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環科技CEO孫元浩:國產基礎軟件崛起,要從“消費端”抓起丨新基建50人

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與科技交流驟然減速的同時,國內新基建產業發展卻被提速了不少。兩會期間,新基建幾乎成爲了每一個參會人員必然提及的新概念;在34萬億政府型產業引導基金之下,騰訊、阿里等企業界巨擘也先後斥資押注,競相看好。

通過將大數據、雲、人工智能等新興的IT信息技術分別注入到電力、交通、5G通訊網絡等實體產業深處,新基建的提出在一定層面上指明瞭未來數年國內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

然而在時下全球經濟新常態,科技產業競爭格局進一步激化的宏觀背景下,國內看似發展得熱火朝天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似乎也在隱約之間蒙上了一層微薄細灰。

近日,InfoQ特別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技術中堅羣體正式推出「中國技術力量」之「中國新基建50人」欄目,致力於挖掘務實推進新基建發展的科技創新企業與行業技術領導者,傳播並報道他們對於新基建相關領域的認知以及商業化探索。

作爲「中國新基建50人」第1期採訪報道對象,我們首先把目標瞄向孫元浩。孫元浩是國內大數據領域的技術專家,此前曾任英特爾亞太研發有限公司數據中心軟件部CTO,帶領團隊研發並正式發佈英特爾Hadoop發行版。而他於2013年創立的星環科技,正是一家聚焦於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基礎軟件領域的科創企業,屬於新基建下信息基礎設施層面的代表性成員。

在大多數企業家稱之爲寒冬的2019年,星環科技先後完成了D1、D2兩輪億元級融資,其中D2輪公開報道融資額度達到5億元。或許通過對孫元浩及其身後星環科技的全面瞭解,能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數字基建中——國產基礎軟件業發展現狀及其未來走勢的認知。

「中國技術力量」之「中國新基建50人」還將有更多新基建領域採訪推出,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讓數據更有價值

新基建在加速了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加速了新興數字化技術的推廣與普及。

在經歷了長期的追趕和跨越式發展之後,我國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早期積累和先發優勢,並且在局部細分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這爲傳統產業藉助新興技術力量實現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充分的技術條件。而在參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過程中,相關技術的發展又將通過與實體產業中場景、數據的不斷磨合得以迭代升級,並進一步反哺市場,形成更加高效智能的數據閉環。

展望未來,在新基建帶來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加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不但有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消費市場,同時還有政府以及企業端力量對於數字化發展的全力擁抱,未來基於海量市場需求產生的海量數據處理以及智能化運用需求,自然也蘊含着海量可挖掘的商業機會與價值空間。

而對於專注於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基礎軟件研發的星環科技而言,這一被“新基建”加速而帶來的全產業發展大浪潮中,星環科技正身處其間,並且已經在這一領域深耕了7年。

提到星環科技,就必須提一下星環科技這個公司名稱的由來。孫元浩是一個資深科幻迷,在創辦星環科技之初,他曾經刷了三遍《三體》三部曲。星環科技中文名就源自《三體》裏面的星環集團。而公司英文名字Transwarp,則源自電影《星際迷航》。對於這個名字,孫元浩是留了一點點私心的,希望用 Transwarp 來表示他創業的決心。因爲Transwarp 是《星際迷航》中的一種超高速引擎技術,他希望用這個名字來表示星環科技將會打造最快的大數據處理引擎。

雖然給公司起名是一件既浪漫又有情懷的事,但創業卻可是真刀真槍、腥風血雨的。孫元浩坦言:“這 7 年,我們一直在調整,無論是技術、市場還是銷售。”從2013年創業至今,星環科技其實是經歷了幾次技術方向上的重大變化。你可以說這是順勢而爲,也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2013年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孫元浩的計劃是開發一款分佈式內存數據庫產品來解決交互式分析問題,但後來很快發現用戶的數據量遠遠超過自身產品內存能夠存放的程度,而且交互式分析也還不是剛需。

隨後公司又在2013年底調整方向,專注於大規模批處理,並且在2014年9月實現了產品方向全面轉向數據倉庫。

在邁入大數據3.0後,人們對於信息處理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更好的實現數據共享、解決數據孤島和煙囪開發等難題成爲了大衆關心的重點。基於此,星環通過對數據處理在資源調度層統一、分佈式存儲管理層統一、計算引擎層統一、接口層統一和存儲引擎層異構的“四層統一、一層異構”治理模式,實現了一站式大數據處理及服務提供,並且實現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雲計算等技術上的融合發展。

圍繞着如何“讓數據變得更加具有價值”這一件事情,星環科技一直在不斷的重構和迭代着自身技術與產品,也不斷的得以進步。

“目前我們的數據庫產品已經能一站式解決大部分用戶的數據問題與服務需求了。”在服務了超過1600多個客戶之後,孫元浩信心滿滿的告訴InfoQ。

據孫元浩介紹,對於這家曾被知名分析機構 Wikibon 評價爲“產品策略對西方供應商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的中國公司”,目前星環的產品已經在十多個行業應用落地,而且公司還在2018年成爲了全球首個完成TPC-DS測試並通過官方審計的數據庫廠商,部分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基礎軟件的“消費端”治理

