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速遞 | 姚前談Libra與央行數字貨幣:公權與私權的對立統一

   中國的CBCC,其核心要素可概括爲“一幣、兩庫、三中心”。

   Libra的發行觸動了各國央行的神經。有人將其看作SDR和SWIFT的合體,對主權貨幣形成了挑戰。甚至有人認爲,Libra可能成爲超主權信用貨幣。對此,姚前老師這麼看!

Libra與當前的央行數字貨幣研發代表了兩種模式:私營部門創新和公共部門創新。

兩者各有優劣:公共部門有資源和信用上的優勢,但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私營部門的創新動力和能力較強,公共精神卻略顯不足。最好的方式或許是公私合營,政府信用加市場創新,但很可能優勢沒有互補,劣勢反而疊加。所以,如何做到公權與私權的激勵相容,是最大的挑戰。

此次Libra發行也觸動了各國央行的神經。有人將其看作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簡寫爲SDR)和SWIFT的合體,對主權貨幣形成了挑戰。甚至有人認爲,Libra將可能成爲超主權信用貨幣。

實際上,這種可能性不高。Libra雖然看起來和SDR一樣,錨定一籃子貨幣,但錨定一籃子貨幣並不一定能成爲SDR。SDR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貨幣兌換權利:會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有權用它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定的其他會員國自由換取外匯。而Libra並沒有這種機制保障,它可能會在支付功能上對國際貨幣形成替代,但在價值儲藏上並不一定能成爲國際儲備貨幣。

某種意義上,Libra的發行凸顯了這樣的事實: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繞不開央行加密貨幣(Central bank Cryptocurrency,簡寫爲CBCC)。

如前所述,臉書沒有簡單做支付寶,而是推出了Libra,說明其對加密貨幣潛力和趨勢的高度認可。由於第三方支付的異軍突起,我國的賬戶體系走在世界前列,但實際上,從全球來看,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業界,無論是私營部門的創新,還是公共部門開展的法定數字貨幣試驗,真正代表未來技術發展方向的數字貨幣很可能是基於加密貨幣技術的數字貨幣。

CBCC可以讓客戶真正自主管理自己的貨幣、資金和資產,而不是託付給第三方,真正賦予客戶自主掌控的能力,目前看,這應是最熱的前沿焦點。

從公開資料看,我國央行的研究起點就是CBCC。早在2016年,姚前就強調:“我們需要充分吸收借鑑國際上先進成熟的知識和經驗,深入剖析數字貨幣的核心技術。一方面,從理論入手,梳理國內外學術界對加密貨幣的研究成果,構建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從現實入手,對運營中的各類典型電子與數字貨幣系統進行深入分析,博採衆長,構建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基礎原型。”

中國的CBCC,其核心要素可概括爲“一幣、兩庫、三中心”。

一幣是指CBDC:由央行擔保並簽名發行的代表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

兩庫是指中央銀行發行庫和商業銀行的銀行庫,同時還包括在流通市場上個人或單位用戶使用CBDC的數字貨幣錢包。

三中心是指認證中心、登記中心和大數據分析中心。認證中心:央行對央行數字貨幣機構及用戶身份信息進行集中管理,它是系統安全的基礎組件,也是可控匿名設計的重要環節。登記中心:記錄CBDC及對應用戶身份,完成權屬登記;記錄流水,完成CBDC產生、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登記。大數據分析中心:反洗錢、支付行爲分析、監管調控指標分析等。

在技術上,它利用分佈式賬本不可篡改、不可僞造的特性,構建了一個CBDC確權賬本,對外通過互聯網提供查詢服務。這種設計一方面將核心的發行登記賬本對外界進行隔離和保護,同時利用分佈式賬本優勢,提高確權查詢數據和系統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由於分佈式賬本僅用於對外提供查詢訪問,交易處理仍由發行登記系統來完成,可以有效規避現有分佈式賬本在交易處理上的性能瓶頸。同時,它還採用了“總/分雙層賬本結構”,既減輕了中央銀行的壓力,又保障了中央銀行的全局掌控能力。

