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往事

前同事方方和我分享了 2013 年时他刚走上技术编辑之路去采访张一鸣的往事。

他 13年的这篇旧文《“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我是爱冒险的技术宅》在今天来看,依然非常受用,至少对于我而言。

最特别的点有这样几个:

  1. 当移动互联网盛行,iOS、Android 是主流时,年轻的张一鸣却已经在深入研究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算法等,他所带领的一起创业的技术团队无论是已有还是 to do 招聘的也是以「数据算法」为核心。
  2. 今天的字节跳动被称为「宇宙条」,其全球化可以说是今天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中最成功的一个。全球化这个计划不是后来有的,而是一开始就有的。2012 年,成立的第一年就已经在考虑海外,并且还实际调研了得出「可行」的结论。
  3. 张一鸣这个人 —— 互联网更迭迅猛,今天的头条不是当时的头条,但产品背后的关键人却有着他不断且持久的思考与沉淀。刚毕业就创业做面向企业的 IAM 协同办公系统,尽管失败了,但 2018 年 12月,字节跳动的协同办公软件飞书(前身 Lark)却成功了。
  4.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早见端倪 —— 2006 年在酷讯,因为无法忍受混乱的管理于 2008 年离开了;抱着学习大公司如何协调管理工程师的想法加入微软,的确是发现流程有了,但效率极低,不适合特别有想法、有冲劲的人。

当我和方方聊起来时,他倒是与我分享了另外非常有意思的一面。

2012 年 9 月,今日头条第一版个性化推荐系统上线。这第一版推荐代码诞生于张一鸣在锦秋家园的工位。

方方和我说,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尬,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环境非常简单,就是在知春路的一个小区里,进楼门坐电梯上楼,办公空间还是三居室改的,里面坐满了人,当时张一鸣还说起另外还有一个房间也租下来了,有人在办公。
  2. 产品也特别简单:就一个新闻客户端,虽说是兴趣算法。
  3. 「我还不是很了解你,我们来聊一聊你」的采访阶段:知道他是谁,但没有什么资料,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少,技术、产品也没有多说什么,于是只好来聚焦在人上了。(但在我看来,今天回翻起来,最为关键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反而往往是人。)

做采访,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什么样的人是能够真正成长起来,什么样的是不靠谱的,如何甄别?

在技术领域,有一条可以起到作用,那就是看这个人的背景。举个例子,如果是 MBA 毕业,做过的事情都是与资本相关,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去采访他们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