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背景下廣義BIM與CAD關係淺析

 

 我個人認爲BIM和CAD的最大的相同處就是 "他們同樣都作爲建築數據的載體存在”

從直觀上看BIM是三維模型,cad是二維圖紙,bim要比cad多一維,因此很多人會粗暴的認爲BIM是cad的升級,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太對的,因爲作爲載體並不存在高下之分,只有合適和不合適。

cad圖紙中將 各面的幾何數據以‘點線’的形式保存,將其餘材料信息以圖紙中的文字、表格的形式保存,使用方法是 是通過現場專業人員的理解加工來實現信息傳遞。

而bim的核心理論之一就是通過加大載體的信息量,來減少這種 具有不確定性的人腦黑箱式信息加工過程,所以理論上也就減少了信息溝通的難度,比如看BIM模型就和看個茶杯一樣 不需要再人工抽象成三維了,所以BIM的口號往往都是面向“業主”,因爲對於已經掌握當前cad模式的從業人員 其實沒有太多意義,很多人都會疑惑明明用圖紙就行了,還建什麼模型,事實上你們的疑惑是對的,單純以幾何抽象的角度 對從業者確實沒啥用處,視覺三維模型存在的形式只是爲了符合普通人類的視覺習慣而已。

當然除了上文所說的多了一維幾何數據,還有建築結構、施工信息等等,不再以圖紙中的表格,而是以模型內嵌的方式存在,這也是bim和cad中的一個細節的不同,對於cad我們關注圖紙裏的內容,對於bim我們關心模型文件格式裏藏着的內容,因爲一個側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個側重與軟件讀取。

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本人主要將其歸咎於計算機軟件的發展,即使是在土木工程這種極其古老的工程學科中,計算機軟件也佔據着越來越多的比重,一方面軟件數據處理能力越強,所以新的載體數據量會更大 在cae中從早期是簡單的杆系模型 現在更多的是複雜的實體模型,早期的網格很稀,現在的網格可以更加密集,那就有更多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實現的功能也越強大,並且功能在不斷擴展之中,比如機器學習的廣泛應用就需要保證數據的數量和可讀性,同樣圖形學和硬件的發展使我們可以在瀏覽器上也能輕鬆的渲染模型,更方便的前後端框架可以使網頁平臺更加容易製作,因此新的載體就需要有更好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

通過技術發展倒逼土木行業產業升級最後形成的產物就是當前的bim,現在我們回到之前的問題,爲什麼我並不認爲 cad 和 bim間有明確的升級關係呢?

早在上世紀末 這世紀初,國內建築行業就有過一次這樣的升級,衆所周知的 手繪製圖-電腦繪圖,也就是cad軟件的起源,觀察這兩次產業升級的區別,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cad的發展是以生產力爲導向的,即 我使用了製圖軟件後,我能又好又快地畫更多的圖,其內核沒有變化 還是圖,這就是計算機輔助技術。然而這次的bim是非生產力導向的,即我用了之後我的生產效益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思維模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我爲什麼需要用這個思維模型 是因爲我們認爲這個思維模式在大數據、信息化背景下更加合適,因此我們可以暫時將bim定性爲一種自上而下的技術導向性升級。

這也是我認爲的兩者間的根本差異,就是變化了思維模型,所以我的定義是 “當前很多從業者口中的cad 和 bim 是地位同等的並行關係”,在面向從業人員交流的過程中cad佔據傳遞優勢,因爲其規定了成熟完善的思維範式,在面向人機交互的過程中bim有一定的優勢因爲其數據量更大,功能更多,可擴展性強。那我們在此可以類推,在面向軟件交互的過程中,我們進一步刪除人的影響,那麼bim和cad都是多餘的,傳遞的0和1纔是一切的根源。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這種並行關係並不是對立的,就像現在AR可以從圖紙生成可視化模型一樣,模型也能自然的導出二維格式,“他們同樣都作爲建築數據的載體存在”。換一個相對樸實的說法,bim和cad都是名爲“數據河流”上的兩條慢行的小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