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觀後感。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電視劇《天道》描述了n種人物的形態,對於大衆來說,也許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丁元英,而我卻被芮小丹吸引。劇中強調了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的思想。個人認爲強勢文化主要是指人性中的善,弱勢文化主要是指人性中的惡,也可以說是人品的好壞,只不過這裏的善惡和人品指的是廣義上的含義。

在如今的階級社會中,人的本質主要表現爲階級性。而人與人的區別(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在於所屬社會階級、社會地位的不同。從世俗的角度來看,衆人口中的能力似乎是唯一決定人的社會地位的因素。丁元英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也正是因爲他身上具有運籌帷幄的強大能力(形象一點可以稱爲“做局能力”),或許我們芸芸衆生都渴望得到如丁元英般的能力,看了此劇後也許正在苦苦思索,寄希望於能從此劇中悟出得到這種能力的捷徑。個人認爲一切所謂的能力都只不過是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產生的意識而已。然而意識的根基是什麼呢?個人認爲那就是每個人的本性,人產生的每個意識都帶有人的本性。所以單單強調狹義的做局能力是不夠的,大衆的理解會產生偏差。做局能力的提高有一個特性:對且只對自身有好的作用(不管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對於別人以及對於社會是否有好的作用就還要看其它(這個其它實際上主要就是善惡的選擇,通俗點來說就是人品的好壞,只不過這裏的善惡和人品指的都是廣義上的含義)了。而最關鍵和最重要的是人性的善惡會不知不覺地左右自身的做局能力,這很可怕,因爲這種左右你自己往往發覺不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在做局之前管理好自己的人性,不讓它闖禍,只是要做到這個很難。

拿林雨峯的例子來說吧,他就輸在人性上。一句“只有矛沒有盾”似乎顯得自己很厲害,相信很多人會認爲他表裏如一的帥、酷、霸氣、牛(確實他長的很帥、很酷,實力也很牛)。就如武俠中經常提到的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可是是不是就可以放棄防守了呢?如果遇到進攻比你厲害的人呢?如果遇到偷襲呢?就是這句話讓丁元英明瞭了林雨峯人性中的弱點。仔細推敲一下這句話,就會發現,它根本經不起辯證邏輯的質疑。而林雨峯,中國hifi音響界響噹噹的一個人物,能做到這種程度,閱歷、學識等不用說了吧,他這樣的人不會不知道矛和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吧?可他把矛和盾割裂開了,只留下了矛,捨去了盾。爲什麼呢?丁元英從中看到的不是帥酷牛,他看到的是一個人的自大、自負與強烈的攻擊侵略性(這纔是丁元英最重要的能力,以後的所有做局都要從這裏出發準備,這是做局最初的切入點)。這些特點在電視劇後來的發展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當然這裏很多人會認爲是因爲丁元英的做局能力強,林雨峯不是他的對手)。強烈的攻擊侵略性就會衍生出貪念,也會疏於防守(古語云窮寇莫追恐防有詐)。所以在葉曉明向樂聖提出每月購買100套籤12個月的合同時,林雨峯因爲認爲格律詩不會有市場而想要一次性賣出1000套以賺取更大利潤,壓榨對方(這不就是林雨峯由侵略性產生的貪念?--嫌掙得少,所以致人於死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強勢文化尋求的是共贏-善,弱勢文化尋求的是最大化自身利益-惡)。

丁元英設計的很巧妙,本身針對的目標就是林雨峯,所以他提出的合同總共爲1200套,他知道這個數字處於可能會衝擊樂聖市場的模棱兩可狀態,這就使得北京代表不好做決定而把報告遞交到深圳,趙青又把報告交給了林雨峯,趙青認爲分月給可以隨時停止供貨--風險可控(防守),“只有矛沒有盾”在此時發揮作用,林雨峯不想要防守,只要進攻,還是強烈的加成攻擊:要麼來買1000套,要麼別要優惠。接下來的9個月就如林雨峯所料風平浪靜,因爲格律詩沒有賣出一架音箱。而這9個月實際上就是丁元英本來就想要爭取到(主要利用了林雨峯的人性弱點再加以一定的做局能力)的時間,有這個時間才能完成500對音箱,才能一次性在展示會上對樂聖的市場產生衝擊,才能使得樂聖不得不面對格律詩。此時的樂聖資產負債率極高,若選擇打官司並且敗訴,那麼將破產。這種情況下,林雨峯還是沒有選擇防守,而是選擇進攻,仍然選擇強烈的加成攻擊:以喫掉格律詩公司爲目的,拒絕一切調解,並利用此事件宣傳自己的套件,在報刊和網上大造聲勢(又一次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強烈的侵略性,致人於死地,把別人墊在腳下擡高自己-惡)。這9個月中間格律詩如果賣出去了,林雨峯就會有所警覺。同樣的若如趙青所說按月給,那麼格律詩如果賣不出去還要買貨的話就說明格律詩不正常,林雨峯也會警覺(但是這兩種情況屬於商業上的洞察能力,屬於做局能力,和人性關係不大);如果賣出去了那麼樂聖就限制供貨量。總之就不會再存在風平浪靜的9個月供格律詩生產500對音箱,樂聖的市場就不會受到衝擊。按趙青的意見做這單生意是很穩的,只是按月賺錢慢,如果格律詩賣不出去不再買貨了那樂聖就掙的更少了(這裏喜歡思考或有悟性的人可以發現強勢文化的一個特點:獲益慢但是穩)。

