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雞的學習之旅(二)

    上一篇說了一些我比較疑惑的單詞,當然還有更多我還沒搞清楚確切的意思,甚至有的單詞還不知道怎麼拼= =,接下來再說點別的。

2.接口

    現在,也就是近一年,非常流行Type-C的充電器口,其實這個很早就看到了,但是就是近期,很多手機公司都採用這種充電口了,包括華爲,一加,查了一下資料,其實之前是有Type-A,Type-B接口的,而且在之前還有Micro-B接口,具體對比圖如下:


    除了Type-B之外,其他的其實在生活中還算常見,而現在Type-C接口由於他自身的優越性逐漸被廣泛使用,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Type-C擁有優越的傳輸速度——10Gbps,也就是1.25G/s的下載速率,他擁有更強悍的電力傳輸(最高100W),本以爲Type-C是新興的一種接口,但是查過資料其實可以知道四年前也就是2014年就已經逐漸成熟了,2015年,諾基亞N1使用Type-C接口,當時還是比較前沿的一種接口,還並不廣爲人知。

    Type-C還具有無正反,插拔次數可達1萬次的優越性,並且減少了電磁/射頻的干擾。

    另外,在查資料過程中還有USB-C的說法,其實他和Type-C是同樣的概念。

    看了一下我的一加5T充電器頭,發現是5V,4A的規格,也就是20W,怪不得充電這麼快,上網搜詳情頁也沒有看到使用的是具體什麼標準的充電器,猜了一下,可能是QC的具體是幾不太清楚。

    QC(Quick Charge)——高通充電器,在1.0的版本中,電壓電流提升至了5V,2A,充電時間縮短40%。2.0的版本有所改進,改變了充電電壓,將5V提升至了9V/12V/20V,2A電流,實現了大功率傳輸。3.0的版本在2.0的基礎上以200mV爲一檔設置電壓,最低下探至3.6V,最高電壓20V,向下兼容QC2.0,以Type-C接口取代了Micro-B接口,最大電流升至3A。在QC4.0中,提升功率至28W,加入了USB PD(USB Power Delivery,功率傳輸協議)支持,取消了12V電壓檔,5V最大輸出5.6A,9V最大可輸出3A,電壓細分20mV爲一檔。具體可以理解爲,把電壓細分後,就可以根據具體電壓的大小進行自動調整,並且如果電壓太大確實會有發熱的弊端,手機可能會變成小火爐= =

    此外,還有關於USB1.0,USB2.0,USB3.0需要仔細瞭解一下,基本上這是比較重要,需要記住的點了。

    這些應該稱之爲USB規範,可以從傳輸速度上對其進行簡單區分:

    USB1.1:12mbps

    USB2.0:480mbps

    USB3.0:5gbps

    USB3.1:10gbps

    USB3.2:20Gbps

    Thunderbolt 3.0:40gbps

    綜上可以看出每一個新的規範推出都能將傳輸速度成倍提高,雖然現在大多數使用的還是USB2.0但是等到USB3.2技術成熟,那麼可以將會在數據傳輸時達到2.5GB/s的恐怖高速,隨便下個電影都是眨眨眼的功夫。就在一個月前Synopsys首次展現了USB3.2的20Gbps高速度,展示時速度達到了1.6GB/s,USB3.2規範現在依舊不夠成熟,如果想要近似預期的速度仍然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不過當然隨着技術的革新,未來數據的傳輸一定是會越來越快的。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USB3.1中還需要區分是Gen1和Gen2,Gen1的傳輸速率爲5Gbps,Gen2的傳輸速率爲10Gbps。

    其實爲什麼說USB3.2是雙通道通信呢?其實主要原因在於,如圖:

 

    Type-C的接口由於是以中點中心對稱的結構,不單單是上下對稱或者說是左右對稱,所以說 不管是什麼方向接Type-C,都可以保證左上部和右下部或者是右上部和左下部在工作,那麼爲了不閒置一半的資源,那麼在USB3.2中選擇將另外一半也利用起來,實現雙通道通信。但是,數據的雙向傳輸必然導致內部的紊亂以及判斷,所以這也就是接下來需要研究的難點與重點。

    以上就是我對USB接口的個人理解,不足之處,歡迎更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