一直以來,對基礎軟件的投資往往伴隨着耗資巨、回報慢等問題。而且由於國內IT技術發展起步晚,越到底層對國外技術依賴越深,於是國產基礎軟件的發展往往也面臨着客戶不信任、市場接受度低等問題。長此以往,不僅會造成相關領域的研發落後與人才流失,而且由於產品缺乏市場反饋,也很難通過迭代升級獲得進步,最終在產品以及性能方面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所幸伴隨着近年來自主可控、國產替代等趨勢的出現,政府、投資人乃至於企業採購客戶等相關領域人士對於國產基礎軟件的重視程度也開始提升,一些國企在採購軟件的時候開始優先考慮國產軟件,國產基礎軟件的發展開始迎來了新的機會。

作爲一家長期堅持自主研發基礎軟件的提供商,星環科技7年前便開始做的事情,不僅完美的貼合了時下新一輪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主題,而且堅持自研的路線選擇,也讓公司具備了更多的國產化特色。但在彷彿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後,星環科技乃至於同行業企業想進一步發展,面臨着諸多挑戰。

在孫元浩看來,在大數據領域,許多公司在發展早期跟風炒作泡沫,對於核心技術的投入卻非常低。隨着後續技術與運用場景變得越來越複雜,技術實力弱的企業在面對客戶的時候開始失去比較優勢,於是出現了2017年大數據熱降溫之後,上萬接口關停、公司紛紛轉型的情況。

“對於純技術輸出型的基礎軟件企業而言,持續性的自主創新性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在疫情以及經濟新常態的雙重影響之下,企業的開支都在削減,這是一個並不那麼樂觀的信號,但對於孫元浩而言,更加令他擔憂的還是國內軟件市場競爭無序、缺乏規則這一問題。

由於目前市場上能夠輸出技術能力的企業不在少數,但是各家的技術能力以及性能差異卻各不相同,於是往往也導致用戶在做選擇的時候難以判斷,決策週期長。與此同時,部分用戶對於知識產權重視度不夠,往往又會導致行業競爭無序、發展混亂的情況發生。

市場治理的缺失往往也意味着整個行業生態的不夠完善,這往往又會導致國產基礎軟件在發展過程中資源錯配、內耗嚴重等問題出現。“如果這些消費觀念再不轉變,市場環境得不到改善,國內IT產業的發展仍將面臨諸多挑戰。”孫元浩表示。

“所幸近年來除了一些典型的互聯網公司之外,已經很少有客戶在組建團隊做大數據了。”孫元浩對記者表示。用戶市場的消費習慣,也開始有所轉變。

消失的免費午餐

5月份以來,華爲事件的持續升溫以及國內33家企業再度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事件便一直牽動着業界的神經;近日,美國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業數學以及科學計算仿真軟件MATLAB也開始禁用國內部分高校,大環境的變化頗爲使人憂心。

在一定層面上,追隨國外發展多年之後,國內IT軟件享受免費午餐的時代也已經開始接近尾聲,下一步,國內科技企業是否能依靠自身的研發和創新能力取得進步,已經變得至爲重要。

“到了這個時間點上,必然需要我們更加的專注在一些重要的技術領域,持續不斷的去做創新。”孫元浩對記者表示,“你們應該更加鼓勵自主創新,然後就是抵制抄襲和山寨行爲,知識產權很重要,大家觀念再不轉變就不行了。”

採訪接近尾聲,當被問及下一階段哪一項新技術可能成爲公司重點關注對象時,孫元浩介紹了公司最近推出的一站式大數據平臺TDH7.0,並且介紹了最新的聯邦學習技術在這一平臺上再一次的“四層統一、一層異構”運用。

在分佈式架構理念的指引之下,星環科技正通過聯邦學習技術實現對跨數據中心、跨異構數據庫中數據的統一計算,並着手構建一個既能避免原始數據被轉移,又可以彈性伸縮的聯邦化信息技術基礎設施。

“我覺得這還是比較讓大家興奮的,我們的技術在往這個方向去做,資金投入也比較大。”孫元浩表示,我們希望在新基建的大潮當中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也能夠幫助我們的客戶克服技術上的難題,通過提升我們用戶的數字化水平,進而推動整個社會數字化進程。

嘉賓介紹


孫元浩,星環科技創始人、CEO,2013年創辦星環科技。現任上海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大數據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理事,星瀚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上海市徐彙區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行業應用領域擁有多年的技術成就和豐富經驗。作爲項目負責人承擔上海市級各類重大科技項目9項、擁有13項國內外專利,並就大數據的行業應用發表多篇論文。曾入選上海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榮獲至正杯上海科技企業家創新獎,上海十大傑出青商,中國大數據領軍人物,上海市優秀學術技術帶頭人等多項榮譽。

限量免費採訪報道名額推薦[中國新基建50人]

「中國技術力量」之「中國新基建 50 人」系列專題報道火熱進行中,我們長期專注於發現新基建領域內驅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科技型組織機構、企業部門 ,並將重點採訪其中的產業發展引領者,技術部門中堅力量等人士,深度傳播他們對於新基建發展中的技術理解、發展需要以及商業化探索等思考。歡迎大家點擊超鏈接申請免費採訪報道名額:>> [中國新基建50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