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Sphere研發總監周小四:在談容器同質化之前,你得先理解工匠精神

科技雲報道原創。

“容器產品同質化”是近年來業界討論得比較多的一個話題。基於開源的容器編排引擎如:K8s,Swarm,Mesos等,容器產品似乎越來越容易被生產出來。有人詬病,國內大多數容器創業公司就是將這幾類開源組件集成在一起,同質化很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

但周小四卻不這麼看。“大家都在說容器廠商太多了,同質化了,我內心不太願意聽到這種話,你得理解什麼是工匠精神。(看起來是)同一個產品,同樣的功能,但在功能底下,大量的工作是看不到的,只有用戶能體驗到。”

周小四,青雲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人稱“四爺”,是KubeSphere這款容器產品的核心人物,最早這款產品就是他力排衆議做出來的。

從2018年KubeSphere發佈,到如今KubeSphere 3.0版本推出,三年來,產品一步步從追趕到超越。周小四說起KubeSphere,有種老父親般的驕傲。

匠心做容器

日語中有個說法:“一生懸命”,意思是指不遺餘力去做一件值得耗盡一生去追求的事情,如今常被用來詮釋匠人精神的內涵。在技術的世界,追求“匠心”同樣被人們所尊重和推崇。

在做KubeSphere之前,周小四沒有着急動手,而是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在市場上做調研,一家一家的去下載、安裝、體驗,研究對手產品背後的意圖。“我把很多友商的產品研究得非常細緻,結果發現已有產品離用戶的期望值差距很大,我們有很大的機會。”

爲了打造出更貼近用戶期望的容器產品,KubeSphere從一開始就在用戶體驗、功能、企業級優化等多個方面追求精益求精。雖然推出時間較晚,但不到一年時間,KubeSphere就火了。

2019年,在被周小四稱爲“追趕”階段的KubeSphere 2.0,就已經獲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很多用戶直接從其他廠商的容器產品轉到了KubeSphere上,他們認爲“KubeSphere 2.0雖然還沒有多集羣管理功能,但已經是業界最好的產品了”。

用戶好評給了周小四信心,也往他心裏添了一把火。“KubeSphere 3.0,我們把多集羣管理、自定義監控這些功能加上去,從產品角度來講,在市場上應該處於領先地位了。”

專注於用戶目標的KubeSphere 3.0

周小四所說的“多集羣管理”功能,不僅僅是增加或者刪除一個集羣那麼簡單,而是能夠讓用戶非常輕鬆地駕馭混合雲。

比如,針對大量存在的異構混合雲,KubeSphere的多集羣管理能夠讓用戶跨集羣部署應用,並自定義應用跑在哪個集羣上。同時,在多集羣管理上提供的應用管理平臺——OpenPitrix,可以對應用的上架、分發、下架等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

除此之外,KubeSphere的多集羣管理與其他競品最大的區別,在於支持Solo和聯邦兩種集羣管理方式,而很多競品只提供一種方式。

Solo是指把所有獨立的K8s集羣聚合起來,提供中央控制檯,解決異構IT中的運維困難。聯邦是指把多個K8s的集羣聚合起來形成一個K8s資源池,用戶在部署應用時,可以從上層構建實現跨Zone、跨集羣的高可用。

可以看到,KubeSphere的多集羣管理功能,無論是從運維角度,還是知識技能的接受程度,都極大地降低了用戶成本。

事實上,這種降低用戶門檻的細節無處不在。爲了讓更多企業跨入雲原生領域,尤其是技術較爲滯後的傳統企業,周小四帶着團隊想了很多辦法,做了很多工具,去增強企業級的特性,爲的就是讓企業不用改原來的代碼,就能夠直接部署到雲原生平臺上,實現平滑兼容。

比如Binary to Image和Source to Image,就是針對傳統用戶使用習慣設計的功能。如果用戶是Java開發者,他不需要了解什麼是容器或者K8s,只要按照以前Java的開發習慣,把做好的Java程序打包,直接上傳到KubeSphere平臺上就可以了。後面所有的事情,通過KubeSphere產品內置的模板自動化把業務構建成容器,就能夠運行在K8s之上了。

