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偷着乐,我们好好活

        《没事偷着乐》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电影版,由杨亚洲导演,冯巩、丁嘉莉等人主演。片中众多“包袱”喜剧效果拔群,没事偷着乐,日子就是这样找着乐过下去的。捧腹之余,便借此机会回忆一下90年代。有时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难以温饱,而实际上,更深刻的贫穷是没有选择。算来90年代距今已过去三十年之久了,时间如白驹过隙,令人不免望而兴叹。

        那个年代有些人生活体面、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但主要是由相对发达地区(北上广,改革开放的东南沿海)的部分城镇居民组成。对更广大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对90年代的记忆、真实的经历,全然不是“体面且小康”,而是另一番模样。我们现在能上网讨论这部电影,不如就从那个时代的网络开始说起吧。

        1994年,一台IBM台式计算机售价2万元人民币,其他品牌计算机也要一万多;同年,全国刚刚正式全面停用粮票,凭票供应的时代宣告结束。1995年CHINANET开通,中国首个BBS“水木清华”上线;同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56.9元/月,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131.5元/月。

        1996年GBNET开始提供商用互联网服务,7月份全国共11282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至1997年10月31日止,互联网接入主机几何倍增至29.9万台(包含通信、教育、政商在内全部需求),互联网用户随之攀升至62万,占总人口12.36亿的万分之四。同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元/月;

        当时《重庆日报》报道:“1994年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只有300多元,可见购买这样一台电脑还是一笔很大的开销”。95年6月21日,某市全面实现了BP机全市范围随意寻呼,部分居民的BP机逐渐从数字机升级为汉显机,这甚至上了当地的晚报新闻。

        本片的受众,主要是90年代末的市井小民。张大民们是当时社会主体的一个缩影,很多城镇普通居民经过了穷日子,逐渐搬进了楼房,这就是实打实的时代进步。对90年代的平头百姓而言,这便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不信你看电视里的“张大民”。

        你我的日子,好像一下子就有了奔头。

        那个时代是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当东南已经能追赶英美的时候,其他地方还在努力吃饱饭。中部水旱,东北下岗,军改阵痛企改阵痛……刘欢一首《从头再来》,让多少人拍着胸膛大声唱;黄宏一句“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又有多少人除夕夜抱头痛哭。

        那个时代也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加入世贸组织,三峡开工,京九铁路贯通,香港澳门回归……今日的中国GDP位居第二。从1990到2020。三十年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之快,提升质量之高,令人竖起拇指大呼奇迹。

        可2020年和1999年已经是天差地别。更何况1990呢?现今的贫困人数,放90年代简直少得不可想像。今年总理报告提到全国有6亿人月收入还不到1000元。换言之,当年至少有6亿人的生活,是不如现在的。6亿人,可以占总人口近一半。我们实在没有资格替大家伙儿说“真没那么穷”。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何况是替他人给一个共同经过的时代下结论。

        为什么感觉现在文艺作品不如过去好看了?可能是如今生活水平差距过大吧,作者导演难免脱离群众,作品里再难找到普通人的生活气息了;而且时代在发展,众口难调。你看你的,我看我的。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成了一座孤岛。

        我时常会想,为什么怀念90年代?

        那时物质条件相当有限,吃饱吃好,团团圆圆就是福;那时文艺作品也不算多,但大多是艺术家精雕细琢的。下班回去,一部电视大家看,精神世界有共鸣,好像就活得真实,就不会孤独。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

        确实如此,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可能对怀旧的人来说,90年代就是那个“家乡”。

        家乡除了遥远,什么都有。



        向那个没事偷着乐的年代致敬

        2020.07.0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