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

                                                                                                                                                            啓動於:2004-9-1
前言:

基於自己對中國歷史的興趣以及對古文的熱愛,爲日後知典,鑑典,用典於今作準備,特撥出一定的時間研讀《資治通鑑》,並作一些評點及個人感慨。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事件:

一:三家分晉

從這個故事首先應該學到的是防微杜漸,智伯好利而愎,數次請地於諸侯,而自侍強大,不聽智果的話,最終亡國。韓康子和魏桓子隱忍等待時機,表面聽從智伯攻趙襄子,暗地裏都有滅智伯的野心。待到智伯水灌趙襄子,韓康子和魏桓子自然也知道自己同樣有被水灌的威脅。所以反智伯的決心也更堅決,直到三家分晉田。

《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說的就是要防微杜漸,踩到霜,就應該預測到大寒將至,應早作準備。如果沒有預防,一天,兩天,如此下去,就要達到很大的量,最終導致質變。智伯不以小錯而謹,不居安思危,最終導致滅國。

《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這個道理應該謹記。如果別人無緣無故地給你好處,滿足你地需求,自己在接受以前就應該好好想一想,是否可以接受。可惜很多人總是見利而忘害,有時竟然惟利是圖,最終命由此喪。

下面這段是司馬光的關於這件事的德才論: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爲善,小人挾才以爲惡。挾才以爲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爲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爲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爲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爲國爲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上面這段話說了幾個方面:

1、   才德的概念及關係地位

2、   聖人、君子、愚人和小人的定義。

3、   用人之道。

對後面用人之道的看法:我很大程度上是贊成司馬氏的用人觀點:苟不得聖人、君子,寧願用愚人也不宜用小人。用愚人可以無大害。而用小人雖然可能暫時有小益,然其可能爲害不淺,一旦作害,損失巨大。所以小人不宜用,更不宜長用,他可能是你生邊的一個定時炸彈。

我認爲,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用小人。只是不宜長用。所說的特殊情況就是在可以控制局勢的條件下,可以有一定的冒險空間下,暫用小人無妨。

二:
魏文侯問李克相

即魏文侯問相於李克。魏文侯向李克問翟璜和魏成哪個可以爲相。

學習看人的角度: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爲,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從這五個角度來看一個人,應該比較全面。我很贊同。


. 商鞅變法

商鞅,聰明人,且有學識。從公叔痤病危舉薦衛鞅,衛鞅不逃亡,可知其才過常人。可惜,識衛鞅者公叔痤,而非庸俗的魏惠王。及秦孝公圖治,振國威,吸引衛鞅西入秦。鞅變法,先立信,故有徙木之賞的故事。鞅好刑名之學,以之治國,秦國威日振。大概是人才與時事的結合吧,衛鞅之法可行而強秦,而後世王安石之變法卻無果。二者行新法,都有很大的阻力,很多來自於朝廷內部大族要員,我認爲很大程度應該歸於統治君王對新法的態度。衛鞅遇到了急於強秦的秦孝公,而王安石卻沒有這麼幸運,宋神宗遠不及孝公之惠。

對於衛鞅,可惜的是晚節不保,樹敵過多,而自不知其危。以前面的德才論,商君該屬哪種?聖人、君子、愚人還是小人?如果嚴格的按司馬氏定義,恐商君屬小人之列。爲什麼?因爲商君變法,不以德治,而以才(聰察強毅之謂才), 所以失德於民,人民敬畏的是法令本身,而不是商君之德。同樣商君失德於外,在他統兵擊魏時,用詭計賺取魏帥公子,是無信也。 可見其內外失德,可知後面商君德可悲結局。

不過,上面完全是按“德才論”來看商君的,我覺得對於秦來說,商君還不是小人,因爲他沒有害秦之心,完全是強秦之治。可惜負他的是自己的刻薄和他爲秦人制定的刑法。

從兩次臨危看商君:第一次,公叔痤讓魏惠王殺商鞅,商鞅不逃;第二次,誣告商鞅謀反,商鞅出逃。

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不同,商鞅所處的地位不同,殺商鞅的主體不同。前者,商鞅位微權小,可以妥善處理;而後者其位高權重,卻無地容身,讓人值得思考呀。我覺得後者很大程度上,他自己也害怕自己立的法律。

下文是司馬光對“信”的評論: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爲國者不欺其民,善爲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爲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這段對“信”的論述,很值得借鑑,無論所處的職業如何,“信”至關重要。“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爲國者不欺其民,善爲家者不欺其親”,這段中,我認爲深有爲人處世的哲學。有遠圖,必先處理好自己周圍的事。近年掀起“講誠信”之風,我想起源者也應該看過這段文字吧。

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這四個小故事起初沒有懂,當我讀到這裏是,都明白了。呵呵,看來讀古典,還是要前後聯繫,融會貫通的,不可以讀一兩篇就想解全意。

 

                                                                                       (待續)

                                                                                                                                                              zhangggdlt
                                                                                                                                                             Sep 1st, 200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