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晚端午節

                          ——春雨

平日裏,沒題目還找話題寫,今天過端午節,現成的題目,寫吧。

剛剛看到信息,今年的端午節很罕見,它是21世紀最晚端午節中的1次。

21世紀100年內,一共有3次端午節最晚年份,分別是2001年、2020年、2058年。

今年端午節雖然放3天假,然而北京仍處於疫情期間,也是極特別的,減少外出還是考慮一下。

我就不用想了,該上班上班,沒有節假日。

幾天前就把江米泡上了,昨天晚上喫完晚飯,把糉子包出來放鍋裏煮就行。

早上起來,向每年一樣,去早市買了艾蒿,熙熙攘攘的人羣讓你感覺到了節日的氣氛。

五彩繽紛的紙葫蘆和各式各樣的綵線也給節日增添了色彩。

有的人手裏提着魚和青菜,有的人手裏提着肉和水果,總之,都是滿載而歸。

我也不例外,買了好幾樣。

回到家,煮幾個雞蛋,把糉子鍋燒一大開。

每年都是自己包糉子喫,好喫不貴,經濟又實惠。

這一套流程下來,還是沒結婚之前,和媽媽學的。

家裏姊妹多,媽媽雖然累,但是每年都會這樣做的。

糉子包好了,放大黑鍋裏,那時每家每戶差不多都有那種黑鍋。

悶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來,往糉子鍋裏放很多雞蛋一起煮,糉子不涼了,雞蛋也熟了。

還有一個習慣,煮麪條荷巴雞蛋。

一下又想起來了,記得小學那會兒,每年過端午節,吃完麪條上學,同學們兜裏都裝1、2個煮雞蛋,互相碰,看誰的雞蛋結實、不碎。

我的雞蛋要是和同學們的雞蛋幾輪碰下來沒有碰碎、勝利了,特別高興,小心地把它揣好了帶回家,不喫,放兩天再喫。

就好像那喜悅不會消失。

實際上,那個年代喫的零食很少,有點喫的都跟有個寶貝似兒。

隨着年齡的增長,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我,爲什麼過端午節要喫糉子?

後來,學的課本里有了課程,知道和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在公元前278年,秦軍一舉攻破楚國都城,眼看着家國覆滅,卻無力救國的屈原痛心不已,選擇了和家國同在,選擇抱石投江自盡。

老百姓聽說此事,紛紛划船在江上,打撈屈原屍體,但一無所獲。

有的百姓拿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

說是魚龍蝦蟹喫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後來,爲怕飯糰被水裏的動物所食,又想出用一種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慢慢發展成糉子。

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小時候,就知道過端午節喫糉子、喫雞蛋,吃了那麼年,沒有喫明白,原來,這端午節裏還有一段歷史。

頭幾年,看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能穿越到古代,見到了屈原,你想和他說什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