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创业的中年人浪起来有多野?- 西凉阿土伯读书笔记

原文链接-“跨界创业的中年人浪起来有多野?”

偶然看到这篇妙文,以诙谐有趣中二呆萌的笔调记录了两个中年人从满怀激情到打样关张的创业全过程,故事梗概原作已然描述的极为详尽,故而这里按原作的脉络记录个人的一些感悟

先看看作者的自我总结

  1. 真正对员工好,是持续给他压力,让他成长,同时给予更多的收入回报。宽容和人性化可以有,但不该本末倒置。
  2. 跨界没问题,但缺乏充足调研、受众定位、核心产品就妄图与科班对标的行为,等于直接作死。
  3. 在没有稳定持续的业务支撑和商业模式前,根本不应该冒进招人。
  4. 想通过做低端,慢慢过渡到高端的思路是错误的。一开始的定位,往往就决定了这个公司的定位。
  5. 做不了高端?那一定是赛道没卡对,领域还不够细分,功课也远没做足。
  6. 初创阶段,分散精力多点尝试,是纯粹找死。
  7. 作为老板,不合时宜的心软,害人害己。
  8. 学会止损,比盲目乐观重要得多。
  9. 每一分钱都很珍贵,应该掰开了花。
  10. 公司还是要取个吉利点的名字。

阿土伯的梳理

  1. 未能聚焦核心业务, 为非核心事务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像所有没见过世面的土老板一样,我们一确定场地,就迫不及待呼朋唤友,召开了一个盛大的宴请发布会,巴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开公司了,我们是成功人士了,我们已然跻身上流社会了!快来撩哇!
老杨管这个,叫造势。
结果花掉一万多,只换来一堆鲜花加祝福,并没有拉来哪怕一单正经生意。

  1. 没有超越别人的核心竞争力,无力承接高端业务

然而作为一家刚刚起步,两个创始人都非科班,名字还有点不吉利的新兴创业公司,拉皮条业务的难度,远超出了我们预想。
多数情况下,当我们试图接洽一个稍有名气的企业时,对方总是立刻丢过来灵魂三连问:
两个理工男搞文化?
你们做过什么成功案例?
你们写一篇文章,可以承诺帮我们卖掉多少货?

  1. 初创阶段本该作为核心内容生产者的创始人却被低端业务消耗了大量精力

在数次碰壁后,我和老杨无奈地接受了公司全新的市场定位:暂时放弃拥抱高大上的光鲜企业,先踏实从路边摊打起。
我强大的信心并未因此而受挫。
卧薪尝胆,徐徐图之,一步一个脚印,以期将来做大做强!
但打路边摊最大的问题是,客户付费意愿差,且价格也谈不高。
为了糊口,我们只得大量去谈这样的低端业务。钱没怎么赚到,精力很快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1. 人员招聘底薪比宣传有效

对于一家毫无名气,没有网站,连差评都查不到的三无公司,想要招个人是真心难。
尽管主流招聘网站上我们都挂了招聘信息,但一周过去,只有个位数浏览。
老杨一冲动充了几千块,买了个首页位置。点击是上来了,但还是没人投简历。
老杨再一咬牙,把基础月薪加了1千5。这一招立竿见影,连续数天,我们每天都能收到几十份简历。

  1.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多业务并发,结果没有能做好的,而且这些东西对主业并无太大帮助.

于是,商业文案、品牌故事、公众号代运营、直播、短视频甚至电影剧本,但凡任何一个机会,我们都努力去抓。

  1. 人才要的是平台,以及随着付出逐步而来的回报,温情和宽容不能留住人才.

不合时宜地打造所谓宽松的企业文化,却走了最优秀的员工,而剩下的人,还不见得会认同和感激。
毕竟,即便一开始我们开的月薪高于市场水平,但公司不盈利,也就没法涨薪,绩效也无从体现。
长此以往,员工技能得不到提升,待遇也无法获得改善,更重要是,他们可能会习惯这种不思进取的环境。

阿土伯的核心收获

  • 志存高远,定位高端-目标
  • 修炼内功,创始人必须建立核心竞争力-能力
  • 艰苦奋斗,对人才即时回报-团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