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精英簡歷

IT精英簡歷
馬化騰
眼下,一個34歲的中國人在世界和中國經濟界可謂搶盡風頭: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年底,他被美國《時代週刊》(《Time》)和有線新聞網(CNN)評爲200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之一,榮膺香港理工大學第四屆紫荊花杯傑出企業家獎,捧走“2004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新銳獎”獎盃。這個人就是馬化騰。這個名字你可能有些陌生,但對互聯網上那隻戴着紅領巾的小企鵝QQ形象,你一定非常熟悉了。它改變了數億人的溝通習慣,創造了一種網絡時代的文化,引領出了一種新的營利模式。QQ的孕育者就是馬化騰。與別的網絡新貴不同,馬化騰極少公開露面,也不愛與媒體打交道。這是低調的表現,當然也可能是出於傲慢,因爲QQ現在已經足夠強大。
採訪之初,本是想讓馬化騰談談自己是如何在職場上摸爬滾打的,結果發現,這個人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實在太順,人家一下子從深圳的潤迅公司軟件工程師,坐到了深圳的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總裁兼CEO的位子上。
網絡玩家
1984年就隨父母從海南來到深圳的馬化騰曾經很喜歡天文,但那畢竟有些遙遠,當計算機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的生活中便有了新的主宰。
在深圳大學讀計算機專業的時候,馬化騰的計算機水準已令老師和同學刮目相看,他既是各種病毒的剋星,會爲學校的PC維護提供不錯的解決方案,同時又經常幹些將硬盤鎖住的惡作劇,讓學校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
苦苦生存
1993年從深大畢業後,馬化騰進入深圳潤迅公司,開始做軟件工程師。1997年,馬化騰第一次認識了ICQ,一見面,他便被其無窮的魅力所吸引。立即就註冊了一個號,可是使用了一段時間,他覺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戶中想推廣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於是他想,自己能否做個類似於ICQ的中文版本工具呢?
1998年11月,馬化騰與同學張志東合作,在深圳註冊了深圳的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決定開發一箇中文ICQ軟件,從此踏上了創業征途。據說,當初公司運作的全部資本就是幾個小夥子的所有積蓄,而整個公司就三個全職員工。最初,馬化騰和張志東只是想將尋呼與網絡聯繫起來,開發無線網絡尋呼系統。當時,這家十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爲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臺做項目,QQ只是公司一個無暇顧及的副產品。當時,爲了能賺錢,馬化騰他們啥業務都敢接,做網頁、做系統集成、做程序設計……據說,當時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馬化騰和張志東最大的期望,只要公司能生存下來就是勝利。
差點賣掉
跟其他剛開始創業的互聯網公司一樣,資金和技術是騰訊最大的問題。
“先是缺資金,資金有了軟件又跟不上。”1999年初,騰訊開發出第一個“中國風味”的ICQ,即騰訊“QQ”,受到用戶歡迎。
在馬化騰爲資金而犯難的時候,他起了要把QQ賣掉的想法,先後和四家公司談判,都終以失敗告終。
馬化騰只好四處去籌錢。1999年下半年,從美國到中國,互聯網開始“發燒”,受昔日老友丁磊海外融資的啓發,馬化騰拿着改了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尋找國外風險投資,最後碰到了IDG和盈科數碼,他們給了QQ220萬美元的投資。
據最新統計,截至2004年9月,騰訊QQ總註冊用戶數爲3.55億、活躍用戶數1.19億、QQ最高同時在線730萬、QQ遊戲最高同時在線78萬,躍居中國第一大休閒遊戲門戶。
專注做事
馬化騰的成功,有人總結原因說是運氣太好。而馬化騰總結說,是對QQ的專注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他是一個專注的人”,幾乎所有業內夥伴提到這位才34歲的老闆,都會用“專注”這個詞。五年來,騰訊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規範QQ服務的工作,是國內惟一專注從事網絡即時通訊的公司。
