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凤鸣,败也凤鸣

《见龙卸甲》是一部导演个人风格很强烈的电影,看完去查编剧,果然也是李仁港。
    这部电影除了人名外,无论和《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只是大致引用些许情节。三国时代只是个盛故事的盒子,事实上即使完全模糊历史背景,对导演要表达的意图也不会有太多减损。那些对电影有些微词的观众,我想,很多是在观看前就已经有赵云形象和对那段历史的模糊设想,只是想看电影怎么具体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了种种观影效果的差异。
    整部电影的结构非常清晰也可说非常简单,概括为“成也风鸣,败也风鸣”。出山时,马前小卒,以为凭己之力,可以辅助主公拯救万民。只要在地图上走完那个大大的圆圈,天下太平。收山时,白发满鬓,三国鼎立,战乱频仍,生民凋敝,万民安乐的理想只存在于遥远的回忆里。从跨马跃涯时的英气逼人、豪气冲天,到最后的成败皆空、荒山无语,赵云确实走完了那个大圈,才发觉又回到了圆点。
     中国文化中,儒家要大丈夫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多给(青壮)人以进取时的激励;道家则强调无为潜隐,顺其自然,多给人抗争失败时以慰藉。电影中赵云的一生明显的反映出这种转变。导演为了强化这种思想,特别虚拟出罗平安这一角色,时时与赵云对比。罗平安如现实中大多生斗小民一样,年青时有自己的抱负但却又极易在困难前退缩,有理想却不能坚持,一生平庸。但那个理想与抱负却时时在内心深处涌动,象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中自己的怯懦与无奈,最后只能化作遥遥点将台边那一声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常山罗平安领命”。但这种人生或功名的差异真的那么重要吗,当赵云发觉自己最终的归宿还是成名的凤鸣山时,重新观望那亘古不变的山岭、劲风与黄沙,回顾自己的戎马生涯,个人的得失成败在沉默的风鸣山前,在那尊佛像前,又有多大价值呢。什么是胜,什么又是败。“人人皆谓我长胜将军,但没有胜,又怎么知道败呢”。当赵云最后卸甲持枪,回忆中是张飞和关羽出城相助,磨砺相激,长枪怒马的景象,但那些鲜活的画面已随时间变为宗庙里一个个尊严而冷冰冰的塑像,那个当年对曹操豪笑的青年去了哪里?那些在笑谈中的沙场驰骋、立业建功最终都幻化为影片最后的小小灯笼,那暖暖的亮色也许是赵云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