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宥:我的大學 (轉載)

[轉者(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585608/)注: 徐宥目前是計算機專業的 Ph.D.,導師Yixin Chen,本科畢業於南大數學 
系。這篇文章是其應出版商之邀而寫的一篇回憶錄,詳細介紹了其大學之前及大學四年 
的生活,包括他找工作,考研和出國的經歷。從中可看到他大學剛開始時情緒在自卑和 
自負之間的波動,中期看不到前方時的迷茫和收穫季節的忙碌。他一直在踏踏實實努 
力,最終從一個在數學系都不怎麼拔尖的學生成長爲一個計算機牛人,當機遇到來時自 
然沒有錯過。我想這篇文章對很多人會有一些啓發意義,所以轉載在這裏。原文地 
址:http://blog.youxu.info/2009/08/06/my-undergraduate-year ] 

(應博文視點的幾位編輯之邀, 總結了我大學本科的一些經歷. 博文視點的新書<我是一隻小小鳥>八月即將出版, 收錄了我和其他將近20位的大學經歷和感悟. 本文特別歡迎讀者留言, 編輯說將選擇一部分讀者留言和這篇一起放到書中去)

我的大學

雖然標題是”我的大學”,但大學中的一切,其實都和大學前的經歷和學習習慣有關。因此,我還是從我小學時的一件對我以後人生,包括大學影響巨大的事情說起吧。

數理化和好老爸

我的小學是在農村裏和爺爺奶奶度過的。我的父母住在小鎮上,兩人平時都要工作,沒空照看我和我弟弟。所以,我只有週末和放假纔到鎮上,和父母弟弟在一起。四年級升五年級那個暑假,我到了鎮上,和父母在一起。因爲一起抓魚釣蝦的玩伴都在老家,百無聊賴的我開始亂翻父親的書櫥,找書看。某天,我翻出了一本叫做《平面幾何一題多解》的書,那是本封面很好看的書。我把整本書翻下來,每個漢字我都認識,但每個符號我都不懂。好奇的我於是問父親,這個書講的是什麼呀,怎麼從來沒見過這些奇怪的符號呢? 他就告訴我說,書裏講解的這個東西,叫平面幾何。他接着問我說,“平面幾何是個很有趣的東西,你想不想學呢?” 我說,當然想啊。那時的我,其實只是一個好奇的小學生,迫切想知道這個書中的圖畫和符號的意思。我肯定不會想到,這個很隨意的決定,改變了我其後的整個人生。

聽了我肯定的回答,我父親立即從書櫥裏層(我家書太多了,書櫥太小,書櫥裏書分裏層外層,外層的書擋住了內層的書脊,我從來都不知道里面還有寶貝)變戲法一般的翻出了本《數理化自學叢書–平面幾何》。對於我父親這一代人來說,《數理化自學叢書》是代表着知識,榮耀和夢想的。我感覺他翻出這本書的時候的動作是虔誠的,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我父親在這套書上寄託的希冀和夢想。我只記得他告訴我,當年這套書,用去了他大半個月工資。就這樣,從五年級開始,我就在父親的指點下,開始蹣跚前進學習《平面幾何》。從一開始不知道什麼叫 “證明”, 需要他一字一句幫我釐清邏輯關係,到後來全是自學不需要他教,我很快就喜歡上了自學這種學習方式,每天自己看書並且做八道題。暑假過完後,我就回到了爺爺奶奶的老家。父親讓我繼續自學,並且佈置我一週做八道題。我在爺爺奶奶家,每天放學回來不做家庭作業也不看動畫片,就趕緊做一道幾何題。做幾何題的妙趣,是不融入其中的人不能理解的。比起小學裏的抄生字,抄課文這種作業,做幾何題是腦力和體力的雙重享受。當時,我周圍沒人可以討論切磋,全靠自己。遇到不會的題目,我只能自己冥思苦想,或者熬到週末和父親討論,因此,常常被一道難題從週一折騰到週日。好在這套書是粉碎四人幫後出的第一版,當年學生的數學水平比不上現在的學生,而這本書又是以自學爲主要切入點,所以題目相對也簡單,我冥思苦想幾天後大體上也能想到解題思路。因此,我能夠常常體驗百思得解的愉悅感。我覺得,這種時常拜訪的愉悅感,讓我很早就開始相信獨立思考的力量。