馬化騰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他上網只有一個目的,在互聯網的犄角旮旯裏發掘新的商機。
QQ秀就是他在網上覓到的一塊肥肉。偶然一次,馬化騰發現韓國推出了一種給虛擬形象穿衣服的服務,馬化騰覺得這個很有意思,就乾脆東施效顰,把韓國的那套東西給學過來,搬到了QQ上推廣嘗試。他同時找一些著名的手機和服裝公司,例如諾基亞和耐克等國際知名公司,讓他們把自己最新款的產品通過QQ秀用戶來下載。QQ秀有這些公司提供服飾設計、手機等多種產品,很快風靡了Q族的世界,而騰訊沒有爲QQ秀的服裝、飾品花費任何的“銀子”。馬化騰說,這一塊業務的增長目前很快,已有超過40%的用戶,嘗試了購買。馬化騰盤算,如果每個用戶願意花1-2元的話,僅QQ秀收入就不敢想象。馬化騰那獨到眼光又一次爲騰訊掙到了錢,2004年前三季度,騰訊盈利達到3.28億元。
馬化騰的經營哲學:“三問自己”
據說,馬化騰在經營中總是小心翼翼地追問自己三個問題,而這“三問”準確地揭示了馬化騰的經營哲學理念。
一問:這個新的領域你是不是擅長?競爭對手多半對商務、利潤、資本感興趣,卻不一定把握客戶的真正需求;而馬化騰憑着對網絡市場一種朦朧卻又相當有預見性的理解,用近乎偏執的興趣和近乎狂熱的工作熱情搭起騰訊的架子,牢固堅持以技術爲核心的公司理念,極端專注於技術開發和提升質量,當然能高出對手一籌。
二問:如果你不做,用戶會損失什麼嗎?做軟件工程師的經歷使馬化騰明白,開發軟件的意義就在於實用,而不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其實我只是個很愛網絡生活的人,知道網迷最需要什麼,所以爲自己和他們開發最有用的東西,如此而已。”
三問:如果做了,在這個新的項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競爭優勢?1999下半年,騰訊在網絡尋呼系統市場上越做越大,淘到大桶“金銀”,然而也面臨着重大選擇:一方面尋呼行業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騰訊的QQ用戶數達到了100萬,而且還在迅猛增長。早先,QQ只是作爲公司的一個副產品存在的,馬化騰們對QQ所蘊含的巨大市場價值並沒有足夠的認識。而且無論從技術上還是資金上,他對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競爭優勢並沒有把握。當時騰訊所採取的策略是“三管齊下”:一方面繼續鞏固傳統網絡尋呼系統帶來的大量利潤;一方面將精力更多集中在改進QQ功能和開發新版本上;一方面尋找風險投資的支持。事實證明,這樣的策略是正確的。

孫德良
杭州軟件業,一直被業界稱爲“來自天堂的神話”。
越來越多的分析家指出,“杭州軟件業與網絡業的成功,決定因素是浙商頭腦和浙商資本。其實,杭州的軟件、網絡企業的中堅力量是第三代浙商,無論是資金、市場還是技術,都靠第三代浙商支撐。”
1997年10月,一位因失業而苦惱的大學畢業生,在杭州武林廣場準備參加一個服裝博覽會。沒想到一場大雨把展商和顧客澆得無影無蹤。萬般無奈的他,想起了在附近一家化工公司上班的同學。閒談中,他在同學那裏發現了整整一抽屜名片,都是全國各地大大小小化工公司老總的名片。
1997年底,這個被雨淋成落湯雞的大學畢業生,由父親擔保,借款12萬,創辦了中國化工網。他就是孫德良。2003年,化工網爲他創造了5000萬利潤,也爲他贏得無數的讚譽,留下了諸如“打贏加入世貿之後第一個知識產權官司”等傳奇故事。
如今,在中國化工網基礎上成立的浙江網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擁有多個國內知名的專業電子商務網站,以及國內最大的專業化工搜索引擎,形成了門戶網站外的“第二陣線”。
事實上,像孫德良這樣擁有傳奇經歷的第三代浙商,在杭州軟件與網絡界還有很多。傳奇創業人物的數量,每年都在以超常規速度飆升。
一位年僅27歲,但已擁有數千萬身價的軟件企業老總,對記者講起了自己的創業經歷:“5年前我大學剛畢業時,老爸讓我繼承家裏的年銷售額數百萬元的小企業,被我一口回絕,我說你的企業一年賺不到50萬,看不起。你給我30萬啓動資金,我要去開軟件公司,到我30歲時,我還你1000萬!老爸當時快被我氣瘋了,他說什麼軟件企業,那是美國人搞的玩意兒,你一個專科生有這樣能耐嗎。但罵歸罵,30萬他還是給我了。沒想到,不到三年我就賺到了第一個1000萬。當我領着老爸到銀行去看賬戶餘額後,他呆住了,整整一天不說話。第二天晚上他叫了他的那幫老兄弟,一邊喝酒一邊激動地哭。”
這位軟件企業老總對記者總結道,“事實上,在杭州軟件業,無論是企業老闆,還是中高層管理人員,80%以上都是1971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許多創業者從父母、親戚那邊借來一筆數目不大,但十分關鍵的啓動資金,然後創辦一家網絡或軟件企業。靠着父輩遺傳的商業頭腦,實現快速發展。我們這批人,無論是啓動資金還是經營頭腦,都繼承了上一代浙商。但是,我們的起點更高、發展速度更快、眼界更廣、取得的成功也會更輝煌。第一代浙商,到了21世紀初,許多年齡已過60,讓20多歲、30出頭的第三代浙商繼承家業,其實也是順理成章。