與其相比,Libra在技術平臺、發行方、可追溯性、匿名性、與銀行賬戶耦合程度、是否支持資產發行等方面存在差異,相同點在於:一是均採用了加密貨幣技術,技術路線一致;二是均進行了分層,《Libra白皮書》提出,客戶不直接接觸儲備,Libra協會授權經銷商開展Libra交易,不過在具體賬本上如何設計,尚需更詳細的材料剖析。

我國央行數字貨幣

40年來加密貨幣的不斷髮展,帶來了當前全球性的大規模數字加密貨幣試驗,這也使各國中央銀行不得不再嚴肅考慮一個問題:中央銀行是不是也應該發行數字貨幣。

我國是最早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之一,在2014年就開始着手了。研究央行數字貨幣首先須回答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什麼叫央行數字貨幣。對此,各國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2018年,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寫爲BIS)的一篇報告給出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定義,不過它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使用了一種排除法來進行定義。它將目前存在的各類支付工具進行了彙總,然後判定哪些不是央行數字貨幣,一一排除後,剩下的就是央行數字貨幣。

它使用了4個維度的標準:是不是可以廣泛獲得,是不是數字形式,是不是中央銀行發行的,是不是類似於比特幣所採用的技術產生的代幣。

按照這4個維度,現金是可以廣泛獲得的、非數字化的、中央銀行發行的、以代幣形式存在的貨幣。銀行存款是可以廣泛獲得的、數字化的、非中央銀行發行的、不是代幣形式的貨幣。它們都不是央行數字貨幣。除了現金,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還有銀行準備金,包括存款準備金、超額存款準備金。銀行準備金已經數字化,但是國際清算銀行認爲,這不是中央銀行所要真正研究的央行數字貨幣。

一種可能的央行數字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賬戶向社會公衆開放,允許社會公衆像在商業銀行一樣在中央銀行開戶。這相當於中央銀行開發了一個超級支付寶,面向所有C端客戶服務。國際清算銀行認爲,這樣形成的央行貨幣是央行數字貨幣,並將其稱爲基於賬戶的央行數字貨幣,或稱中央銀行數字賬戶(Central Bank Digital Account,簡寫爲CBDA,簡稱央分數字賬戶)。

另一種可能的央行數字貨幣是中央銀行以比特幣所採用的技術發行的代幣,可稱爲基於代幣(Token)的央行數字貨幣,或稱中央銀行加密貨幣(CBCC),這類貨幣既可以面向批發端,也可以面向零售端。

基於賬戶還是基於代幣,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技術路線,哪種思路未來將佔據主流,還有待觀察。

在技術架構上,央行數字貨幣體系可分爲兩類:一元體系和二元體系。一元體系是指中央銀行以類似於超級支付寶的方式直接爲客戶提供服務,但全球大多數中央銀行並不認可這一方式,不願意直接向公衆提供央行數字貨幣服務,而是希望複用傳統金融體系,與金融機構合作,將中央銀行置於後端,前端的服務則交由金融機構提供。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的二元體系就是這一思路,國際上稱之爲雙重架構,這一思路正逐漸成爲各國的共識。

當前,中國人民銀行正在開展央行數字貨幣研發試驗。由於第三方支付的異軍突起,我國的賬戶體系走在世界前列。但實際上,許多人認爲,真正代表未來技術發展方向的央行數字貨幣應是基於加密貨幣技術的央行數字貨幣,即CBCC。目前,學界和業界均在積極開展CBCC模式的探索。許多人認爲,CBCC可以讓客戶真正自主管理自己的錢,而不是交給第三方,真正賦予客戶自由的權利。

雖然尚不能肯定它就是將來的方向,但至少目前來看,這是最熱的前沿焦點。

本文來源於陀螺財經專欄作家:陀螺速遞,陀螺速遞

陀螺速遞專欄:https://www.tuoluocaijing.cn/columns/author417406

本文網址:https://www.tuoluocaijing.cn/article/detail-77501.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