每個週末,父親都用吱吱作響的自行車帶我到鎮上洗澡理髮,然後批改上週我做的幾何題。在自行車上的時候,他常常信馬由繮,隨口說些說些初中物理和初中代數知識,比如看到船就說浮力,看到馬就說做功,看到三角形就說餘弦定理等等。我也就半懂不懂的聽,有時候插幾句話,有時候能睡着了,沒有絲毫的壓力和拘束。很早就被中學數學物理知識裝備的一個小學生是可怕的,我那時候覺得知識就是力量,因此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數學物理知識做一臺柴油機,我很自信的認爲我懂得做柴油機和機動車的一切知識,說不定還能做出第二類永動機。我爸爸屢次告訴我不可行,而我反過來一直屢次告訴他,你是個沒有理想的人。我爸爸不願意打消我的理想,只是扔給我更多的書,希望能夠打擊我製造柴油機和永動機的熱情,而我的知識理想,在讀了更加多的書以後,變得更加的堅固了,我相信,學習知識是我人生第一重要事,有了知識,雖然不一定能做柴油機,但一定能做更多強大的事情。同時,我通過學習幾何和其他的一些父親扔給我的書,開始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了自信,我相信,找書自學是學知識的好方法,同時,把題從頭到尾做一遍是很好的自學方法。

所以,我帶着三個理念進入了大學,第一是什麼東西都可以自學,第二是慢即是快,笨笨的做一遍題是學習的捷徑;第三是知識理想主義,知識就是力量。而讀書學知識能夠消除矇昧,掌握改變世界的力量,所以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大一,極端自負和極端自卑

我的高考成績還很不錯,高中還拿了一個數學聯賽一等獎,所以,我是帶着對自己數學知識(爲了準備數學競賽,我看了很多閒書,有很多就是大學數學系的教材)和學習方法的自信滿滿,和對南大數學系這個相對不好的選擇的遺憾和自卑(當時的高考分數可以填報更加好的學校或更加喜歡的專業)來到大學的。當時我的心理狀態可以用八個字概括: 極端自負,極端自卑。 這種心態,一直籠罩了我上大學的頭兩年,而且總是以一季度爲週期,在兩極之間交替變化。我在學期開始往往很自負,到期中考試左右很自卑,然後再自負,再自卑,不斷反覆。

在我看來,極端自負這個心態,其實不是因爲自信,而是因爲極端自卑生出的應激反應–爲了掩蓋自卑,只好用自負來掩飾。爲什麼我極端自卑呢,大體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我的成績排名在高中都是很前的,但是到了大學就 20 名開外了。儘管我覺得自己的數學水平很不錯,考試卻總是不怎麼樣,覺得考試考不出真水平。另一個是覺得自己沒有在一個自己滿意的系。我喜歡動手的工科,當時我覺得比起計算機系和電子系這樣的“牛” 系,數學系並不“牛”。可即使在不牛的系,我都不能做到前10,更別說看上去更加牛的計算機繫了。爲了掩飾這種這種自卑,就自然生出了極端自負。那時候,我上課根本不聽講,理由是“書上的東西太簡單了”。爲了證明自己智商還可以,我總是坐在最後一排,顯示自己並不熱心於老師講課。我這樣持續了兩年, 以至於到最後, 我連班上每次都坐在前面的幾個同學的名字都不知道。這樣的心態明明是錯的,我卻缺少一個很好的動因來改變它。

不過最原始的三個理念還是在的,我告誡自己即使不聽講,也不能浪費時間。所以,我把聽課做作業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了看喜歡的計算機書和學習編程上了。於是,整個大一大二,我憑藉着簡單的自學的理念,開始了兩件事情,敲 《Thinking in Java》(TIJ) 和 《The TeXbook》 上的沒一個樣例。

敲 TIJ 的機緣其實很簡單,我是在軟件學院聽課的時候看到他們教 Java, 但是他們用的 《Java 大學教程》太貴了,我捨不得買。 我在網上搜了一圈,發現 《Thinking in Java》是一個免費的英文電子書。 於是,我就在數學系的機房,每天下午和晚上,開着一臺計算機,屏幕上放着這個電子書,再用我的很土的筆記本,運行着未註冊的 JCreator, 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敲 TIJ 上面的程序。我很偏激的認爲拷貝粘帖的程序記不住,所以每個字母都自己手敲。 就這樣,花了一個學期,居然就把所有的程序敲完了,基本上 Java 的方方面面,我也瞭然於胸了。