當社會輿論和學界還在爭論“70年後”的第三代浙商,能否順利接班、擔起新的使命時,他們已悄然登上歷史舞臺,並開始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丁磊 
1971年生人,1993年畢業於中國電子科技大學,1993年-1995年就職於浙江省寧波電信局,1995年-1996年就職於Sybase廣州公司,1996年-1997年就職於廣州飛捷公司,1997年創辦網易公司,現在任網易首席架構設計師。
  1996年,丁磊離開Sybase的時候,他的同事認爲他很難再找一個比Sybase更好的地方。丁磊說,壞又能壞到哪去呢,大不了回家開個修理電器的小鋪,養活自己沒問題。對互聯網的迷戀,讓他在26歲的時候創辦了網易公司。網易是一家時髦的網絡公司,網上流行什麼,丁磊就做什麼,那時候中國幾乎所有的網民,都是他的用戶。他做過中文全文檢索,做過免費個人主頁,做過免費電子賀卡站,做過網上虛擬社區,做過網上拍賣平臺,都是國內最早。他還做過免費郵件,靠這個,丁磊賺到了第一桶金。
  網易火起來了,正好趕上風險投資揣着大把的美金找好項目,網易幾乎是天上掉下來的好項目。於是,像當時其他互聯網公司一樣,網易開始融資,籌劃上市。在這個過程中,丁磊精心地、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自己的股份被大幅度稀釋。所以當2003年胡潤和《福布斯》把他選爲中國首富的時候,他手上仍控制着網易58.5%的股份。
  2000年6月,網易股票在納斯達克掛牌,這時候科技股已經開始崩盤,所以網易的股價從第一天開始就節節下滑。2001年,網易將被收購的傳言層出不窮,最有可能的一個買家香港有線寬頻終因網易財務問題放棄收購。網易沒賣成,反倒讓丁磊決定靜下心來本分地經營網易。2001年9月,丁磊對外界說,他希望靠在線遊戲《西遊記》和短信服務、股票點播、以及一個類似MSN Explorer的新產品來贏利。這正是網易因財務問題被Nasdaq摘牌,股價定格在64美分,最狼狽不堪的時候。不過,後來網易在短信和網絡遊戲上的成功,似乎不完全是一種運氣。
  2002年第二季度,網易首次實現淨盈利,網易股票開始領漲納斯達克。2002年,網易成爲納斯達克表現最優異的股票。2003年,網易股票繼續在中國概念股中保持領跑地位。2003年10月10日,網易股價升至70.27美元的歷史高點,比年初股價攀升了617%,比2001年9月1日的歷史低點攀升了108倍。丁磊成爲第一個靠做互聯網做成富豪的國內創業者,丁磊成爲首富,第一次讓中國富豪的財富數字可以被清晰而準確地度量。

王志東
  王志東1993年創辦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1997年成功地爲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萬美元的國際風險投資,成爲國內IT產業引進風險投資的首家企業。1998年12月,他又成功地完成了與美國華淵資訊網公司的合併,創建新浪網公司。
  四通利方於1993年年底在北京中關村創辦,很快便成爲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軟件公司之一。王志東曾親自領導四通利方的研究小組數次承接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等重點研究課題,主持開發的RichWin中文平臺是全球唯一的支持多個操作系統並全面支持Internet應用的多內碼語言支持系統,迅速在全球中文用戶中得到推廣,累計裝機量達500萬以上,爲國產軟件之最。
   王志東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次年進入北大方正集團從事專業開發工作。6月,獨立研製並推出國內第一個實用化Window3.0,成爲北大方正當年七大成果之一。離開北大方正後,獨立研製成功"中文之星"中文平臺軟件,1992年4月創辦"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任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全面負責產品研究與開發工作。大學期間,王志東曾獲第一、二屆"北京大學五四科學獎",1997年被評爲北京市第三屆"科技之光"優秀企業家。
  王志東的管理經驗不僅在於中國特殊環境下的軟件企業的產品、市場的判斷、組織能力和內部管理能力,他還善於結合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走國際化的道路。1997年成功地爲公司引入650萬美元的國際風險投資,成爲國內IT產業引進風險投資的首家企業。1998年12月,又成功地策劃並完成與華淵公司的合併成立新浪網,成爲全球華人IT界的美談。到目前,新浪網包括北京新浪、香港新浪、臺北新浪、北美新浪等許多覆蓋全球華人社區的中文網站,已成爲全球目前最大的中文網站。