林雨峯爲何是憋屈死的?如果比純粹的做局能力,丁元英未必比得上林雨峯。實際上林雨峯並沒有輸給丁元英,他輸給的是他自己,他輸給了他自己的人性。而一個人的人性是很難被自己知道的,輸了後林雨峯還沒有認識當時的自己,還認爲是丁元英的巧妙設計(“用寶馬扶貧”’之類的小聰明)“戰勝”了他,認爲丁元英不敢跟他真刀真槍面對面的幹。所以林雨峯還是那個林雨峯,那個自大、自負、愛面子又剛強的林雨峯(所謂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這樣的林雨峯怎能忍受被強姦了連呻吟一生都不可以還要求着人家娶自己的屈辱,所以憋屈死了。如果當時林雨峯能夠從自身來反省問題,以他的學識就會認識到自己的自大、自負,就會知道是自己的自大、自負打敗了自己,而非丁元英,那麼此時的自大、自負還存在麼(所謂你知道你所以你不是你)?他已不是他,那麼已不是他的他還會選擇自殺麼?個人認爲這就是凡人得道的過程。

個人認爲《天道》是反對人之初,性本善論的,當然人之初性本善這個論調也經不起辯證邏輯的質疑。《天道》接受的是人之初性本既有善又有惡論。凡人得道就是在成長經歷中不斷地修煉、不斷地領悟自身,一次又一次地知道當時的自己(主要是瞭解自己的缺陷),直到你再也不能知道你(所有缺陷都已改正,你已經是完美的你--得道)。通俗點來說得道分兩個方面:一是人性的圓滿--自我人性的修煉;二是在社會中努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貢獻--普度衆生。最主要的是自我人性的修煉,因爲這個是自我安全的保證,也是爲社會造福的基礎。人性不行,就容易被別人利用;人性不行,做局能力強,不但容易被別人利用,還會嚴重損人利己。

我們凡人單在人性方面要達到圓滿,就難如登天。比如林雨峯,他本身的自大、自負就決定了他不太可能去反省自身的人性,也就無法知道自己自大、自負的缺陷,更無從改正。而芮小丹隨心而活,就能做到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來去自如,這是她與生俱來的本性。她不需要修煉就在人性方面幾乎無缺陷,所以劇中暗示她爲“天國(得道之人生活的世界)的女兒--不屬於人間”。芮小丹唯一剩下的事就是根據自己的長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做出最大的貢獻。丁元英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引導、幫助芮小丹找到自己的最大價值所在。

丁元英是個很很特別的特例,芮小丹說他是一個現實的不能再現實的人,個人認爲他沒有得道很可能是因爲運氣因素。丁元英是凡人,他通過自我修煉自我覺悟已經踩到了道的門檻,只差一步,個人認爲這一步就是他的痞氣,如若這一痞氣變爲正氣,他就得道了。痞氣和正氣的內在相同,都是善根,但是外在表現形式不同,正氣表裏如一,內在善,外在表現爲行善即普度衆生,痞氣的外在則無行善的作爲。丁元英的內心深處是希望衆生能夠覺悟的,但他又認識到這個念想的實現可能性極小,幾乎不可能,所以他本性中的現實性就決定了他不會去做普度衆生這件事(因爲普度衆生需要自我犧牲,更重要的是衆生覺悟的希望渺茫),這就是痞氣的由來。那麼丁元英有沒有得道的可能性呢?五臺山大師說了,只差一步,進一步則爲淨土,退一步則爲凡塵,而這一步難如登天。這裏要注意一個細節:這一步難如登天指的是無論是進一步還是退一步都是難如登天。爲何?原因就在於丁元英已經通過修煉覺悟並修正了其它所有本性,唯獨現實性是最後一個需要修煉改正的,而此時的他已站在道的門檻上,往裏看到的是得道之人,往外看到的是凡人,他能清楚地看到得道之人與自己的區別,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與凡人的區別(爲什麼能夠清楚地看到?因爲他的本性只剩下了現實性一個缺陷,已沒有其他缺陷妨礙他去如實觀照,現實性這個本性也不會妨礙他如實觀照,相對應的林雨峯的自大就會在某個時候妨礙他如實觀照),所以他能夠很清楚很正確的權衡利弊。因爲他有且只有現實性,所以他會去權衡並且知道他現在站在門檻上的位置對自己是最有利的,還是因爲他有且只有現實性,所以他就不會再走一步了,永永遠遠地站在了門檻上。