敲完 Thinking in Java 之前沒幾天,我們就期末考試了。那一次考試的試題是 LaTeX 排版的,而不是手寫的。 我考試的時候就問監考老師這玩意怎麼排版出來的,因爲我知道 Word 這個軟件做不到這個效果。監考老師除了對我不認真考試表示不滿外, 還算仁慈,告訴了我 LaTeX 這個名詞。 寒假裏,我就買了一本 LaTeX 教程。然後,突然認識到,原來 TeX 居然是我最熱愛的 Knuth 的傑作,於是我就瘋狂的開始學 TeX。 我的方法還是一樣, 敲例子。 記得 TeXbook 上有一個程序, Knuth 讓大家自己照着敲入計算機, 然後還很幽默的說,實驗證明,只有很少的人會按照他說的敲入這個程序,而這部分人,卻是學 TeX 最好的人。看到這裏我會心一笑,覺得自己的方法原來也不算笨。從此,一字不漏敲入一本書的程序成了我推薦別人學習語言的最好辦法。 我後來大四又敲了 A Byte of Python,前段時間又敲玩了 The Awk Book,都是不到一個月瞬間從初學者成爲細節很熟悉順手拈來使用者。順着這個方法,大二我把 《組合數學引論》 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的一本 《離散數學》 上的題目都做一題不漏做完了。當時選者兩本書也沒有特別的目的,就覺得這東西應該是計算機的數學基礎。這些積累,在大四全部都顯現了出來。

我個人認爲, 《Thinking in Java》 和 《The TeXbook》都算得上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精品書,是經典的英文原版書。我一上來就讀了這兩本書,閱讀品味就上升了不少,而且變得“崇洋媚外”了,任何時候都以英文原版書爲第一選項了。也因爲此,雖然我自學的過程中沒有高人指點,但自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選書–的盲目性就大大減少了。我記得那時候我看得最多的書就是華章引進的書,黑封面的,我們圖書館裏有將近半書架,如果一一細讀,窮盡四年是看不完的。但華章的書也不是本本經典,我那時候開始注意選擇,細讀開頭十幾頁後,基本能決定這個書該不該看。所以即使當時沒人指點,全靠自學,讀的書還算過得去。那時候南大計算機系的教材,有的我看,有的我覺得不適合自己,就找替代品了。我覺得選書這個事情上,因爲有前兩本書的標杆,我少走了不少彎路。從這兩本書開始,我瘋狂的讀書就開始了。南大的浦口校區的硬件條件並不好,唯一有空調且可以上自習的地方恰好圖書館。因此我每個暑假,基本上都是很早就過去佔位,晚上很晚回去睡覺。我對小說等其他書也不感興趣,就整天看自己覺得好的計算機書和數學書,做筆記。某天,我開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讀完 TP312 書架。

大二,而今邁步從頭越

大一大二基本上就是在不斷的心態波動中前進。我學會了 Java, 也做了不少題,但是考試成績一直不是很好,因此我比較苦悶,迫切的想要改變這種狀態,我的想法是,要麼轉系,要麼好好學習數學。但是轉系阻力重重,我又不願意耐心去學習數學,所以我一度非常糾結。但是大二下學期,我遇到了兩個對我人生產生影響的兩個人,這兩個人讓我從正弦曲線般的心態沉浮中跳了出來,讓我一下子變得目標堅定了。

