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 Python 功力大咖,總結了這 10 個開發技巧

Python裏面的代碼技巧很多很多,比如推導列表,高階函數,生成器,裝飾器等等。今天給大家分享 10 個我平時整理非常實用的 Python 開發小技巧,有點冷門,但是很實用哦!

1. 如何在運行狀態查看源代碼?

查看函數的源代碼,我們通常會使用 IDE 來完成。

比如在 PyCharm 中,你可以 Ctrl + 鼠標點擊 進入函數的源代碼。

那如果沒有 IDE 呢?

當我們想使用一個函數時,如何知道這個函數需要接收哪些參數呢?

當我們在使用函數時出現問題的時候,如何通過閱讀源代碼來排查問題所在呢?

這時候,我們可以使用 inspect 來代替 IDE 幫助你完成這些事

# demo.py
import inspect


def add(x, y):
    return x + y

print("===================")
print(inspect.getsource(add))

運行結果如下

$ python demo.py
===================
def add(x, y):
    return x + y

2. 如何關閉異常自動關聯上下文?

當你在處理異常時,由於處理不當或者其他問題,再次拋出另一個異常時,往外拋出的異常也會攜帶原始的異常信息。

就像這樣子。

try:
    print(1 / 0)
except Exception as exc:
    raise RuntimeError("Something bad happened")

從輸出可以看到兩個異常信息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demo.py", line 2, in <module>
    print(1 / 0)
ZeroDivisionError: division by zero

During handling of the above exception, another exception occurred: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demo.py", line 4, in <module>
    raise RuntimeError("Something bad happened")
RuntimeError: Something bad happened

如果在異常處理程序或 finally 塊中引發異常,默認情況下,異常機制會隱式工作會將先前的異常附加爲新異常的 __context__屬性。這就是 Python 默認開啓的自動關聯異常上下文。

如果你想自己控制這個上下文,可以加個 from 關鍵字(from 語法會有個限制,就是第二個表達式必須是另一個異常類或實例。),來表明你的新異常是直接由哪個異常引起的。

try:
    print(1 / 0)
except Exception as exc:
    raise RuntimeError("Something bad happened") from exc

輸出如下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demo.py", line 2, in <module>
    print(1 / 0)
ZeroDivisionError: division by zero

The above exception wa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following exception: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demo.py", line 4, in <module>
    raise RuntimeError("Something bad happened") from exc
RuntimeError: Something bad happened

當然,你也可以通過with_traceback()方法爲異常設置上下文__context__屬性,這也能在traceback更好的顯示異常信息。

try:
    print(1 / 0)
except Exception as exc:
    raise RuntimeError("bad thing").with_traceback(exc)

最後,如果我想徹底關閉這個自動關聯異常上下文的機制?有什麼辦法呢?

可以使用 raise...from None,從下面的例子上看,已經沒有了原始異常

$ cat demo.py
try:
    print(1 / 0)
except Exception as exc:
    raise RuntimeError("Something bad happened") from None
$
$ python demo.py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demo.py", line 4, in <module>
    raise RuntimeError("Something bad happened") from None
RuntimeError: Something bad happened
(PythonCodingTime)

03. 最快查看包搜索路徑的方式

當你使用 import 導入一個包或模塊時,Python 會去一些目錄下查找,而這些目錄是有優先級順序的,正常人會使用 sys.path 查看。

>>> import sys
>>> from pprint import pprint   
>>> pprint(sys.path)
['',
 '/usr/local/Python3.7/lib/python37.zip',
 '/usr/local/Python3.7/lib/python3.7',
 '/usr/local/Python3.7/lib/python3.7/lib-dynload',
 '/home/wangbm/.local/lib/python3.7/site-packages',
 '/usr/local/Python3.7/lib/python3.7/site-packages']
>>> 

那有沒有更快的方式呢?

我這有一種連 console 模式都不用進入的方法呢?

你可能會想到這種,但這本質上與上面並無區別

[wangbm@localhost ~]$ python -c "print('\n'.join(__import__('sys').path))"

/usr/lib/python2.7/site-packages/pip-18.1-py2.7.egg
/usr/lib/python2.7/site-packages/redis-3.0.1-py2.7.egg
/usr/lib64/python27.zip
/usr/lib64/python2.7
/usr/lib64/python2.7/plat-linux2
/usr/lib64/python2.7/lib-tk
/usr/lib64/python2.7/lib-old
/usr/lib64/python2.7/lib-dynload
/home/wangbm/.local/lib/python2.7/site-packages
/usr/lib64/python2.7/site-packages
/usr/lib64/python2.7/site-packages/gtk-2.0
/usr/lib/python2.7/site-packages

