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公司篇)

1.AT&T
AT&T 原名貝爾電話公司。1877年成立。


1984年,由於美國反壟斷法的要求,AT&T的市話業務被分離出去,貝爾電話公司也從此改名爲AT&T公司。AT&T公司只從事長途電話業務和通信設備的製造。(市話分離)


1996年,AT&T公司重組,分離成從事電信服務業務的AT&T,從事設備製造業務(語音交換設備)的朗訊和從事計算機業務的NCR三家公司。貝爾實驗室也一分爲二,朗訊公司獲得一半科研機構和貝爾實驗室名稱。劃分爲AT&T的一半科研機構組成了AT&T實驗室(後改名爲香農實驗室)。


2000年,朗訊將其無線設備部門單獨上市。


2001年,AT&T公司分成長途電話,移動電話,企業服務和寬帶四家公司。


2005年,AT&T被SBC公司併購,成爲新的AT&T公司。


2006年,朗訊被法國阿爾卡特公司併購。

——————
反壟斷法逼着公司追求技術進步。當一個公司開始壟斷一個行業時,它會更多地利用自己的壟斷資源,而不是靠技術進步獲得更多的利潤,畢竟前者比後者容易得多。


靠賣設備的一次性銷售增長對公司的長期增長意義不大。


本來,AT&T的電信業務和設備製造相輔相成,是個雙贏的組合。(針對1996年的那次重組)


評價一個上市公司的好壞,其實只要看那些最優秀的人是流進這家公司,還是流出這家公司即可。


2.IBM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IBM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公司、第二大軟件公司、第二大數據庫公司(第一大軟件公司微軟,第一大數據庫公司甲骨文)。
ps:現在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已經是甲骨文了。見鏈接


IMB擁有當今工業界最大的實驗室IBM Research。世界第一的專利申請大戶。世界上最大的開源Linux服務器生產商。


1976年,喬布斯創辦蘋果公司,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1981年,IBM-PC誕生,性能優於蘋果公司的Apple系列,一舉佔領了3/4的微機市場。


2004年底,IBM將個人電腦部門賣給了中國聯想公司,徹底退出了PC市場。

——————

IBM的主要客戶是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直到今天。


IBM賣計算機的方式是和大客戶籤大合同,而且是計算機和服務綁在一起賣。


IBM在經營上相當保守,一直固守在自己的核心領域,即使生產的筆記本電腦,也是針對企業用戶而不是個人用戶。


IBM認爲科研必須和產品相結合。


過去一個公司想要開發計算機,必須是硬件,軟件和服務一起做,這個門檻很高。但IBM-PC卻很容易仿製。由於兼容機的出現,IBM淪爲了衆多PC製造商之一。


IBM利潤增長的原因在於:不斷淘汰不掙錢或掙錢少的部門,擴充利潤高的部門。不斷淘汰毛利率非常低的業務,使全公司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有時,即使花很多時間和金錢,不一定能創造出一個世界級的品牌。


IBM的兩次重大轉型:從機械製造到計算機制造,從計算機制造到服務。


3.蘋果公司

1976年,喬布斯創辦了蘋果公司,同年世界上第一臺通用的個人電腦Apple-I問世。

1984年,第二代蘋果機麥金託什問世。麥金託什擁有交互式圖形界面,且硬件部分性能優於同期的IBM-PC(1981年IBM-PC誕生),而操作系統領先當時候IBM-PC的操作系統DOS整整一代。

1985年,喬布斯與新CEO斯卡利開始權利鬥爭,喬布斯失敗離開蘋果公司。

1996年,喬布斯以顧問的身份回到蘋果公司。1997年接管了多年虧損的公司。

1998年,iMac誕生,蘋果重新盈利。

2001年,iPod誕生,顛覆了音樂產業。

2007年,iPhone誕生,顛覆了整個手機行業。

2010年,iPad誕生,蘋果市值超過微軟,成爲全球最值錢的IT公司。

2011年,喬布斯去世。
——————
最早的蘋果機實際上做不了什麼事情,它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它的實際意義,那就是計算機可以進入家庭。

期權,就是在一定時間內,按一定價格,比如當前市場價購買股票的權利。關於期權的通俗介紹,可以看下面一個鏈接


4.英特爾

全世界大半的PC和服務器都使用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CPU)。

1968年英特爾成立。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幾乎所有的計算機公司如IBM,DEC都是自己設計CPU的(前面在IBM那節提到過:過去一個公司想要開發計算機,必須是硬件,軟件和服務一起做,這個門檻很高)。而英特爾生產的CPU只是用來補充大公司看不上的低端市場。雖然性價比很高,但並不是尖端產品。