第一個人是我的同學以及非常好的搭檔,現在在 IBM 工作的李獲鼎,另一個是我的叔叔。他們讓我變得沉穩,消除了原有的浮躁,學業和心態都走向了正軌。

大二上學期要結束的時候,我們數學系的學生會主席就說,在下次數學系搞的文化節上,要弄一個叫做 模擬股市 的軟件,讓大家來炒股。我那時候覺得挺簡單的,也特自信,就說,明年我來搞吧。後來我記不得是我找獲鼎還是他找我了,反正兩個人決定一起搞。 寒假他在家自學 JSP, 我就在家看 JDBC 和 SQL。 開學沒多久,我們就開工了,他負責寫前端 JSP, 我寫 Java Bean。兩個人編程比一個人好多了, 可以相互看代碼,而且可以輪流工作,克服浮躁感。我寫程序比較粗線條,基本上功能有了,細節就不管了。他比我認真細緻多了,前端一個表格的寬度和顏色都要調好久。在他的影響和“脅迫”下,我做事情也變得細緻起來,因爲我不細緻,他的前端就沒法正常工作。那時候他也是一邊寫一邊學,對着書一行一行的敲JSP,態度比我敲 TIJ 時候還認真。和他在一起工作了 20 天,把玩具項目寫完後,我也變得踏實起來。做完了模擬股市這個小程序,玩這個系統的同學都挺喜歡的,我的自信心也就有了,心態也平穩了,態度也踏實了,自然地,自卑心理就沒了。隨着自卑的消失,極端的自信也消失了,簡單的說,我心態變得正常了。這時候,雖然還有點小迷茫,我開始思考以後幹什麼的問題了,聽課,做作業也比以前認真不少,成績也上去了不少。

和我叔叔不能算是遇到,算是再發現吧。我叔叔是個很有冒險精神的人,具有不折不扣的企業家精神。 我非常小的時候, 他幫人家修電視, 然後迅速就搞了計算機,買了我們全市第一臺 486。搞了很多年計算機以後, 又自學了單片機,以寫彙編爲樂。我對叔叔一直的映像是“善於抓住機會”, 倒沒有把他和 “耐得寂寞” 很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所以大二升大三的暑假,當我在看 8051 單片機的指令的時候,我叔叔突然告訴我說,他現在就是做這個的,還立即送了我一個編程器,你可以想象我那時候因爲驚訝眼睛瞪得比燈泡還大。我那會兒,已經被 Linux 內核折騰得不行了,覺得彙編更加難。若是要在資源受限的系統上做出工業級強度的東西,我覺得就更加遠超過我能力範圍了。而叔叔,完全半路出家,通過自學,一個人,幾年時間,就把這條路走通了。他現在寫的彙編程序,運行在千家萬戶的水錶中,完全是積累出來的硬功夫。我叔叔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因爲我一度懷疑過自己的自學能力,覺得有些事情,我永遠沒法做,就像童年想做的柴油機一樣,只是幻想。我叔叔給了我一劑強心針。

有獲鼎和我叔叔這樣兩個踏實勤奮的人的影響,我也一改以前輕浮的習慣,給自己定了三個簡單的要求: 1. 更加多看書,看好書,並且一定一定要做筆記 2. 多編程 3. 開始背 GRE 單詞。 就這樣, 我就開始了瘋狂學習的大三。

大三,深度迷茫和深度積累

大三是我看書最多,思考最多,積累最多的時候。大三我並沒有做任何其他事情,主要就是沉穩冷靜的做事情,用不斷的做事情看書和思考,壓抑心底深處的對前途的迷茫。其實整個大三,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在幹什麼,只知道就像一個運動員一直往前奔。大三我們班很多同學都開始準備 GRE 了,我也就跟風準備 GRE。說實話,當時我捧起紅寶書的時候,出國的動機並不強烈。那時候我並沒有對美國和中國在各方面的差距有清晰的認識,且過於小看環境對人的影響。潛意識中,我想讀計算機,但是考研比出國轉計算機要簡單多了,學長也告訴我,申請計算機專業很難,我們數學系也鮮有先例。因爲正方面沒有很強的激勵,反方面又覺得困難重重,我就不是太把出國當回事,除了背背單詞,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讀計算機書上。我專門掃蕩 TP.312 (計算機理論和編程)那個分類,同時看了很多英文原版書。TP312 中的大部分書,我都是囫圇吞棗的看,做一些總結性的筆記;只有少數幾本,如《計算機程序設計藝術》,《編程珠璣》這幾本書,是認認真真看的。這時候的我已經沒有時間,或者說耐不下性子一條一條做題了,只能瀏覽一些題。即使這樣瀏覽,也讓我在後來大四的工作面試中佔了很多優勢。

