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A股成“网红”,中芯国际20年芯片发展史


文章来源@全球TMT |

作为中国大陆规模最大也是最先进的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不仅14nm工艺实现量产,还将在科创版上市,经过3天闪电问询后创下IPO审核新纪录,中芯国际俨然已经成为芯片行业中的“网红”企业,其回归A股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但这个“网红”其实已经20岁了,它20年来的沉淀与成长也是中国芯片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芯片(chip),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是集成电路的载体,由晶圆分割而成。一枚小小的芯片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经过多道程序,而这些程序又可能会涉及多个企业。这其中有一类企业被称为“代工厂”,他们主要根据客户提供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案来量产芯片。以台积电、中芯国际、格罗方德(格芯)、联华电子为代表。但可不要觉得“代工”就意味着低技术含量、低利润,与一般的代工行业不同,芯片行业的代工背后技术含量非常高,评价的标准则主要是制程工艺的高低。

张汝京上海创“芯”

张汝京

2000年8月1日,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土地上,一家芯片制造企业打下第一根桩。这家企业与以往由国家投资建厂,采用国有化体制的芯片制造厂不同,而是由一位52岁的电子工程师自筹资金,带着400多名来自中国台湾、美国、欧洲、韩国的相关人才,在大陆创造了一个芯片制造厂的全新样本。这家芯片制造厂就是“中芯国际”,领头人就是张汝京。

 

张汝京,1948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台湾大学,后又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学位,并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77年他进入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担任工程师。值得一提的是,台积电的创办人张忠谋当时也在德州仪器就职,直至1985年,而张汝京则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1997年由于德州仪器放弃DRAM产业,张汝京决定退休返台。张汝京在台湾还创立了代工厂商世大半导体,但彼时台湾已经形成台积电和联电两座大山,世大半导体最终被台积电以50万美元买下,这一年正是2000年。

 

经过此事张汝京决心回到大陆,当时中国大陆正在鼓励发展半导体行业。在世大被收购的第二个月,张汝京就筹资了14.8亿美元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中芯国际,首批投资名单包括上海实业,北大青鸟,高盛,汉鼎亚太以及淡马锡。经过考察,张汝京确定在上海建厂。在德州仪器时期就有“建厂狂魔”称号的张汝京保持了列厉风行的作风,晶圆厂建厂通常需要1年半到2年的时间,而中芯国际的厂房仅用了13个月。此后中芯在上海一口气建了3座八英寸芯片厂,北京建了2座12英寸芯片厂,随后又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一家8英寸芯片厂。加速扩张使得中芯国际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创办仅4年的中芯国际赴美上市,很快就跻身半导体代工行业的领先阵营。

 

不过这其中也留下了一些隐患。不停地建厂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从2008年开始,存储芯片的市场价格开始走跌,中芯国际在盈利方面承受巨大压力。张汝京决定选择国企注资,最终大唐电信成为中芯的第一大股东,至今其仍占据中芯国际19.14%的股权。但是祸不单行,2009年11月,加州地方法院判决,中芯在65个有争议的专利项目中,非法使用了61个,台积电要求中芯赔偿10亿美元。面对高昂的赔偿金,中芯国际希望与台积电和解,条件则是台积电可以获得中芯国际8%的股权,外加2%的认股权。在和解谈判的过程中,张汝京选择了辞职,他表示,“辞职决定是我主动提出的,我是觉得和台积电的官司让我精疲力尽,而我尽力了。”张汝京最终以一种“沧桑老人”的形象退出了中芯国际,也退出了整个芯片行业。

中芯实现盈利

邱慈云

 

在张汝京辞职之后,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很快寻来第二任CEO王宁国。但在2011年中芯便出现大动荡,两位高层王宁国、杨士宁陆续辞职离开,邱慈云重返中芯出任CEO。

 

邱慈云,生于195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1年,邱慈云曾追随张汝京来到上海建立中芯国际,并担任该公司高级运营副总裁。但由于他“求稳”的企业运营管理意见与张汝京快速扩建的想法相违背,2005年,邱离开中芯国际。此后他先后在华虹NEC以及马来西亚晶圆代工厂Silterra任职。

 

