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創作精品《遙遠的蘋果》的(寫作乾貨頓開茅塞)之三

 作者 王智君

遙遠的蘋果賺足友友們的眼淚,流淚的理由一大堆

我是如何創作精品《遙遠的蘋果》的(寫作乾貨頓開茅塞之一)

我是如何創作精品《遙遠的蘋果》的(寫作乾貨頓開茅塞之二)


原創作品轉載需要作者授權

《遙遠的蘋果》的創作之所以成功,我認爲有這樣兩方面的經驗值得初學者借鑑,更直接一點說,是頓開茅塞的寫作乾貨。  

我曾經看過很多讚美母愛和父愛的作品,有很多都是“口號式”,或者是“羅列式”的寫法,看後很不爽,有渾身起雞皮疙瘩的感覺。  

首先從題目上說,很多是這樣的“口號”式,像什麼《啊!我辛苦一生的媽媽》《爸爸你在天堂還好嗎?》,還有《難忘父愛》《母愛似海》等等。  

“羅列式”就是,把父母做的諸多好事,像打印清單一樣,一一列舉,唯恐落下。  

像什麼,父母捨不得喫好東西,都留給孩子了,不管怎麼沒錢,父母也給孩子買玩具和漂亮衣服,又怎麼,自己小時候有病,父母半夜揹着去找醫生等等。  

事例舉多了,分不清輕重,給人泛泛和磨嘰的感覺,淡化了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  

《遙遠的蘋果》則反其道而行之,題目沒有提到父母一個字,而把父愛和母愛寄託在一個蘋果上,繼而在內文中展開父愛和母愛的特別細節,真乃“借物生情情更濃”,“不言愛則愛更深”。

原《三江晚報》總編輯曲大中說,在《遙遠的蘋果》中,作者用簡練、生動的語言交代背景,接着緊緊圍繞兩小個蘋果,乃至一個大蘋果展開曲折跌宕的情節,後爹、後奶和母親,包括弟弟妹妹,幾個人物塑造得鮮活,有血有肉。

他還說,最難能可貴的是後爹悄悄的愛,母親偷偷的愛,把這兩種特別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所產生的震撼直抵讀者心扉。

由此建議初學寫作的文友再寫歌頌父愛和母愛的作品,以及弘揚其他情感的文字,千萬別直接體現在題目上的“喊口號”;寫內容也切記羅列一堆事例,如果這樣就應驗了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樣樣通反倒樣樣松”。

最有效的方法應該專注一點,叼住不放,“鑽深鑽透”,以生動形象的細節制勝。  

還有一點就是,學會運用藝術的真實,這雖然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天天貼告示還有不識字的”,在此非常有必要再囉嗦幾句。  

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但是一定高於生活。所謂的高於生活就是藝術的真實。  

換言之,把生活的真實比喻爲水,那麼藝術的真實就像是霧,霧來自水,但是絕對不是水,霧雖然不是水,但是可以還原成水。  

在網上,或者現實當中,很多初學寫作的文友把不成功的作品傳給我,讓我給把把脈,請求我幫他找找原因,我看後感覺,多數作品不成功的原因就是缺少藝術的真實。  

我認識一個外省非常有名的作者,他竟然說,寫小說、尤其是散文,沒經歷過的和沒看見過的他從來不寫!  

這種認識和做法真是大錯、特錯!首先明確一下,小說和散文都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特點就是允許虛構。敢寫,而且會寫,這裏叫會“編”更準確。

這是驗證一個作者是否跨入文學門檻的關鍵,說一句不中聽的話,不敢“編”,不會“編”,只能證明這個作者寫了多年或者一輩子的文字,連文學的大門都沒靠近,還在大門檻外轉悠呢。

話又說回來,寫作上雖然存在原生態的非虛構表現形式,但是,也要運用文學的語言和文學的手段。

原原本本記錄生活,記錄的東西沒有經過“加工”“提煉”不應該叫文學作品,應該叫“流水賬”;記錄者也不應該署名作者,實打實是個“大自然的搬運工” ,或者叫他“八哥學舌”。

《遙遠的蘋果》寫的事情,其實現實生活中根本沒發生過,發生過的只是“隻言片語”,後奶倒是揹着我偷偷給過她親孫子和親孫女好喫的,不一定是蘋果,後爹不一定往我被窩裏塞過蘋果,但是有過對我好的事兒。  

我有選擇的把生活中的“碎片”打破時間順序,有機的進行“剪輯”、組合,並且進行了充分的想象和聯想,纔有了一個完整的、感人至深的“遙遠的蘋果”的故事。  

塑造一個“好人”的典型,要把其他“好人”身上的亮點“拿來”,“嫁接”到所要塑造的“好人”身上,就像文學大師魯迅先生所說的:雜取種種,捏爲一個。  

塑造一個“壞人”,同樣,要把其他“壞人”身上的劣跡,“挪移”到所要塑造的“壞人”身上。不會熟練運用“雜取種種捏爲一個”,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的悲哀和不幸,他也將永遠走不進文學的門檻。

反之,他就會插上飛翔的翅膀,在文學的天空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全文完

原文《遙遠的蘋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