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有云廠商2019年收入排名TOP10分析

 

6月30日,全球雲觀察《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白皮書》正式公開發布,再次特別感謝給予支持的業內朋友,有了你們的幫助、支持與鼓勵,才讓該雲發展白皮書得以成功發佈。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白皮書》主要分爲三個重要部分▼:

◎ 第一部分,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 第二部分,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整體發展狀況概述;

◎ 第三部分,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具體分析。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綜合收入排名TOP10會花落誰家呢?現在公佈綜合收入排名TOP10排名的具體名單如下:

中國電信

移動雲

阿里雲

中國聯通

騰訊雲

偉仕佳傑

IBM雲

華爲雲

光環新網

網宿科技

 

首先對比一下2019年與2018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綜合收入排名TOP10名單,似乎讓阿明(Aming)在2018年言中了那個猜測:需要指出的是,排名前十的中國公有云廠商中,有4家屬於或者與國外公有云廠商有關。一旦谷歌雲(Google Cloud)、IBM雲(IBM Cloud)等公有云廠商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發展,那麼中國公有云廠商排名前十的格局恐怕又將出現新“震盪”。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綜合收入排名TOP10又有了變化,AWS中國、微軟商業雲中國與世紀互聯的綜合收入跌出了TOP10榜單,新晉TOP10榜單雲廠商有:移動雲、IBM雲和光環新網。

從綜合收入的統計來看,排名TOP10的中國公有云廠商2019年總收入已經高達2179.03億元,大約佔到了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總體市場規模的79.70%。與2018年TOP10雲廠商總收入1637.47億元同比,增加了541.56億元,雖然總收入增加非常明顯,但是在中國公有云廠商總體市場規模中的佔比情況有所下滑,同比跌了4%左右,2018年TOP10佔比爲83.87%。

這說明了TOP10之外的雲廠商貢獻2019年相比2018年要好一些。2017年TOP10雲廠商總收入1179.00億元,佔比爲86.35%。但是,TOP10雲廠商綜合收入總計依然佔據了中國公有云廠商整體市場規模的絕對市場份額,“二八原則”帶來的效應依然明顯。即:僅佔中國公有云約20%左右的廠商數量,擁有了雲廠商整體收入超過80%的市場規模 ,其餘80%中國公有云廠商,儘管爲大多數,但其整體收入總計佔比不到19%的市場規模。

此外,TOP5排名、TOP10排名雖然有所更替,但更替的頻率不算很大,既有進入榜單的公有云廠商已經擁有了相當穩定的市場規模,後續發展增長情況勢必會減緩,但不排除個別雲廠商依然保持超過60%年增長率的較高水平。

 

公有云總體市場表現

看雲廠商,更要看全局

▼2019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高達2734.21億元

▼2019年與2018年同比增長約40%。

▼2017至2019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58.18%。

▼TOP10雲廠商2019年總收入爲2179.03億元

▼TOP10雲收入佔總體市場規模的79.70%

數據來源:《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白皮書》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具體分析》(1),及綜合排名TOP10雲廠商有:

中國電信、移動雲、阿里雲、中國聯通、騰訊雲、偉仕佳傑、IBM雲、華爲雲、光環新網、網宿科技。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收入綜合排名TOP10,具體分析如下,僅供參考。

 

 

 

 

 

中國電信 496億元

到目前爲止,可以看到中國電信的財報數據,也只是2019年中期。截止2019上半年中國電信經營收入爲1905億元,其中雲業務收入達50億,同比增長93.2%。同時電信整體業務收入增長2.8%。

從2019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電信的“雲改”就已經在推進了,第一季度的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9.5%,雲網融合的策略更爲深入。

2019年後面兩個季度的雲業務增長情況也是比較樂觀的,估算應是每個季度也在同比增長90%以上了。由此而可以判斷出在2019年電信雲業務收入應在100億元以上,估算在130億元左右。