我有一個從高中就開始的習慣,就是把每天胡思亂想的東西記在一個筆記本上,算是思維快照。我還常常翻回去自省,看看過去和現在的變化。大一大二的時候,這本筆記本上記載着的是和生活和感情有關的瑣碎小事,或者宏大空泛的目標和敘事。而大三記錄下的內容明顯具體起來,比如這周看完了什麼書,下週去圖書館借什麼書等等。現在我回看這些記下的文字,明顯就可以發現,我寫下的這些計劃之間是沒有很具體的頭緒的,這些要做的事情後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線索串起來,而是向無頭的蒼蠅一樣到處嘗試,到處碰壁。舉例來說,我的筆記本里清楚的記下某周要看操作系統,可是下週還沒看完操作系統的時候,又記下這周不看操作系統了,看編譯原理。就這樣,好似飢餓的狗熊在掰玉米棒子,看上去很勤奮的在掰,掰下來,啃兩口,扔掉。當時我也能感覺到,知識飢餓感永遠在那裏,永遠填不滿。不過,我又總覺得前方應該有那麼一個玉米棒子,能夠填滿自己的飢餓感,所以就一直向前奔跑。其實這種奔跑,不管多勤奮多刻苦,因爲不夠深入踏實,永遠都是事倍功半的。好在我在不求甚解的同時,很注意整理自己的既得知識,寫在小本子上。後來我到大四的時候,寫論文也好,考研和找工作也罷,很多知識我都是臨時突擊的,好在有這麼一本小本子,我可以按圖索驥的去深入強化當時無頭蒼蠅般亂看的一些書。如果用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打一個比方,我覺得我大三瘋狂的讀書和學習,就好比是在建索引,等大四要搜索結果的時候,就再也不需要每本書全文檢索了,直接按照本子上的索引找到當時看的書。

踏實和勤奮這兩個從我叔叔和獲鼎身上借來的優秀品質,加上取之不盡的TP312書架和背不完的單詞,使我並沒有被深度迷茫拉入自信和自卑的反覆中,相反,隨着這些積累越來越多,我變得越來越自信了,雖然這種對積累的自信尚未被現實驗證過。

大四,書到用時

大三的迷茫讓我不確定以後的方向,未被現實驗證的自信又讓我蠢蠢欲動,所以,我就自然的產生了“賭一把”的心態。 如果以賭博爲喻,我就是在所有的盤口上都了下注,要不全輸光,要不總能賺,而我相信至少能贏一盤。

所以,大四甫一開始,我就擬了一個時間表,自信滿滿地想要在考研,找工作和出國的三條戰線上都有所突破。我設想 11 月之前弄完出國材料,並且把簡歷弄漂亮,順帶找工作。1 月前寄材料,套磁,準備考研,4月前搞定一切,等 offer。 5-6 月我就寫寫論文,然後周遊中國了,等我周遊回來,至少三個機會讓我碰到一個吧,我就從了那個就行了。從這個狂妄的計劃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我的自信,不過我這個自信倒是有一定根據的,因爲我研究了考研的模擬題和找工作的不少案例,我當時想,好好準備,應該可以上南大,工作應該可以進騰訊,出國我沒底,所以我也想用前面兩個來保底。

大四隻有一門課,所以我就四處亂跑,亂逛。學校有國際會議,我就跑去和老外搭訕;鼓樓有關於佛教的演講,我也跑去聽;IT 公司的宣講會和筆試,遇到好的我就去參加參加。如果沒事,我就上自習,繼續讀鼓樓圖書館的書。就這樣,我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基本上不管成功失敗,都算是有付出就有回報,當然運氣成分也不少。

10月左右,微軟(MSN)來我們學校面試。這是我第一次面試,很緊張,前一天看書看到1點多,第二天午覺就睡過了一點,加上箱子裏唯一的一件襯衫皺巴巴的完全不能穿,所以乾脆就穿着拖鞋和 T 恤衝去了。面試的人很友好,面試也很順利,有的同學還在等第二輪的時候,我的四輪就結束了。我當時的感覺是,微軟的面試題太簡單了,除了問我南京市新街口周邊有多少輛車外,其他題目都是中規中矩的計算機面試題。面試出來之後,我和一個軟院的同學在食堂討論題,他說,題怎麼這麼難啊?我就很奇怪,說,這些題《編程珠璣》上不都有的麼? 後來我才知道,其實看過《編程珠璣》的人,不是我想像的那麼多。我也是在書架上亂翻才偶然看到《編程珠璣》。在 2005 年的時候,沒有Web 2.0 和社會化推薦,我的世界,就只有面前的書架那麼大,我幸運的在那麼大的書架上遇到了幾本經典書,並且細讀了,吸收了。