周小四團隊的想法很純粹,要“尊重用戶已有的習慣,不給用戶帶來額外的學習成本”。而在用戶少學習、少操作的背後,周小四團隊選擇了把難題留給自己,通過框架改造、產品設計、功能交付下苦功夫,將KubeSphere所有的變化和複雜操作都屏蔽掉,不給用戶造成認知困難。

專注於用戶目標,成了KubeSphere始終秉持的信條。

走向全球化的KubeSphere

周小四團隊投入在KubeSphere上的“匠心”沒有白費,逐漸迎來了全球的“識貨人”。

在國內論壇上,每天都有用戶在上面交流,並且產生了很多貢獻者。本來生活、中通、VNG等這些知名企業,已經有研發人員參與到KubeSphere的開發團隊中,爲KubeSphere貢獻了重要的功能。

在GitHub上,今年KubeSphere已收穫了3700多個Stars,比2019年多了2000多個Stars,Forks數量達到550個。同時,KubeSphere用戶量急劇上升,目前已經達到上萬個。在過去半年內,海外用戶比例甚至達到58%,首次超過了國內用戶。

“有些人認爲KubeSphere特別適合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但事實證明它也適合國外用戶,是可以遍佈全球的。”對於KubeSphere的全球化定位,周小四很有信心,“KubeSphere 3.0產品已經處於領導地位了,爲什麼我們不做全球市場上的領導者呢?”

如果將目光放在全球市場,容器平臺廠商面臨的競爭,就不僅僅是某一個功能比別人做得好,而是生態的競爭。

如今,KubeSphere已經加快了全球合作伙伴的發展,例如:與土耳其數據中心服務公司Radore的授權合作,爲KubeSphere拉開了歐洲市場的序幕。

對於生態夥伴,KubeSphere始終保持開放和友好,一方面適配主流的雲平臺和容器平臺,雲平臺如:阿里雲、騰訊雲、青雲QingCloud;容器平臺如:OpenShift、Rancher等,KubeSphere作爲純軟件可以無縫地部署在既有K8s平臺上。另一方面,合作伙伴可以基於主流的監控框架對接KubeSphere,集成更方便,也不會被KubeSphere綁定。

在國產化生態構建上,KubeSphere已經獲得鯤鵬、銀河麒麟+飛騰、統信UOS+鯤鵬等認證,適配了華爲EulerOS,同時加入了國內的開源社區OpenEuler,能夠很好地兼容國產軟硬件。

“未來,一定是雲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雲時代,也一定是生態之爭的時代。”周小四希望KubeSphere通過生態提供更多產品給全球用戶使用。

基於此,KubeSphere將圍繞兩個標籤來發展:Open Source(開源)和Open Architecture(開放架構)。未來,KubeSphere將只提供最核心的功能如:管理基礎設施、工作負載,提供系統級別的服務如:監控、告警等,其他都交給Open Architecture。另外,KubeSphere還會幫助企業建設集團雲和社區雲,提供一些運營功能,比如計量模塊、統計報表等,來完善整個生態。

在周小四的構想中,KubeSphere下一步的目標是做成一個可插拔的、開放式的架構,讓ISV和企業能夠基於開放架構的標準,開發自己的應用或者服務,部署到KubeSphere上,看起來就和KubeSphere上其他系統級別的應用一樣。

如今,混合雲和雲原生的浪潮正在洶湧而至,在大量異構IT的底層基礎設施之上,所有企業都在渴望一致且簡潔的體驗。在應用交付層面,企業不僅關注容器的能力,同樣也關注從底層平臺到上層應用的整體體驗。在底層擁有健壯混合雲平臺的青雲QingCloud,在生態層面擁有大量合作伙伴的KubeSphere,將更好地承託企業用戶在混合雲的世界裏乘風破浪。

【關於科技雲報道】

專注於原創的企業級內容行家——科技雲報道。成立於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Top10媒體。獲工信部權威認可,可信雲、全球雲計算大會官方指定傳播媒體之一。深入原創報道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