這裏我要介紹的是比上面兩種都方便的多的方法,一行命令即可解決

[wangbm@localhost ~]$ python3 -m site
sys.path = [
    '/home/wangbm',
    '/usr/local/Python3.7/lib/python37.zip',
    '/usr/local/Python3.7/lib/python3.7',
    '/usr/local/Python3.7/lib/python3.7/lib-dynload',
    '/home/wangbm/.local/lib/python3.7/site-packages',
    '/usr/local/Python3.7/lib/python3.7/site-packages',
]
USER_BASE: '/home/wangbm/.local' (exists)
USER_SITE: '/home/wangbm/.local/lib/python3.7/site-packages' (exists)
ENABLE_USER_SITE: True

從輸出你可以發現,這個列的路徑會比 sys.path 更全,它包含了用戶環境的目錄。

4. 將嵌套 for 循環寫成單行

我們經常會如下這種嵌套的 for 循環代碼

list1 = range(1,3)
list2 = range(4,6)
list3 = range(7,9)
for item1 in list1:
    for item2 in list2:
       for item3 in list3:
           print(item1+item2+item3)

這裏僅僅是三個 for 循環,在實際編碼中,有可能會有更層。

這樣的代碼,可讀性非常的差,很多人不想這麼寫,可又沒有更好的寫法。

這裏介紹一種我常用的寫法,使用 itertools 這個庫來實現更優雅易讀的代碼。

from itertools import product
list1 = range(1,3)
list2 = range(4,6)
list3 = range(7,9)
for item1,item2,item3 in product(list1, list2, list3):
    print(item1+item2+item3)

輸出如下

$ python demo.py
12
13
13
14
13
14
14
15

5. 如何使用 print 輸出日誌

初學者喜歡使用 print 來調試代碼,並記錄程序運行過程。

但是 print 只會將內容輸出到終端上,不能持久化到日誌文件中,並不利於問題的排查。

如果你熱衷於使用 print 來調試代碼(雖然這並不是最佳做法),記錄程序運行過程,那麼下面介紹的這個 print 用法,可能會對你有用。

Python 3 中的 print 作爲一個函數,由於可以接收更多的參數,所以功能變爲更加強大,指定一些參數可以將 print 的內容輸出到日誌文件中

代碼如下:

>>> with open('test.log', mode='w') as f:
...     print('hello, python', file=f, flush=True)
>>> exit()

$ cat test.log
hello, python

6. 如何快速計算函數運行時間

計算一個函數的運行時間,你可能會這樣子做

import time

start = time.time()

# run the function

end = time.time()
print(end-start)

你看看你爲了計算函數運行時間,寫了幾行代碼了。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更方便的計算這個運行時間呢?

有。

有一個內置模塊叫 timeit

使用它,只用一行代碼即可

import time
import timeit

def run_sleep(second):
    print(second)
    time.sleep(second)

# 只用這一行
print(timeit.timeit(lambda :run_sleep(2), number=5))

運行結果如下

2
2
2
2
2
10.020059824

7. 利用自帶的緩存機制提高效率

緩存是一種將定量數據加以保存,以備迎合後續獲取需求的處理方式,旨在加快數據獲取的速度。

數據的生成過程可能需要經過計算,規整,遠程獲取等操作,如果是同一份數據需要多次使用,每次都重新生成會大大浪費時間。所以,如果將計算或者遠程請求等操作獲得的數據緩存下來,會加快後續的數據獲取需求。

爲了實現這個需求,Python 3.2 + 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制,可以很方便的實現,而不需要你去寫這樣的邏輯代碼。

這個機制實現於 functool 模塊中的 lru_cache 裝飾器。

@functools.lru_cache(maxsize=None, typed=False)

參數解讀:

  • maxsize:最多可以緩存多少個此函數的調用結果,如果爲None,則無限制,設置爲 2 的冪時,性能最佳

  • typed:若爲 True,則不同參數類型的調用將分別緩存。

舉個例子

from functools import lru_cache

@lru_cache(None)
def add(x, y):
    print("calculating: %s + %s" % (x, y))
    return x + y

print(add(1, 2))
print(add(1, 2))
print(add(2, 3))

輸出如下,可以看到第二次調用並沒有真正的執行函數體,而是直接返回緩存裏的結果

calculating: 1 + 2
3
3
calculating: 2 + 3
5

下面這個是經典的斐波那契數列,當你指定的 n 較大時,會存在大量的重複計算

def fib(n):
    if n < 2:
        return n
    return fib(n - 2) + fib(n - 1)

