的我們去研究的。圖像去噪主要分爲兩個方向,一個是對仿真噪聲進行去噪,還一個就是真實圖像去噪。

      仿真噪聲去噪,就是通過向乾淨的圖像上添加各種人爲的噪聲,來模仿噪聲圖,然後再對這些噪聲圖片進行去噪,通過和原始乾淨的圖像進行對比分析,便於量化和評價算法效果:評價一個降噪算法的效果,需要採用一定的評價標準(metric)。我們一般把評價標準分爲客觀(objective)和主觀(subjective)的:

      客觀標準很好理解:給我一個數學計算方式,算出這個降噪過後的數據,到底有多好。這樣做清晰明瞭,一般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常見的這樣的metric有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PSNR),Mean Square Error(MSE),Structured Similarity(SSIM),等等。你經常可以在降噪論文裏面看到這三個傢伙的身影。他們這些metric的絕對數值的高低,直觀地反應方法效果的好壞。

       雖然我知道也有一些工作,試着propose一些不需要ground truth的objective quality metric,但最常用的這類經典metric無一例外地需要圖片的無噪音真實值(ground truth)作爲參考。如果你是使用仿真噪音,你自然是有ground truth的。但如果是真實噪音,你一般不知道ground truth是什麼。

         所以一般對於真實噪音的降噪實驗,我們都只好算法一些subjective的metric:讓人眼來辨認降噪出來的圖效果是否好。這不同的人,可能對圖的喜好也會不一樣,這樣就經常會產生評價的個體差異,產生爭議。就算想要組織一大批人來做測試,成本會很高,不利於科研的高效性。所以在這篇博客中,我們先主要介紹仿真噪聲的去噪方法,關於真實圖像的去噪方法,我們下篇博客見,先給自己挖個坑吧。

二、常見的仿真噪聲

        相比於其他的仿真噪聲,高斯噪聲確實有他的合理性。在真實噪聲的噪音源特別複雜的時候,高斯噪聲可能算是最好的對真實噪聲的模擬。

        其實不光是深度學習的降噪算法,傳統方法(好吧,自從有了深度學習以後,什麼sparse coding,GMM,low-rank,collaborative filtering都變成傳統方法了...)也大多喜歡用高斯白噪聲來做仿真實驗。那麼大家不約而同地都玩兒高斯噪聲可能有背後的原因。我覺得這個可能纔是題主最關心的問題。

        那這裏的答案就是,採用高斯噪聲,是爲了更好地模擬未知的真實噪聲:在真實環境中,噪聲往往不是由單一源頭造成的,而是很多不同來源的噪音複合體。假設,我們把真實噪音看成非常多不同概率分佈的隨機變量的加合,並且每一個隨機變量都是獨立的,那麼根據Central Limit Theorem,他們的normalized sum就隨着噪聲源數量的上升,趨近於一個高斯分佈。

        基於這種假設來看,採用合成的高斯噪聲,是在處理這種複雜,且不知道噪聲分佈爲何的情況下,一個既簡單又不差的近似仿真。當然也還有其他的一些仿真噪聲,這就要看具體的拍照場景了,就比如在醫學圖像去噪的研究中,我們通常是向圖像添加泊松噪聲來模擬噪聲圖的。

三、高斯噪聲

高斯噪聲,就是噪聲的指概率密度函數服從高斯分佈(即正態分佈)的一類噪聲。如果一個噪聲,它的幅度分佈服從高斯分佈,而它的功率譜密度又是均勻分佈的,則稱它爲高斯白噪聲。何爲正態分佈,請大家參考https://blog.csdn.net/hhaowang/article/details/83898881

高斯噪聲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指標,一個是方差,另一個是均值。

這裏要強調的是,因爲噪聲服從高斯分佈,所以方差越大,數據越分散,噪聲也就越多。

均值決定着整個圖像的明亮程度,均值大於0,表示圖像加上一個使自己變亮的噪聲,小 於0,表示圖像加上一個使自己變暗的噪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