1981年IBM爲了快速推出自己的PC(因爲蘋果公司當時候已經開發出了Apple-I),直接用了英特爾的8086處理器(爲了趕時間沒有自己設計CPU了)。後來的兼容機爲了和IBM-PC兼容,處理器全部採用英特爾的。

1985年,英特爾繼摩托羅拉公司之後,第二個研製出了32位的微處理器,80386。

1989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80486,80486加入了浮點處理器。靠80486的銷售,英特爾超過了所有的日本半導體公司。

1993年,英特爾推出了奔騰處理器。奔騰處理器的速度達到了工作站處理器的水平,高端微機開始取代低性能的圖形工作站。

2005年,基於ARM的處理器佔到了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的98%,英特爾在這個市場明顯落後於高通和德州儀器公司。

2006年,英特爾的手機處理器部門賣給了Marvell公司(美滿電子),退出了手機處理器市場。

2009年,四核處理器問世,英特爾繼續在服務器處理器市場佔優勢。

2012年,英特爾宣佈要重回移動終端市場。
——————
目前英特爾公司的CPU還是採用的複雜指令集(CISC)。8086產生的時候,並沒有精簡指令集(RISC),而英特爾爲了和8086兼容,在以後的80286和80386中繼續使用了複雜指令集。20世紀90年代,只有英特爾一家公司堅持採用複雜指令集。

市場的傾向說明用戶對兼容性的要求比性能更重要。

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超過50%之後,就不用再想着去將市場份額翻番了。也就是說,這家公司必須去挖掘新的成長點了。(諾威格定律)

迄今爲止,英特爾在微機處理器之外的芯片開發都不是很成功。(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都屬於微機)。

目前平板電腦本使用的是基於RISC的芯片。具體來講是用ARM公司的產品。ARM公司的商業模式就是把它的CPU設計提供給各個半導體公司,由後者集成到它們的芯片中。

目前IBM已經壟斷了任天堂、索尼、微軟三大遊戲機處理器的市場。


ARM芯片是由英國ARM公司設計,但ARM公司本身不生產。都是由其他廠家購買ARM芯片的設計圖紙,然後生產。Intel(Intel 是 ARM 最大的客戶),三星,MTK,nVidia,TI,中興等這些都是ARM芯片主要生產廠家。


5.微軟

1975年,微軟公司成立。

1981年,微軟爲IBM-PC提供DOS操作系統(同時的因特爾是提供CPU)。

1990年,微軟推出基於圖形界面的Windows3.0操作系統,隨後蘋果公司的市場迅速萎縮。

2004年,微軟進入搜索領域,和Google開始競爭。

2011年,微軟和諾基亞達成協議,爲後者提供手機服務。
——————
IE瀏覽器通過與Windows捆綁,馬上打敗了網景公司。

微軟擅長的是客戶端軟件,而非服務端的軟件。

2010年蘋果市值超過微軟,成爲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目前我們依然看不到微軟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個人用戶今後上網的終端上有任何反敗爲勝的可能。


關於微軟的收入來源可以參考下面這個鏈接


6.甲骨文

1977年,埃裏森創建甲骨文公司。

1979年,甲骨文公司開發出一款商用的關係型數據庫管理系統Oracle2。

2000年,甲骨文和IBM(DB2),微軟(SQL Server)在數據庫市場上基本三足鼎立,此後,甲骨文的發展速度遠遠高於對手。

2005年,甲骨文在數據庫市場的份額首次超過IBM和微軟的總和。

2010年,甲骨文在數據庫市場的份額首次超過50%,並收購了太陽公司。

——————
樹立起只開發軟件,然後賺取軟件的使用費這個商業模式的公司有兩家,在個人計算機領域是微軟公司,而在企業級市場則是甲骨文公司。

甲骨文目前爲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截至2013年)。(已經取代了IBM,鏈接)。