業內消息指出,2019年開始IDC收入不計入電信的雲計算收入。即便如此,但是按照阿明(Aming)統計雲廠商收入規則一直參考綜合收入,因而,這裏在分析中會單獨列出天翼雲收入,在排名中依然按照綜合收入來統計。

參照已經公佈的2019上半年IDC收入情況,爲130億元,同比增長11.0%。相對於2018上半年IDC收入保持20%增速來看,到了2019年中國電信在IDC業務收入上增速明顯放緩。按照當前中國電信在IDC業務的發展良好趨勢來看,2019下半年的同比增長也差不多也在10%左右。目前可以看到的數據,中國電信2019上半年雲業務綜合收入爲180億元,這裏面沒有包括大數據、高清業務部分,如果加上大數據業務收入,那麼中國電信2019上半年雲綜合收入超過了200億元。

按照中國電信在全國的佈局和針對雲網融合策略的大肆推進,2019年依託2018年的奠基從而可以獲得更多的市場業務機會。天翼雲品牌與市場穩紮穩打,爲中國電信業務的增長帶來了實在的貢獻。雖然看到中國電信整體業務增長不到3%,但是其中像雲這樣的創新業務帶來的貢獻是很明顯的。

此外,我們也可以綜合一下,2019年在政務雲市場上,中國電信的作爲也非常積極,在企業上雲上也一樣不斷推動,從而帶來了雲整體業務的高速增長,並與中國公有云廠商的老大哥阿里雲保持基本相當的雲業務增速。只是中國電信在5G與物聯網方面的不斷投入,也不斷影響雲業務的發展趨勢,2019年只是一個5G鋪墊,2020年可望有比較多的商用機會浮現。

回望2018年,中國電信雲綜合業務收入當時估算爲482億元,那麼按照這些情況統計綜合估算來看,2019年雲綜合收入應爲496億元,即將突破500億元。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最終估算的全年數字包括了:天翼雲、IDC、大數據、物聯網、雲集成項目等業務。

 

 

 

移動雲  474億元

運營商從事公有云及相關業務,有着天然的網絡資源與數據中心資源,只是在公有云戰略啓動上,相對於AWS、阿里雲等這樣的公有云頭牌來說,比較晚了一些。

然而,運營商對於一個有着被驗證的公有云市場的投入,也是比較狠的,一點兒不比AWS、阿里雲等公有云頭牌差。

當然,對於公有云業務的拓展需要的是資本+技術+生態。資本,移動雲背靠中國移動,財報顯示中國移動2019年的全年營收達人民幣7459億元,同比增長1.2%。股東應占利潤達到人民幣1066億元,每股盈利爲人民幣5.21元。

資本有了,技術呢?中國移動有一箇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專門輸出通信、網絡、雲計算、大數據等創新技術,在公有云、私有云等領域也有相應的積累。況且2019年8月,中移(蘇州)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這個中心成爲移動雲研發、運營、建設、支撐一體化的技術機構。

資本、技術有了,生態呢?移動雲作爲後來者,自然少不了學習to B相關頭牌廠商的生態經驗。2019年不僅移動雲開始了DICT生態拓展,包括電信、聯通也同時在DICT領域尋求各自的to B門道。

DICT包括了DT、IT、CT業務的融合,即DT大數據技術+ICT信息通信技術。當然,移動雲要發展自己的DICT策略,自然少不了拉上業內大佬一起團戰。2019年6月27日,中國移動DICT集成生態聯盟成立,其中創始成員包括了業內熟知的中移全通系統集成有限公司、華爲技術有限公司、新華三集團、浪潮集團有限公司、海康威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重慶信科設計有限公司等200餘家廠商。目的很簡單,就是要面向DICT領域,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中國移動開放集成合作夥伴體系。

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移動DICT聯盟成立後,對於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等相關業務的刺激與帶動,創造了非常好的業態環境。