林雨峯和丁元英得道的道路可以說都已經陷入了死循環,都是難如登天。林雨峯如果是天生的自大本性,那麼很可能是屬於佛門中說的沒有慧根的人,一出生就註定了無法得道,正所謂自大是個人自己最大的天敵。丁元英自我覺悟達到如此程度難能可貴,最後一步唯獨剩下了現實性,更多應該是人生經歷偶然造成(個人認爲現實性是他修煉過程中自己加上的,本來應該是沒有的。因爲詹妮說過丁元英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很健談,而現在話很少了。我們修煉的過程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並不一定每次都是改正不好的地方,也有可能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這種情況多了,有些人就會修煉成“魔”),所以他不能得道大概率下屬於運氣因素(其實劇中結局暗示他得道的可能性已增加)。

強勢文化是我們在得道過程中需要留下的,弱勢文化是需要摒棄的。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既擁有強勢文化(善),又擁有弱勢文化(惡)。林雨峯顯然是一個擁有很多強勢文化的人,但是丁元英看到了他弱勢文化的部分,利用了他的自大、侵略性才得以做局成功。所以每一個人都要修煉自己,只要自己沒有破綻(人性中的惡),別人又如何能夠算計到自己?所謂無慾(沒有不正當的慾望)則剛。無慾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讓自己更加清晰的看清別人的慾望,這也爲我們做局的成功提供了更重要的保障,它是我們做局成敗的地基,局越龐大,持續越久,這個地基就越顯得重要。做局能力強如王明陽,然而他選擇了人性中的惡,仍然只是個弱者,如芮小丹所說,他只是一個沒有自信和勇氣和強者在同一規則下進行競爭的弱者。而普通大衆能夠接觸到的接地氣的歐陽雪從總體上來說卻是強勢文化的代表之一,只不過在劇中的強勢文化代表羣體中處於比較弱(能力比較弱)的層次而已。她對丁元英掏出自己的真心與信任(葉曉明、馮世傑和劉冰就都沒有,別忘了丁元英是他們自己請來的高人);在自己三個合作伙伴的聯合壓迫下,在樂聖的強權面前仍然堅持大原則,只做出一點妥協:向樂聖表示摩擦性質的道歉(葉曉明、馮世傑和劉冰還是沒有做到);在知道格律詩能夠大概率勝訴的情況下卻因爲認識到自己沒有足夠能力做格律詩的掌門人而主動選擇退出第一大股東的位置(這一點現實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夠做到呢?葉曉明、馮世傑和劉冰能做到嗎?),她不會去妄想得到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利益,即使已經得到了也主動放棄。而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她經營飯店的理念:首先訓斥員工,保證廚房乾淨衛生,保質保量,這是飯店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其次強調要有服務意識,這是飯店的主觀需要;再次是發展,她在深圳和樂聖談判前還去當地特色飯店觀察學習,在自己飯店不斷的研究新菜品,並讓自己的朋友試喫給意見(這就是正向的努力,做局能力就應該通過這種方式去努力提高)。所有的這些都是歐陽雪身上的強勢文化,所以她經營的飯店生意一直不錯,因爲那都是她平時的正向努力得來的。那麼人性比較惡的人會怎麼做局呢?廚房嗎反正沒多少人能看到,廚房衛生乾脆就不要請服務員做了,既省下了管理的精力又省下了服務員的工資,於是全都進了自己腰包。哦不,政府部門來查的話還是要塞點錢的。菜品嗎,我就加一些微量的上癮調料之類,這樣就不怕沒有回頭客了。要是政府部門某次要殺雞儆猴不小心選到了自己,那就只能認命了唄。這就是不同的人性採用了不同的做局方式。

人本性的善惡是人內心深處的根基,人產生的意識都帶有人的本性並且以本性爲基礎,人的任何外在表現都脫離不開人的本性。狹義上的善惡(通俗來說可以認爲是公認的常識)是最重要的,每個人做每件事,產生每個想法的最初其實都知道自己爲了什麼,這時候都有善念或者惡念的產生,而自己其實都知道這是善還是惡,這時候能夠抑制住惡念繼續產生而不付諸於行動,能夠繼續發展善念而付諸於行動的可以稱爲善。個人認爲只要做到一句話就可以: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廣義上的行善就需要智慧(高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做局所需的基礎知識儲備、做局所需遵循的客觀規律等等)了。行善之前你首先肯定認爲這是善,認爲這是善要有辨別善惡的能力,有多大的能力辨別多大的善,有多大的能力做成多大的善,就做多大的善,如果超出這個能力範圍你還去做,就是不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就屬於廣義上的惡了,屬於弱勢文化了。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在正道上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實現更多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與諸君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