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ma三階段論和技術道路[一]

zuma三階段論和技術道路[]

轉載自:http://blog.csdn.net/zhengyun_ustc/archive/2006/05/24/753275.aspx

by 鄭昀 200605

年初打zuma,和人聊天談學習能力,聊出了zuma三階段論。

其實類似的因境生情,是做學生時常用的手法,沒辦法,老師要求立意嘛,立意好了,作文分就高嘛。這種手法,常見於梁寧的《閒花照水錄》,諸如,談管理的《電影式管理與軍隊式管理》,抑或《一面 兩面 三面》《呂布:不被降服便是妖孽》《從小鳥到鴕鳥 ;今日又看到李天平去年寫的《分層開發思想與小籠包

 

下面還是說說我的立意吧:

l         zuma第一階段,只能看見那些離自己最近的球,疲於應付,越到最後,球越出越快,球攢得越多,你不得不深深陷入他的節奏中,不能自拔。什麼爆炸球,減速球,大錢,統統無法看見。

l         zuma第二階段,經過高人指點,終於瞭解到球還有很多種類,知道隔行消球加分多,知道如何吸球。雖然能夠儘量利用這些規則和技巧,但是受限於自身的手眼身法意,還是無法把自己知道的技巧全部在實戰中用上。

l         zuma第三階段,手眼身法意都已經磨練得當,或者天賦了得,再加上洞悉規則和技巧,已經能夠圓通無礙地打通13關了。

 

我們下面談談技術道路,也存在着同樣的階段。前文所給出的 [MSN談話] 關於技術和人生道路的問題》就是針對下面的第一階段的朋友們所說的,對於已經躍升至後兩個階段的明白人,自然沒有什麼參考價值。這些明白人也許早已經超越了我的《追尋圓通無礙的智慧》中所描述的行事手段。

 

       我還是說說我的見聞吧。

我見過太多太多的人在第一階段,雖然苦苦上下求索,無奈深陷於項目經理/公司老闆們佈下的天羅地網中,完全沒有自己的節奏可言。尤其是到了一些認爲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公司,同時投身於N多個項目,每個項目還遲遲無法抽身逃出,被PM/BOSS/客戶打來的電話打亂陣腳,天天疲於應付,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消化吸收了,完全被生意牽着你的鼻子走了。什麼技巧、捷徑、手眼身法意,對於這些人來說,統統視而不見。

不 是這些人不努力,也不是他們的天資不好。實在是,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節奏,不能跟着外界的節奏亂走。小時候老師總喜歡通過講解難題,來顯示自身的水平,而 這對於第一階段的學生而言,沒有什麼好處,反而迫使學生日復一日地、夸父追日般地努力去理解老師的大題、難題解法,殊不知,已經處處落於下風。到了公司裏 也是如此,天天爲了項目,疲於學習項目要用到的知識,往往是隻搞懂了怎麼用,精華部分都無暇顧及。

經常看到很多Blogger們在緊緊跟隨國外的衆多的框架工具開源,這種訓練手法,對於第二階段的同學,應該有提升作用,用在資質平平、自顧不暇的第一階段同學身上,反而是在害他。

 

第一階段的同學,兩種情況下會升級,一是經過反覆演練,終於得以適應zuma出球節奏,此時便可以注意到某些原先看不到的細節,就像《大唐雙龍傳》裏說的眼睛明亮起來,迎面衝來的十多名流氓大漢再非那麼可怕了,他甚至感到自己提升在一種比他們更快一籌的運作速率中,且可隱隱把握到每件兵器所取的角度和時間,空隙與破綻,以至乎誰強誰弱。.... 一切感覺都以倍數地強化了。;二是經過高人指點,得以領悟。前者演化過程較長,不可取;後者需要是過來人點撥,尤其是該人必須是達到了第三層境界。

 

很 多人始終無法升級,或者就算因爲遇到貴人勉強到了第二階段,也還是因爲天分不夠,所以無法頓悟。這個升級時間如果長了,就容易產生幻滅感,或者深深地感到 疲倦,很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退出軟件開發的。怎麼辦呢?有人出主意了,要有理想、有抱負。嗯,這些空話,騙騙過去的小學生還可以,現在的小學生已經都不會 買這種烏托邦的帳了。

對於某些把我們歸類於現實主義的論調,我們嗤之以鼻,什麼理想主義、現實主義,當你一談及現實中要做什麼,立馬被某些僵化的教條主義者歸類於現實主義,好像我們要是懂現實就無法理解理想一樣?是嗎?你的世界就是這麼單純嗎?