爲此,在2019年11月的中國移動在合作伙伴大會上,移動雲確立發展目標,即:三年內進入國內雲服務商第一陣營,三年投資總規模將超過千億元上。何謂中國雲服務商第一陣營?那就是前五了。如果僅僅單算純粹的公有云業務收入,想要進入前五恐怕並不容易,但是按照阿明(Aming)的公有云綜合收入覈算模式來看,移動雲邁入中國雲服務商前五的目標基本沒有懸念。

按照中國移動公佈的信息,2019年不僅加大了“雲改”力度,同時也進一步優化雲資源佈局,在雲網絡、雲專線、雲數據庫等雲相關產品上得到了加強。這些操作都是實打實地努力,財報公佈了2019全年移動雲收入爲20億元,同比增長59.3%,2018年這部分收入約爲13億元。這部分移動雲收入沒有包括DICT收入、物聯網收入、IDC收入。

那麼這三部分收入分別是多少呢?通過DT與ICT業務融合,DICT收入達到261億元,同比增長48.3%,2018年這部分收入約爲176億元。物聯網收入爲88億元,同比增長17.5%,2018年這部分收入約爲75億元。IDC收入爲105億元,同比增長46.8%,2018年這部分收入約爲72億元。

按照阿明(Aming)對中國公有云廠商收入利潤綜合排名的方法,那麼中國移動的雲綜合收入爲:474億元。其中包括了移動雲、DICT、物聯網和IDC四個部分的業務收入。2018年這部分雲綜合收入約爲336億元。2017年財報沒有細分這些業務具體收入,僅有公佈專線和IDC收入196.14億元,物聯網收入55.36億元,就此合併來看,2017年中國移動雲綜合收入爲251.5億元。

對於移動雲的現有發展狀況來看,面對的競爭友商也非常強大,況且要在公有云領域獲得自己的地位,那就必須依託移動“雲網邊端”一體化整體發展戰略,立足5G網絡、IoT連接等更進一步佈局,尋求自身在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以及行業雲、政務雲等方面的契機。源自中國移動政企領域的長期積累,以及廣佈中國每個省市地區的自有觸角,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融合增強移動雲的整體競爭力。

同時,中國移動強調CHBN四輪驅動的發展框架,即C(移動市場)、H(家庭市場)、B(政企市場)、N(新興市場)四個用戶領域的拓展,也將對雲業務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此外,2020年,中國移動基本上可以建設完成覆蓋全網31個省的雲基礎設施,同期政企專網建設也在進行中。這對於移動雲整體業務帶動將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此間,阿明(Aming)有預感:移動雲的公有云業務在2020年將獲得倍數成長,移動雲對自身的公有云業務發展擁有比較高的營收期望。同時DICT、物聯網和IDC業務也將隨着移動雲整體業務的展開持續迎來新的發展期。

 

 

 

阿里雲 355.25億元

從媒體公佈的阿里雲在2019年收入情況來看,爲5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368億元(2020年4月1日匯率)。其中在2019年第四季度中,阿里雲這個季度營收單季突破100億元,達到107.21億元,同時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業務核心系統遷移到公有云。這對於阿里雲在2020年整體的發展帶來了兩大利好。

一方面保持了高速的雲業務增長;

一方面向全球雲用戶彰顯了阿里雲對於阿里巴巴最核心的電子商務業務系統的支撐作用,表明阿里雲的能力與技術水平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按照阿里巴巴財年計算方式爲每年4月1日至第二年的3月31日,因此,爲了統計對比方便,這裏分別列出每個自然季度與相對應財季的阿里雲營收數據。

2019年第一季度即2019財年第四季度(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31日)爲77.26億元;同比增長76%。

2019年第二季度即2020財年第一季度(2019年4月1日-2019年6月30日)爲77.87億元;同比增長65.8%。

2019年第三季度即2020財年第二季度(2019年7月1日-2019年9月30日)爲92.91億元;同比增長64%。

2019年第四季度即2020財年第三季度(2019年10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爲107.21億元;同比增長62%。

