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技術》複習綱要——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概述

1.1計算機網絡在信息時代中的作用

21 世紀的一些重要特徵就是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它是一個以網絡爲核心的信息時代網絡是指“三網”,即電信網絡、有線電視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發展最快的並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向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 :連通性和資源共享

1.2因特網概述

一、因特網發展的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從單個網絡 ARPANET 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
  • 第二階段的特點是建成了三級結構的因特網。三級計算機網絡,分爲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或企業網)。
  • 第三階段的特點是逐漸形成了多層次 ISP 結構的因特網。

二、因特網的標準化工作
制訂因特網的正式標準要經過以下的四個階段 :

  • 因特網草案(Internet Draft) ——在這個階段還不是 RFC 文檔。
  • 建議標準(Proposed Standard) ——從這個階段開始就成爲 RFC 文檔。
  • 草案標準(Draft Standard)
  • 因特網標準(Internet Standard)
1.3因特網的組成

一、從因特網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劃分爲以下的兩大塊:
(1) 邊緣部分 由所有連接在因特網上的主機組成。這部分是用戶直接使用的,用來進行通信(傳送數據、音頻或視頻)和資源共享。
(2) 核心部分 由大量網絡和連接這些網絡的路由器組成。這部分是爲邊緣部分提供服務的(提供連通性和交換)。
一)邊緣部分
在網絡邊緣的端系統中運行的程序之間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劃分爲兩大類:
客戶服務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 ,客戶(client)和服務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兩個應用進程。客戶服務器方式所描述的是進程之間服務和被服務的關係。客戶是服務的請求方,服務器是服務的提供方
對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 。對等連接(peer-to-peer,簡寫爲 P2P)是指兩個主機在通信時並不區分哪一個是服務請求方還是服務提供方。只要兩個主機都運行了對等連接軟件(P2P 軟件),它們就可以進行平等的、對等連接通信。
二)因特網的核心部分
按交換方式來分類,計算機網絡分爲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三種
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就是計算機終端之間通信時,一方發起呼叫,獨佔一條物理線路。當交換機完成接續,對方收起發起端的信號,雙方即可進行通信。即必須經過建立連接—通信—釋放連接三個步驟。在整個通信過程中雙方一直佔用該電路。它的特點是實時性強,時延小,交換設備成本低。但同時也帶來線路利用率低,電路持續時間長,通信效率低,不同類型終端用戶之間不能通信等確定。
電路交換比較適用於信息量大、長報文,經常使用的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
報文交換
將用戶的報文存儲在交換機的存儲器中。當所需要的輸出電路空閒時,再將該報文發向接收交換機或終端,它以“存儲——轉發”方式在網內傳輸數據。報文交換的優點是中繼電路利用率高,可以多個用戶同時在一條線路上傳送,可實現不同速率、不同規模的終端間互通。缺點是:以報文爲單位進行存儲轉發,網絡傳輸時延大,且佔用大量的交換機內存和外存,不能滿足對實時性要求高的用戶。
報文交換適用於傳輸的報文短、實時性要求低的網絡用戶之間的通信,如公用電報網。
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實質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換的優點。要點: 將報文劃分成若干個大小有限的短數據塊,在每個數據塊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形成一個個分組;各分組在交換網內採用“存儲轉發”機制將數據從源端發送到目的端; 分組到達目的端後,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字段按順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再合併成原始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交互性好。

1.4計算機網絡在我國的發展

計算機網絡的類型
一、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一些互相連接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二、幾種不同類別的網絡
按覆蓋範圍來分,計算機網絡可以分爲廣域網WAN、城域網MAN和局域網LAN

1.5計算機網絡的性能

一、性能指標
速率、帶寬、吞吐量、時延、時延帶寬積和利用率

時延 指數據從網絡的一段傳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時間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發送時延 傳輸時延) 發送數據時,數據塊從結點進入到傳輸媒體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二、非性能特徵
費用、質量、標準化、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易於管理和維護

1.6計算機體系結構OSI 參考模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協議數據單元PDU
在參考模型中,對等層協議之間交換的信息單元統稱爲協議數據單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
在傳輸層及以下各層的PDU另外還有各自特定的名稱:
應用層—數據包
傳輸層——數據段(Segment)
網絡層——IP數據報(簡稱分組,或數據報或包)(Packet)
數據鏈路層——數據幀(Frame)
物理層——比特(Bit)

協議與層次劃分

  • 網絡協議三要素 :語法、語義和同步
  • 分層帶來的好處
  • 具有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和應用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