還是Paul Graham的《How To Do What You Love》說得好“有些人特別幸運,他們12歲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然後沿着這條路茁壯成長。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更多成就大事的人來說,其 職業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軌跡,他們在學校裏學A,工作後做完全不相關的B,最後成名於C”。

真的有理想(不要出於面子僞裝你有理想),是件好事,但是第一理想它是一個不穩定介質,第二它不能給你實際的幫助。所以Paul Graham懇切地告訴我們“找 到自己愛乾的工作是很難的。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肯定很難,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難度,同時,也不要因爲暫時沒有找到而氣餒。其實,只要敢於承認自己對工作的 不滿,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成功了,那些人還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圍的同事都說工作得很開心,而自己卻對這份工作一點也看不上眼,那也許是同事在自己騙自己, 雖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

選擇哪條路,是要經歷一番思想鬥爭的。找到喜歡做的工作很難,大多數人都沒能做到這一點。即使能做到,也要等到三、四十歲。但是,只要有這個願望,就很可能會實現。如果知道自己會喜歡工作,就勝利在望了,如果知道自己具體愛做什麼工作,就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那麼,如果你進入社會不久就很容易地找到了喜歡做的工作,那麼恭喜你,同時也佩服你,你肯定是用了極大的耐心纔看到這裏的。

 

要說Steve Jobs,那還是應該算作有點理想,也有點名氣的,那我們拿他的話來給出我們自己的解讀(你有什麼不同的解讀那是你的事兒,但不要認爲別人都必須和你保持一致)

我 確信,如果不是被蘋果公司解僱,這一切決不可能發生。這是一劑苦藥,可我認爲苦藥利於病。有時生活會當頭給你一棒,但不要灰心。我堅信讓我一往無前的唯一 力量就是我熱愛我所做的一切。所以,一定得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選擇愛人時如此,選擇工作時同樣如此。工作將是生活中的一大部分,讓自己真正滿意的唯一辦 法,是做自己認爲是有意義的工作;做有意義的工作的唯一辦法,是熱愛自己的工作。你們如果還沒有發現自己喜歡什麼,那就不斷地去尋找,不要急於做出決定。 就像一切要憑著感覺去做的事情一樣,一旦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感覺就會告訴你。就像任何一種美妙的東西,歷久彌新。所以說,要不斷地尋找,直到找到自己喜 歡的東西。不要半途而廢。

 

那麼怎麼看待“讓自己真正滿意的唯一辦法,是做自己認爲是有意義的工作”呢?

這裏我們展開論述的前提是,軟件行業還能讓你謀生得比較體面,而你僅僅是因爲自己遲遲無法升級而後輩又能人輩出,所以有了無力感或幻滅感。

人首先要生存,真的隨你的心性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會很難賺到錢。這時Paul Graham告訴我們有兩條路可以走:

l         成長漸進法:隨着能力的增強、名氣的增大,逐漸放棄不喜歡的工作,選擇喜歡的工作。

l         齊頭並進法:做不喜歡的工作賺錢,以便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那麼不妨試着“不斷地尋找,直到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試着給其他人提供技術幫助,比如試着加入一些開源團隊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寫寫tech方面的blog,甚至於嘗試着通過翻譯技術書籍來練練文筆和思路然後撰寫自己的技術書籍,或者試着講技術課,這樣一方面積累成就感,另一方面尋找潛在的喜歡的東西。

注意Paul的忠告“不要太早下決定。很小就知道自己未來做什麼的孩子似乎讓人印象深刻,就像他們比其他孩子更善於做數學題目一樣。可惜,他們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錯誤的。”。

 

資源:

1

HowToDoWhatYouLove》翻譯稿;

參見httpwww.wanglianghome.orgcgi-binwiki.cgiHowToDoWhatYouLove

2:《史蒂夫·喬布斯:好學若飢、謙卑若愚》;

3zuma,一種擊球遊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