由此可以分析出,每個季度同比平均增長率高於67%。增速與2018年每季平均增速高於90%的水平同比雖然有點放緩,但是畢竟2018年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營收基數,2019年依然可以得到67%以上增速,還是不容易的了。

截止2019年12月31日,阿里雲2019全年營收爲355.25億元,這個數字與其他媒體已經公佈的368億元有了近13億元的差距。那麼,在這裏阿明(Aming)暫且按照財報公佈對應的阿里雲2019全年營收355.25億元來做統計比較。在2018全年阿里雲營收爲213.6億元人民幣,全年同比來看,2019年同比增長了66.32%,增幅141.65億元,平均每個季度同比2018年增加超過11.8億元收入。

中國的上市公司上雲選擇,聚焦在了阿里雲的情況比較突出。比如截止至2019年8月的時候,阿里雲已經服務了中國的59%的上市公司。

另一需要關注的方面,就是阿里雲的生態。不愧是中國公有云領域的大哥,阿里雲在所有的場合,都樂於說生態。所有的業務幾乎都會依託生態賦能。與此同時,藉助借力生態的同時,也給阿里雲帶來了新的方案和服務,以一種開放兼容幷包的方式玩轉生態,互利互惠纔是根本。

既然如此愛生態,那麼阿里云爲何還要與東華軟件走得如此近呢?

很簡單,不僅僅需要方案產品合作,更需要戰略合作,形成真正一線銷售落地用戶方案的合作團隊。

由此,早在2014年7月東華軟件宣佈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東華軟件在浙江設立的控股子公司東華智慧城市集團將承擔東華軟件與阿里雲的具體合作,基礎還是基於阿里雲的資源來構建相關業務和服務。只是在具體營銷、市場拓展上會實現協同工作,這對於雙方都是一次大好的機會。只是東華軟件在雲領域的合作方不僅有阿里雲,也有騰訊雲。

臨近年底,2019年12月,阿里雲與恆生電子共同發佈NewCloud金融領域雲解決方案。這可能是對百度智能雲與宇信科技戰略投資、騰訊雲與長亮科技戰略投資,修築阿里雲在金融領域戰壕的最爲具體的表現。當然,這也是隨着阿里雲智能新金融事業部誕生後出現的新情況,估計以後會出現更多類似事件。

一方面,阿里雲可以更加近距離與軟件商形成多行業的合作與協作;另一方面,軟件商如東華軟件可以實現自身業務在雲領域的開拓發展。

當然,對於阿里雲來說,生態的含義與阿里雲背後實際公司名稱有關,即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

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註冊資本10元,法人爲阿里巴巴集團CTO兼阿里雲智能事業羣總裁張建鋒。隨着2018年11月阿里雲升級爲阿里雲智能,後來阿里釘釘也進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羣。

同時阿里雲在2019年同一個月全資收購北京長亭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九州雲騰科技有限公司。這兩個被收購的ISV都是與雲計算髮展相關的安全、身份認證的細分領域,這兩個細分方面技術都與雲安全有關,對雲計算後期進入to B領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可見,自阿里雲智能羣組建完成後,阿里雲的生態策略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立足雲進入to B領域可能預見的技術需求和挑戰,提前佈局,並以資本收購或生態方案合作方式在進行;一方面,繼續發展有着行業影響力的ISV或SI進入阿里雲智能的to B生態圈,按照現在的合作狀態和效果來看,下一步阿里雲智能業務羣將會細化、加深對這類合作伙伴的生態合作。

於此,如果說這是阿里雲靠生態賦能自己發展,倒不如說,這是生態共生的好思路。

此外,阿里雲還出現了一個新情況,就是阿里巴巴正在將自生態資源形成集團內部的整合利用,“阿里科技”的概念中包含了阿里雲與阿里巴巴其他獨立事業羣中技術力量的整合劃一。這樣的戰略非常利於阿里雲在企業級用戶領域的進一步深入,在這個方面的業務收入也從2019的增長項目中得到了驗證。與此而言,阿里雲已經進入了傳統企業級IT廠商的領地,下一步的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態勢,挑戰很大,機會也很大,能否讓阿里雲得到長足進步值得一看。

