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測試相關術語及web項目性能通過標準

1、負載:模擬業務操作對服務器造成壓力的過程;

2、性能測試(Performance Testing):模擬用戶負載來測試系統在負載情況下,系統的響應時間、吞吐量等指標是否滿足性能要求;

3、負載測試(Load Testing):在一定軟硬件環境下,通過不斷加大負載(不同虛擬用戶數)來確定滿足性能指標情況下能夠承受的最大用戶數。簡單說,可以幫我們對系統進行定容量,找出系統性能的拐點,給予生產環境規劃建議。這裏的性能夠指標包括TPS(每秒事務數)、RT(事務平均響應時間)、CPU Using(CPU利用率)、Mem Using(內存使用情況)等軟硬件指標。

4、壓力/強度測試(Stress Testing):在一定軟硬件環境下,通過高負載的手段來使服務器資源(強調服務器資源,硬件資源)處於極限狀態,測試系統在極限狀態長時間運行是否穩定,確定是否穩定的指標包括TPS、RT、CPU Using、Mem Using等。

5、穩定性測試(Endurance Testing):在一定軟硬件環境下,長時間運行一定負載,確定系統在滿足性能指標的前提下是否運行穩定。與上面的壓力/強度測試區別在於負載並不強調是在極限狀態下。着重的是滿足性能要求的情況,系統的穩定性,比如響應時間是否穩定、TPS是否穩定。一般我們會在滿足性能夠要求的負載情況下加大到1.5到2倍的負載量進行測試。

6、TPS:每秒完成的事務數,同時指每秒成功的事務數,性能測試中重要的綜合性性能指標。一個事務是一個業務度量單位,有時一個事務會包括多個子操作,但是爲了方便統計,我們會把這個多個自操作記爲一個事務。比如一筆電子支付操作,在後臺系統中可能經歷會員系統、賬務系統、支付系統、會計系統、銀行網關等,但是對於用戶來說只想知道整筆支付花費了多長時間。

7、RT/ART(Response Time/average Response Time):響應時間/平均響應時間,指一個事務花費多長時間完成(多長時間響應客戶請求),爲了使得整個響應時間更具有代表性,會統計更多的響應時間然後取平均值,即得到了事務平均響應時間(ART),爲了方便大家通常會用RT來代替ART。

8、PV(Page View):每秒用戶訪問頁面的次數,此參數用來分析平均每秒有多少用戶訪問頁面。

9、Vuser虛擬用戶(Virtual user):模擬真實業務邏輯步驟的虛擬用戶,虛擬用戶模擬的操作步驟都被記錄在虛擬用戶腳本中。

10、併發(Concurrency):併發分爲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的併發,即所用的用戶在同一時刻做同一件事情或者操作,這種操作一般針對同一類型的業務,或者所用用戶進行完全一樣的操作,目的是爲了測試數據庫和程序對併發操作的處理。廣義的併發,即多個用戶對系統發出了請求或者操作,但是這些請求或者操作可以是不同的。對整個系統而言,仍然有很多用戶同時進行操作。狹義併發強橋對系統的操作是完全相同的,多適用於性能測試、負載測試、壓力測試、穩定測試場景。廣義併發並不限制對系統的請求操作,多適用於混合場景、穩定性測試場景。

11、場景(Scenario):性能測試過程中爲了模擬真實用戶的業務處理過程,在LR中構建的基於事務、腳本、虛擬用戶、運行設置,運行計劃、監控、分析等的一系列動作的集合,稱之爲性能測試場景。場景中包含了待執行腳本,腳本組,併發用戶數、負載生成器、測試目標、測試執行時的配置條件等。

12、思考時間(Think Time):模擬正式用戶在實際操作時的停頓間隔時間。從業務的角度來講、思考時間指的是用戶在進行操作時,每個請求之間的間隔時間。在測試腳本彙總,思考時間體現爲腳本中兩個請求語句中間的間隔時間。

13、標準差(Std. Deviation):該標準差根據數理統計的概念得來,標準差越小,說明波動越小,系統越穩定。反之,標準差越大,說明波動越大,系統越不穩定。包括響應時間標準差、TPS標準差、Running Vuser標準差、Loa標準差、CPU資源利用率標準差、Web Resources標準差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