IBM在關係型數據庫上起步晚於甲骨文,開發出了自己的數據庫系統:DB2。 微軟也有自己的數據庫系統:SQL Server。

一個產品線較長的公司,在某個產品上常常競爭不過專門從事這項產品的專一公司。

2010年以前,甲骨文最大的硬件合作伙伴是惠普公司,後者爲甲骨文提供數據庫的服務器。2010年,甲骨文收購了太陽公司。

太陽公司的產品有:
1.SPARC處理器。曾經比英特爾的 X86系類處理器更快的中央處理器,但是現在速度比英特爾的慢,價格更高。
2.SPARC工作站和服務器。價格比同性能的Linux服務器貴一倍,但是優點是可靠性好。
3.操作系統Solaris。是Unix的變種,比Linux安全可靠,但是Linux藉着開源和免費,搶佔了Solaris大量的市場份額。
4.Java。太陽公司沒有找到掙錢的辦法。
5.買來的開源數據庫MySQL。
6.買來的存儲設備公司。

埃裏森的措施:
1.突出太陽公司SPARC服務器和廉價的Linux服務器的區別,把SPARC服務器和甲骨文的數據庫捆綁去和IBM的設備競爭。
2.Solaris操作系統新版本不再開源。
3.利用MySQL和Google打官司。因爲Google不僅是MySQL最大的免費使用者,而且旗下的Android用的是Java,卻沒有付過錢。

甲骨文公司的發展平淡無奇,更多的是靠着很好的管理和經驗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甲骨文的成功,也再次說明了創始人和領袖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埃裏森,就沒有甲骨文輝煌的今天。

附:截至2014年3月全球數據庫排名
1.Oracle
2.MySQL
3.SQL Server
4.PostgreSQL
5.MongoDB
6.DB2


7.思科

在上世紀70年代,由於不同網絡設備廠家採用的網絡協議不同,每家公司都要推廣自己採用的協議,沒有哪個公司願意爲其他公司做路由器。思科的產品就是多協議路由器。

1986年,思科公司成立。

思科的毛利率高達65%,不僅在整個IT領域大公司裏排第二位,僅次於微軟的80%,也遠遠高於一般人想象的高利潤石油行業(35%)。

程控交換機,全稱爲存儲程序控制交換機,通常專指用於電話交換網的交換設備。用於語音數據的交換。

思科公司的真正對手是中國的華爲公司。

思科內部存在一個和IBM類似的問題,一些部門雖然毛利率相比整個行業並不低,但是扣除研發,市場和管理等費用,就成爲虧損部門。在華爾街的壓力下,思科不得不放棄這些低利潤的產品,當然,思科在高端產品和新產品上的優勢是華爲短期無法相比的,但是如果一家公司只剩下高端產品,那麼它就再也不能成爲全行業的壟斷者。(IBM是放棄的PC部門,不是核心部門)

VoIP(Voice over IP),即用互聯網打電話。爲了保證一個電話語音數據包能及時地傳遞到對方,它會將包複製多份通過互聯網上的多條線路進行傳送,這種做法比傳統電話的傳輸效率低得多。


8.雅虎

1995年,雅虎公司成立。

1996年,雅虎公司上市。創下了新公司上市最短時間的奇蹟。

——————
在廣告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常講究門當戶對,即擁有一流品牌的公司必須在第一流的媒體上做廣告,即使一個二流媒體有着同樣的受衆羣,一流公司也不會在上面做廣告,因爲那會影響自己的品牌。

雅虎的主要收入靠傳統的品牌廣告(互聯網門戶網站)和在線搜索廣告(雅虎搜索)。

在投資人看來,雅虎的唯一價值就是擁有兩家亞洲頂級互聯網公司——日本雅虎和電子商務公司公司阿里巴巴相當多的股份。

在互聯網領域乃至整個IT領域,常常是贏者通喫的格局。


9.惠普

1939年,惠普公司成立。當時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生產振盪器(音響工程師使用的電子測試儀器)。

1966年,惠普進入計算機市場。成爲IBM以外7家小公司之一。

1984年,惠普進入打印機市場 。

2005年,赫德接掌惠普,開創了惠普的五年高速發展期。

2010年,赫德因爲性騷擾案引發的濫用公款事件辭職。

——————
惠普已經由一個高科技公司變成了一個以家電爲主的消費電子產品公司。

一般來講,公司會賣掉利潤率低的,對自己沒有用的,前景不好的部門並買進對公司長遠發展有幫助的公司。

1999年,惠普的產品線分成三個方向:
1.傳統的科學儀器,比如萬用表,示波器。
2.醫療儀器,比如核磁共振機。
3.計算機及外設。

歐美公司十分鼓勵和支持代加工即OEM式的亞洲製造,這樣可以降低它們的成本,但是會千方百計阻撓亞洲公司打造自己的品牌,因爲這樣會對它們產生威脅。


10.摩托羅拉

摩托羅拉在無線電通信方面實力很強,擁有全球領先的調頻技術和天線技術。

美國通信界對通信有一種通用的分類方法:有線單向(如閉路電視),有線雙向(如電話),無線單向(如收音機),無線雙向(如手機電話和WI-FI)。
AT&T是有線通信之王,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是無線單向通信老大,而摩托羅拉則是無線雙向通信的霸主。