   2001年6月25日新浪網宣佈經公司董事會一致決定,王志東被終止公司總裁、首席執行長及董事會董事職務。茅道林被任命爲公司首席執行長及董事會董事,汪延被任命爲公司總裁。

張朝陽
搜狐首席執行官:張朝陽
   在張朝陽先生的領導下,搜狐歷經四次融資,於2000年7月12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NASDAQ:SOHU),併成爲中國最領先的新媒體、互聯網技術、通信及電子商務公司,對互聯網在中國的傳播及商業實踐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64年出生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198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留學。
1993年底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任MIT亞太地區(中國)聯絡負責人。
1995年回國任美國ISI公司駐中國首席代表。
1996年在MIT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先生和美國風險投資專家愛德華?羅伯特先生的風險投資支持下創建了愛特信公司,成爲中國第一家以風險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
1998年2月25日,正式推出“搜狐”品牌。
1998年10月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爲“50位數字英雄”之一。
1998年被《中國青年報》評爲“全年十大風雲人物”之一。
1999年7月被《亞洲週刊》選爲封面人物。
1999年9月27-29日,作爲全球經濟“峯會”99《財富》全球論壇年會特邀嘉賓,發表題爲“互聯網對中國未來經濟的影響”的演講。
2000年1月1日,在嶽麓書院“千年學府論壇”發表題爲“千年學府話千年,網絡英雄話網絡”的重要演講,湖南衛視做全面現場直播。
2000年7月12日,帶領搜狐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SOHU)成功上市。
2000年9月19日,領導搜狐公司成功收購ChinaRen.com。
2001年5月7日,被《財富》雜誌評選爲全球二十五位企業新星之一。
2001年5月8日-10日,再度應邀參加全球經濟“峯會”2001香港《財富》全球論壇年會,並作主題演講。
2001年8月被美國《財富》雜誌列爲“全世界最聰明的100人”之一,作爲中國內地的唯一受邀者,參加在美國舉行的高層論壇。
2001年10月, 張朝陽先生作爲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唯一代表應邀參加上海2001 APEC工商領導人峯會。

李彥宏
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宏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 《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 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爲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 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的網絡版。他最先創建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
 1996年,他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
  1998年,李彥宏先生根據在硅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經驗, 在大陸出版了《硅谷商戰》一書, 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1999年底, 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創建百度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2001年被評選爲 "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之一,2002年榮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馬雲