很快,微軟給了我一個在上海做測試的職位。 當時我一心要去北京,就不大喜歡上海這個職位,就沒要這個 offer。不過有了這一輪,我也知道面試怎麼回事了,這次面試,更加強化了我的自信,於是,我又開始比較狂妄了,覺得自己能進當時互聯網中最熱的,宣稱招 50 個李開復博士的關門弟子的公司, Google 中國。

找工作還沒全展開的時候,我就要準備考研報名了。我選擇了北大生物系的生物信息學專業。其實這是一個讓我可以到北京的小聰明,而不是一個全面慎重思考的結果。當時我看到,這個專業只招兩個人,而且試題是和計算機系一樣,於是我想,除了我這樣的一門心思想去北京的,哪個人會繞這麼大一個彎子去學生物而不去學計算機呢?其實我自己也不敢挑戰計算機系,因爲我知道難度太大了,但是我又很想到北京去,就想了這個暗度陳倉的辦法。我當時還想, 考上了,要是不爽,讀一年俺就退學找工作。2005 年末的大環境和現在是不一樣的,那時候 Web 2.0 的呼聲很高,讓我覺得搞創業比讀研有前途多了。 不管怎樣,我自認爲很小聰明,就報名了,當然考完才知道,就爲了這兩個名額,有40多個人來考。

我要感謝當時同系的兩個同學苗文建和王琨,他們都是準備考北大計算機,即和我考同樣的試卷。他們資料很全,我就和他們一起上自習,蹭他們的看。大四我買書花錢很快,到了考研這時候是真的捨不得花七,八十塊錢買自己看不上的輔導材料和教材,所以就借他的看。那時候考研的教材是北大的 《操作系統》和 《離散數學》。其中操作系統的教材,行家都知道這本教材參考了不少 Tanenbaum 的,我也看過 Tanenbaum,就不大願意再買一本。前面我提到過,我大一大二做過一本離散數學教材上所有的習題,所以離散數學我沒化太多精力。至於政治,我是經歷過3+X 高考的人, 基本上考過政治的人都知道,考好考差和複習不復習無關,至於和什麼有關我就不在這裏多說了,總之就那麼幾句話翻來倒去的,命題套路很容易掌握,比揣摩聖意的命題者更加聰明,對於受過大學教育的考生,是個很簡單的事情。我最後成績還不錯,考了個專業總分第一,其中數學完全是離散數學的功底,考了個 136, 英語也是靠準備 GRE 託福的底子,考了差不多80。政治也差不多 80,專業課運氣很好,正好 90 分搭線,就這樣糊里糊塗的考上了。

考研這個事情,我至今覺得運氣遠大於真正的付出,結果也非常出乎我的預料。記得結果剛出來,同學幫我查分的時候,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考這麼好,還放話說如果考這麼好,請全宿舍喫飯(我記得兜裏面當時只有200塊錢,根本沒法請人喫飯,後來還是借錢請客的)。考研結果出來之後,迷茫的我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保底,我就比較得隴望蜀了。其實在當時我的心裏,我並沒有認真想過以後要具體幹什麼,只是隱隱約約覺得要不去北京,要不就去美國。有了北大這個機會,我就調高了自己的心理標杆,定下了兩個大的,具體的目標,或者說是聖盃,一個是進 Google 中國, 一個是到美國名校讀計算機,有了考研這個保底,在2月份過完年,我就不慌不忙的認真準備這兩件事情了。

我10月份的時候給 Google 投了一份簡歷,很快在11月份就被拒了。 而我的搭檔李獲鼎在簽了 IBM offer 的第二天,卻收到了 Google 的面試邀請(我相信憑他的實力,如果晚一天簽約, 現在就在 Google了)。我聽了之後覺得很奇怪,按說我們兩個,做的項目是一樣的, 學得科目也一樣的,寫的簡歷互相也看過,都差不多的,我被拒了,他被邀請了,這個好像不大對。 我心裏的不服氣,反應在行動上,就是每天上網看 Google 中國最近又招了幾個人,怎麼招的。那時候互聯網上盛傳的故事是一個人給李開復用很多不同的郵箱發郵件,以保證簡歷能夠萬無一失到達,結果瞬間被錄用了。這個故事的內容和合理性放在一邊,我對故事主人公的精神很感興趣。我覺得我也可以再試試,說不定堅持就是勝利。正好那個時候,Google 的一些副總裁到北大有個宣講活動, 說好了現場接受簡歷的。 我從當時在北大的女友那裏得到了這個消息,回來把簡歷梳理了一下,讓她幫打出來,又交了一次。這一次,簡歷直接交給了某個副總裁,成功了!幾周後,HR 就給我打電話,安排機票和賓館,讓我去 Google 面試。