20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在移動通信,數字信號處理器和計算機處理器三個領域都是世界上技術最強的。

現在的手機裏面沒有幾個芯片,而且核心的只有一個,只要找德州儀器等公司買就行了(這也是爲什麼中國有無數手機品牌的原因)。要想在今天的手機市場上站住腳,功能,外觀的設計和質量及技術含量同樣重要,商業和市場的開拓更是不可偏廢。

2011年,摩托羅拉一分二,分成了摩托羅拉移動和摩托羅拉解決方案兩個獨立上市的公司。同年,Google宣佈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並在2012年完成收購。


11.太陽公司

太陽公司在2001年的高峯期,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打敗了包括IBM在內的全部工作站和小型機公司,而依靠它的Solaris(一種Unix)和風靡世界的Java語言,成爲在操作系統上最有可能挑戰微軟的公司。

太陽工作站早起採用摩托羅拉公司的中央處理器,後來自己研製出SPARC精簡指令集,將工作站的性能提高了一大截,並保證了工作站在跟DEC和惠普小型機的競爭中最終勝出。(2000年精簡指令集都做不下去了,很多采用英特爾的產品了)。

一種操作系統能否得到推廣,關鍵看有多少應用軟件可用。

依靠硬件實現的利潤是不斷下降的,而IT服務業的利潤則是恆定的。

爲了滿足在互聯網上建立網站和開發應用程序的需求,太陽搞出了相應的基於Java的JSP開發環境,微軟則搞出了基於自己的VB的ASP技術。2005年以前,全世界網站的對外接口基本上非ASP即JSP,前者使用的操作系統是微軟的操作系統,使用的服務器是戴爾和惠普等微機廠商的服務器;後者對於的操作系統主要是Unix,使用的服務器則是太陽,SGI,IBM等工作站和服務器廠商的產品。近年來,PHP搶佔了很多網站對外接口的市場份額(PHP跨平臺)。

2010年,太陽公司被甲骨文收購。甲骨文和太陽公司的共同王牌是,它們能將服務器硬件和數據庫軟件的整體性能優化得非常好。

太陽公司失敗的原因:
1.人才體制。太陽公司是典型的平庸大鍋飯式的管理。
2.沒有將太陽與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和互聯網開發工具之爭放在和惠普、DEC等服務器公司的市場爭奪上。當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碎的時候,太陽公司的服務器和工作中爲主的硬件業務急轉直下。然後公司找不到穩定的利潤來源和新的成長點。


12.諾基亞,3M,GE公司

1992年,諾基亞纔將移動通信作爲自己的核心業務。

基於模擬電路和信號處理的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和標準完全被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壟斷。而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基於數字電路和信號處理技術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越加明顯。1982年,歐洲就制定新一代的移動通信標準,簡稱GSM,而諾基亞則抓住了GSM的契機。第一個投入商業運行的GSM移動通信電話網絡就是由一家芬蘭公司運營的,其系統架構的主要技術支持公司是瑞典著名的愛立信公司,而手機的提供商則是諾基亞。

1998年,諾基亞超過摩托羅拉成爲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商。
2007年,諾基亞佔全球手機市場的40%,達到頂峯。
2008年,諾基亞收購symbian手機操作系統,它一度成爲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
2010年,由於Android的崛起,symbian的市場份額不斷下滑,這一年4季度,symbian的市場佔有率被android超過。
2011年,諾基亞決定放棄symbian,轉向微軟的Windows Phone 7。

創新力是3M公司近百年來長盛不衰,並且成功地從礦產公司轉變爲電子和日用品公司的根本原因。

3M公司轉型成功的關鍵有三條:
1.堅持以創新爲公司的靈魂。
2.在適當的時候強制淘汰一些看似還在賺錢但是前景不是很好的產品。因爲舊的業務部門的主管們因爲一直在爲公司賺錢,因此在公司裏發言權很大,很可能爲了自己部門的利益,妨礙公司轉型。
3.3M的發明和產品都是針對廣大用戶的,而且都是消費類的。消費類產品相比於針對企業的產品,營業額相對穩定,這一點非常重要。