第六點介紹的 timeit,現在可以用它來測試一下到底可以提高多少的效率。

不使用 lru_cache 的情況下,運行時間 31 秒

import timeit

def fib(n):
    if n < 2:
        return n
    return fib(n - 2) + fib(n - 1)



print(timeit.timeit(lambda :fib(40), number=1))
# output: 31.2725698948

由於使用了 lru_cache 後,運行速度實在太快了,所以我將 n 值由 30 調到 500,可即使是這樣,運行時間也才 0.0004 秒。提高速度非常顯著。

import timeit
from functools import lru_cache

@lru_cache(None)
def fib(n):
    if n < 2:
        return n
    return fib(n - 2) + fib(n - 1)

print(timeit.timeit(lambda :fib(500), number=1))
# output: 0.0004921059880871326

8. 在程序退出前執行代碼的技巧

使用 atexit 這個內置模塊,可以很方便的註冊退出函數。

不管你在哪個地方導致程序崩潰,都會執行那些你註冊過的函數。

示例如下

如果clean()函數有參數,那麼你可以不用裝飾器,而是直接調用atexit.register(clean_1, 參數1, 參數2, 參數3='xxx')

可能你有其他方法可以處理這種需求,但肯定比上不使用 atexit 來得優雅,來得方便,並且它很容易擴展。

但是使用 atexit 仍然有一些侷限性,比如:

  • 如果程序是被你沒有處理過的系統信號殺死的,那麼註冊的函數無法正常執行。

  • 如果發生了嚴重的 Python 內部錯誤,你註冊的函數無法正常執行。

  • 如果你手動調用了os._exit(),你註冊的函數無法正常執行。

9. 實現類似 defer 的延遲調用

在 Golang 中有一種延遲調用的機制,關鍵字是 defer,例如下面的示例

import "fmt"

func myfunc() {
    fmt.Println("B")
}

func main() {
    defer myfunc()
    fmt.Println("A")
}

輸出如下,myfunc 的調用會在函數返回前一步完成,即使你將 myfunc 的調用寫在函數的第一行,這就是延遲調用。

A
B

那麼在 Python 中否有這種機制呢?

當然也有,只不過並沒有 Golang 這種簡便。

在 Python 可以使用 上下文管理器 達到這種效果

import contextlib

def callback():
    print('B')

with contextlib.ExitStack() as stack:
    stack.callback(callback)
    print('A')

輸出如下

A
B

10. 如何流式讀取數G超大文件

使用 with...open... 可以從一個文件中讀取數據,這是所有 Python 開發者都非常熟悉的操作。

但是如果你使用不當,也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比如當你使用了 read 函數,其實 Python 會將文件的內容一次性的全部載入內存中,如果文件有 10 個G甚至更多,那麼你的電腦就要消耗的內存非常巨大。

# 一次性讀取
with open("big_file.txt", "r") as fp:
    content = fp.read()

對於這個問題,你也許會想到使用 readline 去做一個生成器來逐行返回。

def read_from_file(filename):
    with open(filename, "r") as fp:
        yield fp.readline()

可如果這個文件內容就一行呢,一行就 10個G,其實你還是會一次性讀取全部內容。

最優雅的解決方法是,在使用 read 方法時,指定每次只讀取固定大小的內容,比如下面的代碼中,每次只讀取 8kb 返回。

def read_from_file(filename, block_size = 1024 * 8):
    with open(filename, "r") as fp:
        while True:
            chunk = fp.read(block_size)
            if not chunk:
                break

            yield chunk

上面的代碼,功能上已經沒有問題了,但是代碼看起來代碼還是有些臃腫。

藉助偏函數 和 iter 函數可以優化一下代碼

from functools import partial

def read_from_file(filename, block_size = 1024 * 8):
    with open(filename, "r") as fp:
        for chunk in iter(partial(fp.read, block_size), ""):
            yield chunk
近期十大熱門:
我總結的80頁《菜鳥學Python精選乾貨.pdf》,都是乾貨

笑噴了,我用Python幫韋小寶選最佳老婆組合
用Python一鍵生成炫酷九宮格圖片,火了朋友圈

菜鳥也瘋狂!8分鐘用Python做一個酷炫的家庭隨手記

Github獲8300星!用Python開發的一個命令行的網易雲音樂

一道Python面試題,硬是沒憋出來,最後憋出一身汗!
Python高手進階|實戰4大併發祕籍

讓你縱橫 GitHub 的五大神器

值得收藏!8大技巧,帶你瞭解菜鳥和高手的區別!

臥槽!Pdf轉Word用Python輕鬆搞定!

由菜鳥學Python原班人馬打造的公衆號【程序員GitHub】,專注於分享GitHub上有趣的資源包括,Python,Java,Go語言前端學習等優質的學習資源,爆料程序員圈的新鮮趣事,熱門乾貨,職場感悟,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來捧場!

點的“在看”,否則就看不到我了55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