面試的過程平淡無奇,題目不是《編程珠璣》上的,就是《計算機程序設計藝術》上的,再不然就是網上貼出來的。我個人感覺,面試題就那麼多,多做做基本上就瞭然於胸了。我從找工作一開始,就做了個有心人,每天都上網看面試題。這次面試前,我又把《編程珠璣》這些書複習了一遍。同時我知道自己在面向對象編程方面很欠缺,又看到有面試過的人說面向對象也考,就順帶看了《設計模式》。我還比較有心,花了幾個晚上,搗鼓了一個移植於 Mac 的,基於 MVC 的可以當場演示的 Java 小遊戲,面試當天我還給面試官演示了這個小遊戲的架構和用到的設計模式,這樣,我感覺,自己面向對象開發方面的弱點就讓這個小遊戲的演示給彌補了,面試官也一致說好玩。 很快,四輪面試就結束後, HR 把我帶着去見李開復。李開復博士是個風趣的,或者說很善於觀察人的人。他見到我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半調侃的 “小夥子, 我們 Google 不能解決北京戶口啊”,我承認當時的確穿得很民工,因爲網上說Google 是個很隨意的公司,我是繼續以涼鞋裝備和鳥巢一樣的頭髮去面試的。我也做了一些功課,所以談話總的來說還比較和諧。說了一會兒後,我就拋出了爲什麼 Google 拒我一次又讓我再面試這個問題,他說這事情還很罕見,要是我再網申,基本上簡歷是不可能的浮出水面的, 因爲數據庫裏面已經有標記了,不過我這樣二進宮算是精神可嘉。這時候我纔回憶起面試的一個MM手上拿的簡歷,的確是我第二次提交書面簡歷的複印件,而不是網申的打印版,可見還是堅持再投一次好。(這個堅持,我也是和搭檔李獲鼎學到的, IBM 二面就有拒他的意思, 他要求 HR 再給一次終面的機會,終面剛結束,HR 就和他握手恭喜他加入 IBM 了,所以面試這個事情,堅持到最後的纔是勝利者)。 當天和李開復談完出來,HR 衝我笑笑,握握手,說,就你和他談得時間最長。我基本上知道, 這個事情成了。

出國的事情也沒閒。我覺得直接靠寄材料申請計算機希望渺茫(我先前直接申請了幾家數學和計算機,都是拒信飛飛),所以我就押寶在套磁上。另外,我覺得得弄篇論文才能讓材料有分量,就回憶以前亂讀的一些論文,再找看有沒有最新的值得跟的工作。就這樣不着邊際的亂找,還真的就碰到了一個感興趣的題目,一個不大成熟的想法,和一個正在徵稿的會議。於是,迅速的寫論文。憑着數學功底,編程功底,和 LaTeX 熟練程度,幾天敲玩了文章主要部分,然後就是不斷的改,不斷的語法檢查,寫程序,做實驗。總的來說我運氣很好,7天之後,壓着截至日期,把文章交出去了。 2006 年的 LNCS 還是被 SCI-E 索引的,那時候我覺得自己一個本科生獨立弄篇論文還是挺不容易的,很得意,於是拿着新的簡歷,一邊準備考研,一邊套磁。

我現在的導師 Yixin Chen 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年輕教授(科大少年班出身),我和他套磁的時候,他是剛剛從事教職,因此很需要學生。我之前也發了幾封信,到了 4.15 左右的時候,他的另一個原來錄取的學生因爲某些原因去不了了,所謂就和我說,我可以過來。 那時候我還在等 Google 的 offer, 我的導師說, “Google 的 offer 不難,你讀了書以後可以拿美國 Google 的 offer ,我也拿過。而來美國讀書的機會就這麼一次”。 那時候我想問題並沒有現在這麼深刻,加上比較想去北京,因此一直猶豫不決,還在催 Google 的 HR 快發 offer, 心想你們哪個 offer 先到我就從了哪個算了。我爸爸,我叔叔都不含糊,一個一個的輪番教育我。然後加上我導師說了上面這番話,我就毫不猶豫的答應了,說我一定過去。於是,我告訴 Google 的 HR, 我不去了。 就這樣,我所有的自己認真謀劃認真準備的路都沒有走, 反而最後通過誤打誤撞和套磁的路,選擇了美國。