同時在新技術的追研與應用中,阿里雲也表現十分積極,如在芯片、人工智能、數據庫、區塊鏈等領域,不斷開拓自己的領地,這是阿里雲不斷迎來業務增長的關鍵。推陳出新,繼往開來,生態共贏,將長期左右着阿里雲的發展。

 

 

 

中國聯通 220億元

中國聯通在2019年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央企混改之路走出了自己的特點;一方面中國聯通在雲計算業務的拓展上也迎來了新的進取。這個方面的表現在收入貢獻上,還是比較突出的。

看了一下1月份公佈的財報:2019年中國聯通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約4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22%。營收具體數字還沒有看到財報正式公佈,參考一下中國聯通在2018年全年的營收爲2637億元,淨利潤達102億元,同時參考一下中國聯通2019年前三季度收入爲人民幣1985.32億元,同比下降0.7%。估算2019全年營收可能在2500億元左右,同比有所減少。

同時,2019年面對提速降費和行業發展的新挑戰,這對於中國聯通營收帶來了很大影響。不過,中國聯通在移動收入與固話收入相對影響比較大情況下,對於雲計算等相關新興業務開拓非常積極,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然而,在分析觀察中國聯通2019年雲計算綜合業務收入情況來看,2019上半年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聯通IDC及雲計算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93億元,同比增長27%,相比2018年增長情況有所減緩;物聯網業務及大數據業務收入分別達到人民幣14億元和人民幣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和128%。也就是說雲計算綜合收入已經在半年時間達到了112億元。

按照中國聯通在雲計算綜合業務發展動力上的慣性發展趨勢,2019年雲計算與IDC業務可望同比增長30%左右;物聯網與大數據業務可望營收增長平均在50%左右。顯然,中國聯通之前在IDC資源、數據資源、渠道資源等方面的積累,已經在這個時期的發展中發揮出重要性了。

2019年中國聯通依然在推進雲+智能網絡+智能應用在政企領域的作爲,與此同時中國聯通混改帶來了一些新的情況。

自2017年以來中國聯通就開始了自己的混改戰略,2019年在5G業務蓬勃發展,阿里巴巴、騰訊、網宿科技等互聯網、雲計算基因融入之後,中國聯通互聯網化雲計算化的轉型力度非常大。並且也在進一步大刀闊斧地改變業務模式,推進中國聯通整體性的數字化轉型,實現線上線下業務創新與融合,特別是渠道互聯網化越來越明顯。也在不斷邁向產業互聯網的新發展階段。

依照中國聯通戰略計劃2020年產業互聯網收入佔比達到15%,超過450億元,那麼,中國聯通的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相關業務發展潛力還很大。

當然,2018年阿里巴巴集團、騰訊、百度都進入了中國聯通新增的13名董事會成員之後,帶來的變化還是不小。這與中國聯通主動求變,積極創新業務有着很大關係。

回望2018年,中國聯通雲計算綜合業務收入估算爲154.3億元,2019年中國聯通雲計算綜合業務收入估算數字必然增長非常明顯,參考上半這部分業務營收來看,2019全年雲綜合收入應在220元左右。

因此,從中國聯通對外公佈的整體策略來看,“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化實施聚焦創新合作戰略,加快互聯網化運營轉型,縱深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業務持續快速增長。”這些策略的制定與落實,也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聯通的業務發展,支撐整體業務逐漸轉型,實現新的營收回報。

 

 

 

騰訊雲 170億元

按照財報數據顯示來看,2019年騰訊雲全年營收超170億元,增速持續高於市場,付費客戶數首次突破100萬。

按照之前公開的信息,2019年前3季度騰訊雲的收入已經突破100億元。而在2018年騰訊財報顯示,騰訊雲年收入實際爲91億元。倘若加上2019第四季度的營收,那麼2019年騰訊雲的收入會在多少億元呢?

