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塊10塊,來看看啊

我爸已經在這個小商品批發市場幹了快20年了,每個假期,我都會過來幫忙。

  

  爲什麼突然想要寫寫這事兒呢?因爲我爸打算不幹了。在互聯網衝擊下,實體買賣成衣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這兩年下來,除了夠維持生活,沒有賺到什麼錢。

  

  小時候懵懂又單純,可以很坦然地和同學、朋友說“我爸爸在XX市場賣衣服”,根本不會在意別人怎麼想;但是到了大學之後,我就不會再主動說了。我知道這是長大了的退步。

  

  每到年底,整個市場就會大甩賣,不論是賣成衣、布料的,還是賣五金或者是賣玩具、文具的。畢竟有些東西過時了不好賣,有些東西放着也是佔倉庫,便宜賣了還能回點兒本錢。而且臨近過年,來批發市場的散客會比平時多很多,都是來淘東西過年的。

  

  今天,我的任務就是甩賣我們家的女裝,主要是10塊錢一件的打底針織衫、5塊錢一件的薄套頭上衣和防曬衫,還有一部分二三十塊錢的衛衣,全部是均碼的。至於目標客戶的年齡段,那不在我的考慮範圍內,只要她肯買,幾歲都能穿。

  

  我就坐在門口,有勁兒的時候喊一下:“5塊10塊,來看看啊!5塊10塊,平過青菜!”諸如此類,方言和普通話交錯着來。一有人來,就得看人說話:如果是一個年紀大點兒的阿姨埋頭挑挑揀揀,就要在旁邊碎碎念我家衣服多便宜、多划算;如果是幾個較年輕的婦女邊挑邊討論,就可以說“哎呀,這件衣服你穿再合適不過了,針織的有彈性、顯身材,白色的襯你,紅色的喜慶”之類的;如果是學生來,我就會說“我也拿了一件穿,很舒服,不起球,好搭配”什麼的。總之,不論胡說八道些什麼,目的就是把衣服賣出去。

  

  我媽在的話會讓我少說點兒,擔心我累;但我爸通常會隨我,估計他很喜歡讓周邊的同行們看到女兒和自己一樣能扯。

  

  我們旁邊一家是賣男裝的,也在大甩賣,一個母親帶着兩個小孩在給老公挑衣服。清倉的時候各家的客流量總是忽多忽少,往往有一個人來挑選,就會吸引更多人過來,人們喜歡湊熱鬧的心理在這裏得以體現,就算是全場大甩賣,大家也會感覺人多的地方東西更划算,“有便宜不佔是傻蛋”,趕緊衝過去搶一搶纔是正經事兒。

  

  因此,我也是一會兒閒下來無所事事,一會兒忙得暈頭轉向。爲什麼?因爲人多的時候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誘惑每一條想上鉤的“魚”,還要注意有沒有人趁亂偷衣服—在這個小商品批發市場,偷東西的事情屢見不鮮。

  

  和商戶們一起趁年底甩賣的還有流動小攤,賣糖水的、賣快餐的、賣水果的、賣小喫的……

  

  我最喜歡那個賣糖水的阿姨,她總是用一個有錄音功能的喇叭自動循環叫賣:“綠豆、芋頭、西米糖水!”從我爸開始幹這行,我就聽這個叫賣,這麼多年過去了,小販來來去去,這個聲音一直都在。糖水阿姨還有一個神奇之處,她總能捕捉到任何望向她推車的目光,然後朝那目光不斷靠近,上前問一句:“來一碗嗎?”

  

  小時候是很高興聽到糖水阿姨由遠及近的叫賣聲的,如果我爸心情好,或者那天生意不錯,恰好她路過的時候我們又不忙,我就能喝上一碗綠豆糖水。我也見證了綠豆糖水從5毛錢一碗到現在兩塊錢一碗的歷史進程。

  

  到了下午,客人越來越少,我點了兩杯小城連鎖奶茶店的奶茶外賣,只花了8塊錢,還挺好喝。我躲在後面喝,面前就是陳列衣物的架子,一個上午,衣服已經被翻得不成樣了。

  

  賣東西肯定會遇上形形色色的客人,大甩賣的時候更是這樣。有的人對着幾塊錢的衣服挑來揀去;有的人像佔了大便宜,一次買一打;有的人還是要討價還價;有的人看了好久一件也不要;有的人和同伴一邊挑一邊吐槽我家衣服不好,然後離開;有的人離開後又回來……有人讓我覺得做生意挺開心,有人會讓我感到無奈、憤怒,但是對於每一個攤主來說,保持平靜,多看好處,纔是做買賣的祕訣。

  

  在這個小商品批發市場,我幾乎沒有見過斬釘截鐵、底氣十足地說“我要”的孩子。被爸媽(大多數是媽媽)領着來買衣服的孩子,總是不敢主動說“我想要哪件衣服”。大部分情況是媽媽問小孩“這個好不好看”,小孩點頭,媽媽就開始和店主砍價。如果沒砍成,有的媽媽就一把拉着孩子離開。但也有媽媽會問孩子:“你想要嗎?”面對這樣的問題,有的孩子低頭不作聲,有的會很懂事地說“算了”,也有的會說“也不是很想要”。

  

  但不論孩子說什麼,砍價失敗後的結果往往都是離開。我見過太多被媽媽拉走的孩子,轉頭回望自己剛剛心儀的衣服,那種眼神,我不知道應該說什麼纔好。窮人家孩子的那種懂事,我感同身受。

  

  因爲我也和他們一樣。就像我從來不會主動和我爸說“我想喝一碗綠豆糖水”。

                                              -意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