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你也可以成爲別人眼中的學霸

《如何高效學習》斯科特

爲什麼要讀這本書?源自於一點疑惑,從小學到大學總會碰到一些人,明明看起來沒有那麼努力,甚至上課睡大覺,但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確實人的智商有差距,他們有些人確實智商超羣,但總覺得事情可能沒有想想中那麼簡單。

可能他們上課的時候完全能理解老師講的什麼,聽一遍就記住了也說不定,不像我不僅聽一遍記不住,複習一遍也記不住。

或者可能他們私下早就預習了課本的知識,或者早就把一學期的課程在假期學完了,就像這本書的作者斯科特一樣,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麻省理工4年33門的課程。

斯科特也承認有聰明才智的部分,或者家庭教育等等因素的影響,但如果人把關注點放在這種不可改變的事情上,那麼上升的渠道也就直接被自己關閉了。

斯科特說並不是聰明的人就能學得快學的好,而是他們掌握了學習方式,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技巧,只不過有些人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學習方法好在哪,他只是知道用這種學習方式學習起來不喫力,而有些人能意識到,並且能熟練的運用,斯科特無疑是後者。

他把一些學習的策略整理出來形成了一套整體性學習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整合知識,從而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深度,讓知識產生聯繫,搭建知識間的高速公路。

整體性學習不像機械性學習那樣反覆的記憶信息,把信息拷貝到大腦中,而是把一個個知識相互關聯,形成網絡,真正想做到對知識的完全理解,從而駕馭知識爲自己所用。

整體性學習包括三點: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結構就像是思想中的一座座城市,結構越完善,城市中建築與建築之間的聯繫越密切,建築與建築之間的通道越多,就像數學,如果完成了大學高等數學的課程,那簡單函數關係的3x+6=9就這樣的題目做起來就遊刃有餘。而理解就是結構高度發達完善的結果。

模型就是結構簡化的結果,是信息的高度壓縮,就如同建築的地基一樣,其他的一切都是在這地基上擴展開來的。

高速公路就是結構與結構之間聯繫的通道,搭建了高速公路,學科之間的界限就沒有那麼清晰,而是相互聯繫的整體,就像建築學領域碰到的問題:在沙漠中建一棟建築,不能用空調,但室內溫度要保持在有空調調節的溫度範圍內,最後是被植物學領域解決的。

整體性學習的順序是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測試)。

獲取也就是信息的輸入,可以是聽課、看書、經歷,但獲取不是全盤記憶,在獲取的過程中簡化信息,簡化表示在獲取的信息中將無用的東西儘量刪除,只有那些對你形成模型非常有幫助的例子才需要認真學習。當然獲取存在着容量和獲取速讀的問題,也就是獲取知識量多少以及需要多長時間的問題,只讀一句話當然沒有讀完一頁理解得透徹,知道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一年讀100本書總是比一年讀兩三本書知道得多。

獲取知識之後需要對知識進行加工,也就是理解和拓展的階段,獲取信息不理解信息就沒有價值,我就是我們所謂的填鴨式學習,在不理解的情況下想要在生活中運用到幾乎不可能,但即使理解了這些知識也沒有紮根於大腦中,所以需要經過拓展,拓展包括深度拓展,縱向、橫向拓展。

深度拓展就是知識從何而來?結論來自何處?一個發現是如何做出的?事物爲什麼以這種方式存在?深度拓展需要在信息內部創造聯繫。不是僅僅理解一個結論就結束了,要進一步理解結論之前的試驗,試驗是怎麼做的?是誰做的?怎麼想起來做的?橫向拓展包括類似的結論有哪些?同一時期還有哪些發現,同一人還有哪些發現?橫向拓展需要了解知識之間聯繫,可以將一個公式同一個自然現象聯繫起來嗎?比如導數可以和汽車儀表盤的速度和公里數聯繫在一起。

即使這樣深度的學習了知識,那在應用中還是會犯錯,因爲理論的東西都有一個假設,而現實並完全像假設的那樣,它存在着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需要糾錯,糾正在現實中不合理的過程,刪除不存在的聯繫。

經過了糾錯之後的改正,學習的知識變得適合現實世界以後就可以在現實中應用,況且學習的目的本來也就是爲了在現實中得到應用。測試在每個階段都應該作用,知識的過去存在理解偏差,知識的應用存在應用偏差等等,這些都需要經過測試。

所以這也是爲什麼有些我們口中的學霸看起來像是沒有好好學,但其實他的學習效率是高出很多人的,而且他們通過這樣的檢驗練習,掌握了知識的源頭,打好了知識的地基,在學習任何領域的知識都能把這種能力遷移過去,這才被稱作高效學習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