其他閒話

總的來說,面試也好,考研也好,寫論文寫好,之所以能夠比較順利,我覺得都是大一大二一個鍵一個鍵敲出來的,也是大三一本書一本書讀出來的。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把相關的前因後果放到了一起,是爲了解釋有些事情的前因後果。 不過我不想給讀者一個誤解,即我恰好運氣特別好,一路直行沒有任何彎路。相反,我覺得我走了不少彎路,但是我很高興走這些彎路。比如說,我上大學的時候,很多精力花在了做數論題上,《現代數論經典引論》這本書的習題我差不多一題一題都做完了,但是我出國申請學習數論沒拿到中意的 offer, 現在也不從事相關的研究,所以這些積累至今沒看到有什麼直接的作用;我一度認爲自己要做一個電子工程師,我大一大二還旁聽了電子系的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還混到電子系實驗室學 ARM 開發板,但是現在這些除了吹牛外也沒什麼作用,學到的一點皮毛也還給老師了。我是個興趣很廣泛的人,看過的雜書,做過的筆記,最後有用的,我覺得有十分之一就已經很好了。大學的時候,爲了讓自己精力不耗散,我限定自己每次借書,一定要保證四本計算機/數學,外帶一本社科人文書,還有一本任意的書,而且那四本一定要做筆記精讀。因爲這樣,我才能夠最終沒把有限的人生耗費在無限的淺嘗輒止上。

即便這樣,如果純按照現在需要的知識看,我在“沒用” 的東西上浪費的時間還是很多。不過我倒不願意稱這些爲浪費, 在我看來,成長路徑中有很多的偶然,沒人知道在一些關鍵時候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儲備,所以踏實地多儲備一些是好事。我在大四的經歷和其他的一些經歷都告訴我,以前通過看書,自學,徹底的弄懂的一件知識,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候,突然被用到。這時候對當年積累的慶幸和再發現的快樂,就像驀然回首見到燈火闌珊處的秋水美人一樣,是沒法用文字描繪的。另外,我有個切身的教訓,就是要踏實的積累。我讀書涉獵很廣,很多東西我都能大概知道怎麼回事,但是就是學得不深刻,所以即使當時花了很多力氣,需要的時候還要花大功夫重頭撿起。 所以我的教訓就是,與其兩個半瓶水,不如一個滿瓶水。 這個道理用在讀書上就是說,一本好書讀兩次要勝過兩本好書各讀一次。要是大學能重新來過一次,我會少讀一些書,多讀透一些書,這可能是我覺得當年猛讀書的唯一遺憾。

小時候我嗜書如命,我爸爸老是擔心我會成爲一個不懂人事的書呆子。大學中的我,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書呆子。其實除了讀書外,我的大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很快樂的。我有非常玩得好的同學們;靠着帥哥室友們的魅力,我還常常和他們一起,和聯誼寢室那些青春活潑的姑娘們打球,打牌。我還談了一次戀愛,讓我對感情的事情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些事情,交替的穿插在我這個書呆子平淡無華的大學四年,讓我的大學生活如此美好,但這些細碎的星星點點的人生經歷,都不足爲外人道了。

我就在自學和讀書,亂讀和亂逛中,過完了我的四年。博文視點的編輯和我約稿的時候,我就已經讀了這個系列其他作者的一些文章, 很多作者都寫了我沒有的很多經歷,很讓我羨慕。自學和積累始終是我大學的一條主線,我也寫不好那些支線的事情,因此文章平淡少趣味,只希望讀者海涵了。我是個不合格的學生,我差不多忘了不少任課老師,忘了我的學號,忘了班上不少美麗的女同學的樣子,卻沒有忘記某個夏天的中午,汗流浹背的我衝進圖書館,跳入一陣涼爽的書香;以及某個春天,我在草坪上讀書入了迷,噴水龍頭把我後背全打溼了還渾然不覺。這就是我的大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