GE :通用電氣公司。世界上最大的聯合體公司,由愛迪生創立的。
業務包括:全球基建架構部門,GE(企業)金融,GE(個人金融),電視新聞網NBC和環球電影公司,醫療保健部門和工業部門。

總結:1個跨國公司能夠像諾基亞那樣做到一次成功轉型已屬不易,像3M和GE那樣一百年來長盛不衰的更是鳳毛麟角。3M是靠硬性的制度維持其創新,而GE則是靠不斷開創新的產業。


13.Google

佩奇認爲,只要把互聯網的內容送到千家萬戶就行了,至於互聯網的內容是誰的並不重要。今天Google的服務已經超越了互聯網索引的內容,但是Google所有的服務至今遵循這個原則,這是Google商業模式的核心。比如Google新聞實際上不是它自己的,而是它索引別人的新聞,方便大家查詢。Google最神奇的Google Earth其實也是從第三方手裏買來的數據,Google做了一個大家容易使用的界面。(對內容進行索引)

Google服務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直接面對最終用戶。這樣的商業策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Google的商業風險,就像不論經濟形勢好壞大家都要購買日常消費品一樣,大家也要上網(這裏和3M公司一樣,3M的發明和產品都是針對廣大用戶的)。這就是Google前CEO施密特講Google有很好的抵抗經濟衰退的原因。

Google的商業模式就是搜索廣告。但是如果採用競價排名會影響到Google的聲譽,所以Google對網頁的排名本身保持完整的客觀性,而在網頁的其他地方嵌入付費廣告。此外Google還會在頁面中註明,哪些是廣告商的鏈接,哪些是搜索結果。

Google在早期並沒有刻意追求營業額和利潤,而是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用戶羣(這一點和微軟很像),當用戶規模很大是,在Google上隨便放點什麼廣告,都會有很好的效果。Google雖然廣告投放數量不多,但是收費比傳統的互聯網廣告貴10倍。

Google早期的員工都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每一個人的故事都能寫一本書。Google的創始人,執行官和大部分員工都懂得,要想長期發展,就必須在整個業界,在大衆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並贏得大家的信賴。

Google是研究和開發不分家,Google基本上沒有研究部門,所有開發人員遇到實際問題需要研究時,因爲沒有可以指望的研究做後盾,只好自己做研究。所以招了很多動手能力強的博士。Google成了全球單位辦公面積博士最集中的地方。

Google是最早提出雲計算概念的公司。Google最早開發雲計算平臺的目的只是爲了能夠把大量廉價的服務器集成起來,完成超級計算機的計算和存儲功能。由於這些廉價服務器可靠性非常差,性能和IBM或太陽公司的大型機相差甚遠,所以在架構設計時就把容錯性和併發處理能力考慮得非常周全。到2006年,Google的雲計算平臺基本完成。這裏需要強調的是,雲計算的產業鏈一旦形成,對現在信息產業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

2007年底,Google聯合全球幾十家移動運營商,手機制造商和芯片製造商成立了Android聯盟,Google和蘋果的手機世紀大戰正式拉開序幕。今天的蘋果依舊是通過硬件實現軟件的價值,把一條產業鏈從頭喫到尾,無論做到多麼好,總是“豎着”喫5%的小衆市場。而Google學的是當年的微軟的做法,是橫着喫整個市場,它只關心最終要的操作系統的部分,而把上下游全部交出去。比微軟更絕的是,Google的操作系統是免費的。

1998年,Google成立。
1999年,美國最大的兩家風險投資公司KPCB和紅杉資本同時投資Google,這是這兩家公司第一次同時投資一家初創公司。
2000年,雅虎採用Google的搜索引擎。
2001年,Google推出搜索廣告系統AdWords,施密特成爲Google正式的CEO。
2002年,美國在線採用Google的搜索引擎和廣告系統,Google佔到全球搜索流量70%。
20007年,Android聯盟成立。
2008年,Google推出了Chrome瀏覽器。
2010年,Google的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市場佔有率超過蘋果的Iphone,瀏覽器Chrome也從微軟手中奪得15%的份額,但是在社交網絡上一直不敵Facebook。
2011年,佩奇接任CEO。
2012年,Google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