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僧談庸才領導天才

從唐僧談庸才領導天才
小時候看《西遊》,總是搞不明白,唐僧這麼一個只會喊“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救命”的和尚,怎麼能領導這樣幾個本事高強的徒弟呢?不要說是孫悟空,就是那個貪喫的八戒、一臉苦相的沙僧,唐僧騎的小龍馬,哪個不是相當當的角色?
  年歲漸長後,才明白,庸才領導人才、幹才,甚至是天才,是古今不易之規,而且自有一套領導藝術。
  當然首先是外部環境,無論是大唐,還是西天佛國,都相信唐僧。給了他的准入資格,就象經營電訊、民航這類壟斷行業一樣,給你的執照,給你的資金,經營人才如孫悟空之類,“樹起招兵旗,自有喫糧人。”其二是上級領導給予唐僧的處分權,可以念“緊箍咒”。——猴子你再厲害,我輕則可以罰你獎金,重則可以在整個行業中間搞臭你,取消你的執業資格。
  但是猴王這樣業務水平出衆的下屬,關*幾個硬條列、死紀律是管不住的,在唐僧收悟空爲徒後,經過最初一段時間領導和部下的磨合,唐僧的領導藝術終於“爐火純青”了。
   剛遇悟空,唐僧首先是喜
  自己有幾斤幾兩,唐僧當然知道,西去的路遍地妖魔,處處陷阱他也不是不知道。剛離開長安,到了河州(今天甘肅的臨夏),就碰見幾個小妖抓住他,幸虧太白金星這位老統戰救了他一命。這還是在大唐國土呢,唐僧已是草木皆兵,碰到姓劉的獵戶就跪在路旁大喊“救命”。
  悟空的出現,對極需要人保護的唐僧,不啻是天降甘霖。尤其看到悟空“打虎”等神威後,慶幸自己招了如此能幹的部下。這時悟空抱着救命的感恩之情,唐僧懷着仰仗其能力的期望,兩人開始了蜜月期。
  悟空說:“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倒海的神通”。“三藏聞得此言,愈加放懷無慮,策馬前行。師徒兩個走着路,說着話,不覺得太陽西墜。”兩人相處何等怡怡。
   但平庸領導和能幹下屬的“蜜月”總是短暫的,不多久悟空就對唐僧的無能、羅嗦、懦弱厭煩了,自己這個當年打鬧天宮的江湖大俠,處在這樣一個人手下真是窩囊。當悟空打死幾個攔路搶劫的毛賊後,被唐僧罵了幾句,立馬撂挑子不幹,翻筋頭飛走了。後悔得唐僧大叫:“罷、罷、罷!也是我命裏不該招徒弟,進人口。”等南海觀音做好悟空的思想工作,再與唐僧合夥騙得悟空戴上緊箍咒後,唐僧可以控制悟空了,但僅僅*這種紀律處分是很難讓悟空死心塌地的。
   當八戒、沙僧加入取經團後,唐僧認爲用二徒弟、三徒弟制衡大徒弟的機會來了。任何一個領導,總願意自己的下屬互相有矛盾,便於駕馭和分化。唐僧也不例外。
  一個團隊裏面,業務一把手和業務二把手總是有矛盾的,老二對老大總是不服氣,每個家裏也是如此。老二常說:“你不就是早出來幾年嗎?”八戒自然不服氣悟空的大師兄地位,於是喜歡到領導那裏告狀。——而業務能手往往心高氣傲,動不動就不把領導放在眼裏,這樣的狀一告就準。
  遇到白骨精時,這個取經團的團長和下屬,以及下屬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了。當悟空要打白骨精化變的美婦時,唐僧阻擋他時,你瞧這個散漫慣了的猴子,說了些什麼話?
  “師父,我知道了。你見她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裏搭個窩鋪,你與她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如此諷刺挖苦、戳心窩子的話,讓領導同志的尊嚴往哪裏擺?——尤其對着剛加入本團隊的新同志。
  當白骨精假裝被悟空打死後,忍無可忍的唐僧終於唸了“緊箍咒”,而且在悟空第三次打“死”白骨精化變的老頭後,乾脆炒了悟空的“魷魚”,讓他回花果山。唐僧此番行爲,責怪悟空濫殺無辜是假,惱火他挑戰權威是真。之所以唐僧這回敢痛下殺手,因爲他認爲有了八戒、沙僧兩個高徒,悟空已經不重要了。
  你看悟空被逐前說:“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無人。”唐僧發怒道“只你是人?那悟能、悟淨就不是人?”言下之意——除了你猴子,我就沒有人保衛了嗎?悟空感嘆:“今兒昧着惺惺裝糊塗,只教我回去:這纔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你看他寫的“貶書”何等恩斷意絕:“猴頭(不叫行者更不會叫徒弟了)!執此爲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當臨別前的悟空要最後拜唐僧時,他竟然說:“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每每讀到此處,砍柴忍不得淚眼婆娑。
  唐僧終於消了心頭之恨,而八戒也如願以償排擠了悟空,自己的級別上升了。
  後面的故事是意料之中的,黃袍怪抓住唐僧後,八戒帶上沙僧,也想立功,去救師父,可惜本事不濟,連小龍馬這個“戰鬥預備隊”都出來了,還是救不出師父。在意志不堅強的八戒準備回高老莊時,小龍馬和沙僧立主“解玲還需系玲人”,讓二師兄回去請大師兄。
  行者被八戒激將法激出來,終於救了師父出來,你看唐僧被救後第一句話怎麼說:“賢徒(已經不是猴頭了),虧了你也,虧了你也!這一去,早詣西方,徑回東土,奏唐王,你的功勞第一。”
  此時經過幾番沉浮,猴王也認識到取經是他最終被體制內認可的唯一道路,也認清取京團最高領導的心思了,只是笑道:“莫說,莫說,但不念那活兒,足感受愛厚之情也。”
  ——讀到此處,我爲千古有才而不得不屈於庸才之下的人傷痛:再有才的人,在庸才下面拉縴背犁,建不世之功業,難求好的回報,不被整肅就萬幸了。
  爲什麼在師徒失合後,唐僧被抓觀音不出來救呢?實際上就是留給師徒兩人解開疙瘩的一個機會。
  在後來取經的路上,八戒知道自己的輕重,已不敢覬覦大師兄的地位,但告狀還是免不了的;唐僧也常常不滿功高蓋主的悟空,但還得依*悟空,只得恩威並施,“緊箍咒”再也不隨便唸了;悟空也認識到,在一個庸才下面幹活,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好像天下都是這個路數。
  取經團於是維持了長時間的穩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