回到中芯国际后邱慈云仍坚守着维稳保业绩的经营理念,主张“放下野心,放慢步子,稳扎稳打”。这体现在不追求最先进的制程而注重更成熟的工艺;保持高产能的良好良率;将重点放在国内市场。事实证明,邱慈云的战略真的奏效了,中芯国际的营收从2009年只有20%来自中国到2016年有50%来自中国。净利润更是转亏为盈,市值也增长数倍。邱慈云让中芯在内忧外患后能够稳住并连续盈利。2015年,他被评委“亚洲高科技公司管理层排行榜”半导体行业最佳CEO第三名。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中芯国际需要转变战略了,它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生存”而是要“进步”。由于一直控制着对外资本支出,中芯国际在新设备,新生产线和新技术的研发上与台积电拉大了距离。2016年台积电10纳米制程已经实现量产,而中芯国际当时的晶圆产能主要集中在180-150纳米、65-40纳米,28纳米制程晶圆出货在整体晶圆销售的占比只有2%左右。2017年5月10日,邱慈云以个人原因请辞中芯国际CEO,并被委任为中芯国际公司董事会非执行副董事长及调任为非执行董事。

紧追台积电

赵海军和梁孟松

接替邱慈云的是中芯国际的老人,曾担任首席运营官的赵海军(左)。赵海军,在北京清华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系科学士和博士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0年10月加入中芯国际,2013年4月任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并于同年7月兼任中芯北方合资公司总经理。曾有业内人士形容他是典型的北方性格,行事直率、要求严格,自从带领北京公司整顿调整中高层,让属下绷紧神经。

 

2017年10月,梁孟松(右)也加入中芯国际,同样任职CEO。赵海军负责制造,梁孟松负责研发,由此开启了中芯国际双CEO模式。梁孟松师从美国柏克莱大学教授胡正明,曾在台积电担任资深研发处长,他从头至尾参与了台积电每一个世代的芯片制程。此后他又在三星任职,帮助三星在2011-2013年间制程从45纳米突破到16纳米。也正是梁孟松来到中芯后,中芯开始放弃20纳米,进而研发更先进的14纳米。

14纳米制程订单供不应求

2019年9月,中芯在上海浦东的生产线上成功实现了中国第一代14纳米FinFET工艺芯片的量产。在20周年晚宴上,中芯国际向参会员工发放了采用其14纳米制程代工的麒麟710A处理器的华为荣耀Play4T手机,意味着其14纳米FinFET代工的移动芯片,真正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

6月7日晚,中芯国际交出了科创板首轮问询答卷,这距4日接受问询仅4天。中芯国际披露,去年其14纳米制程产品收入为5706.15万元,占整体代工收入的0.29%,主要服务于手机应用处理器等领域的终端客户;今年一季度该工艺营收达7215.42万元,占比提升至1.26%,现有产能呈现出需求巨大与供给不足的局面。根据中芯国际此前规划,14纳米及后续先进工艺在今年3月和7月分别扩产至4000片/月和9000片/月,2020年底将扩产至1.5万片/月。由于需求强劲,中芯国际宣布追加全年资本开支11亿美元至43亿美元。

此次中芯国际科创板IPO筹集资金约40%将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中芯南方一期)。中芯南方为一家12英寸晶圆厂,主要为满足中芯国际14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节点的研发和量产计划而造,目前产能已达6000片/月,目标产能是3.5万片/月,投资总额达120.4亿美元。

科创板为芯片企业提供“舞台”

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增速保持在20%左右,中国传统芯片在全球地位提升,同时AI芯片也获得发展机遇。科创板的开市让一些埋头苦干的芯片企业有机会走到人们的视野中。目前科创板上市的芯片概念企业已近10家,诸如中微公司、澜起科技、沪硅产业等企业,还有更多企业在跃跃欲试。

除了中芯国际,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寒武纪、MEMS传感器芯片的研发与设计企业敏芯股份、光通信行业厂商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信号链芯片设计企业芯海科技、清华力合旗下集成电路芯片企业力合微电子等也在推进科创板IPO进程。

创办20周年,中芯国际发展中的“血汗泪”承载着一部分中国芯片人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在当下这个环境下,芯片技术被更为重视,中芯国际以及很多芯片企业将站在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承担国家芯片技术发展的重任,虽然道阻且长,但未来可期。

往期精彩内容

行业

扒中台的“祖坟”!对不起,Supercell的“中台”,你学不会

国产替代背景下,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行业的发展和投资机会

观察

台积电“被逼”赴美始末丨钛媒体独家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趋势

为什么新基建是对中国未来10年影响最大的刺激政策?

Gartner:2020年IT支出或将大幅下降3000亿美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