  1988-1995 杭州電子工學院英文及國際貿易講師
  1995-1997 創辦“中國黃頁”,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信息發佈站
  1997-1999 加盟外經貿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開發外經貿部官方站點及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
  1999至今 在杭州設立研究開發中心,以香港爲總部,創辦阿里巴巴網站(Alibaba.com)
  馬雲是最早在中國開拓電子商務應用並堅守在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家,他和他的團隊創造了中國互聯網商務衆多第一,立志爲中國人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站點。他是中國大陸第一位登上國際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封面的企業家, 著名的“世界經濟論壇”將他選爲2001年度全球100位“未來領袖”之一。
  馬雲於1995年4月創辦了“中國黃頁”網站,這是第一家網上中文商業信息站點,在國內最早形成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1997年年底,馬雲和他的團隊在北京開發了外經貿部官方站點、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和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國家級站點。
  1999年3月,馬雲和他的團隊回到杭州,以50萬元人民幣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www.alibaba.com)。他根據長期以來在互聯網商業服務領域的經驗和體會,明確提出互聯網產業界應重視和優先發展企業與企業間電子商務(B2B),他的觀點和阿里巴巴的發展模式很快引起國際互聯網界的關注,被稱爲“互聯網的第四模式”。
  阿里巴巴獲得國際風險資金投入後,馬雲以“東方的智慧,西方的運作,全球的大市場”的經營管理理念,迅速招攬國際人才,全力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培育國內電子商務市場,爲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迎接“入世”挑戰構建一個完善的電子商務平臺。
  截至2000年12月15日,阿里巴巴會聚了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的46萬註冊商人會員,每天發佈2500條商業供求信息,成爲全球國際貿易領域內最大、最活躍的網上市場和商人社區。阿里巴巴成爲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及民間機構向本地區企業推薦的國際商務站點。
  2000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大賽組織委員會將阿里巴巴評爲商務類優秀網站。2000年6月,獲互聯網週刊授予的2000年度中國百家優秀網站。2000年6月,美國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將阿里巴巴選爲全球200家最佳B2B站點之一。2000年11月,在《遠東經濟評論》雜誌全球最佳B2B網站的讀者評選中,阿里巴巴榮列第一。

陳天橋
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現任該公司董事長。
1973年生,浙江新昌人。1990年考入復旦大學經濟系,僅用三年時間就讀完了四年本科。1993年進入上海陸家嘴集團工作,1999年辭職下海時,年僅26歲。
1999年創立了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上海盛大是其後來的名字),做網絡動畫。隨後,借網絡泡沫的東風,成功從中華網融資300萬美元。2001年初與中華網分手,利用與中華網合作的“剩餘價值”(約50萬美元),於當年6月買下了韓國網絡遊戲《傳奇》的運營權,開始其發家之路。
陳天橋的許多成功都與年輕沒有關係。17歲上大名牌學,18歲入黨,20歲以“優秀畢業生”提前畢業,22歲被任命爲上海陸家嘴集團某子公司的副總經理,24歲成爲陸家嘴集團董事長祕書,26歲創業,30歲身價超過40億元人民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