倘若要給出一個比較靠譜的估算數字,需要回顧一下2019年前三個季度的情況。

2019年Q3,騰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80%至47億元;騰訊雲2019年Q2收入穩健增長,沒有具體公佈收入數字。騰訊雲2019年Q1雲業務的收入維持迅速的同比增長,也沒有單獨披露雲收入具體數字。從中可以發現騰訊不公佈2019年Q1和Q2營收數字,卻單獨公佈Q3數字,只表述模糊的在迅速增長,這說明這兩個季度的數字並不是那麼好看。

按照現有公佈的前三季度綜合收入超100億元來看,前兩個季度收入也就在50多億元,平均在每個季度也不過25億元左右,相對於2018年同期水平有所增長,如果像騰訊財報官方公佈那樣表述迅速增長,恐怕有點牽強,畢竟2018年公佈的騰訊雲年收入91億元,平均在每個季度也在23億元左右,就算2018年前兩個季度數字稍微差一些。

但是,2019年前兩個季度不公佈具體數字卻說迅速增長,這就明顯提振士氣,模糊營收情況,爲第三季度結束突然公佈達成100億元營收創造新聞條件。由此而言,2019年騰訊雲前兩個季度的表現並不是那麼令人滿意,幸好有第三個季度47億元營收的體現,要不然2019年的騰訊雲營收也不會那麼好看了。

然而,也可以推導一下2018年第三季度的營收數字,既然2019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80%,那麼2018年騰訊雲同期營收應該約爲26.11億元左右。由2018年騰訊雲總收入91億元,加上當年營收中Q3Q4佔的比重會相對Q1/Q2更大,以及參考2019年營收表現,可以推導出2018年騰訊雲Q1/Q2季度平均營收18億元左右。

可見2019年雖然沒有公佈Q1/Q2季度營收,但表述說同比迅速增長也是情有可原了。因爲剛纔推算出來了2019年Q1/Q2季度平均營收25億元左右,相對於2018年同比增長38.89%,達到兩位數的增長就可以表述爲迅速增長未免真的牽強了,畢竟公有云領域的供應商營收增長同比不到50%,怎麼好意思說迅速增長呢?你們說是不。

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在2018年9月成立以來,對於2019年騰訊雲的業務增收帶來了很好的促進,變革調整對於騰訊的業務整合也是勢在必行,畢竟在雲計算領域的突進,倘若不能保持中國第二的水準,實在對不起騰訊積澱多年的用戶資源。

雖然2019年騰訊雲還是沒能發展成爲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所寄望的集團主要營收目標,但是三個季度超過100億元營收還是不錯的了。同時在針對垂直行業的to B領域發展中,騰訊雲以開放合作的生態策略,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行業大單。這或許就是互聯網大型集團企業邁向企業級用戶領域發展的真正開始。

在這個方面阿里雲、騰訊雲似乎有着驚人的相似,都在不斷整合集團資源與雲集成,形成更大的市場衝擊力與影響力。當然,憑藉To C的能力和經驗,騰訊也好、阿里巴巴也好,都是中國市場屈指可數的互聯網頭部企業。騰訊有着在公衆號、小程序、支付、企業微信等方面的用戶入口,也是持續To C與to B的強勢平臺。

一句話:利用現有騰訊的To C經驗與資源,立足雲業務的發展機會,影響和助力to B用戶、合作伙伴,這樣的策略也再好不過了。藉助自身的優勢,發揮自身的優勢,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理性的發展思路,騰訊雲、阿里雲也就是這樣在不斷地整合技術、平臺與業務資源,實現公有云綜合業務的持續增長。

從這些分析思路,再對騰訊雲在私有云、公有云、CDN、雲集成業務等方面收入估算上,完全有理由相信,2019年Q4還沒有公佈的財報中,騰訊雲的收入應該不會低於50億元。就此可以估算出2019年騰訊雲綜合收入應在150億元左右,與2018年同比增長66%左右,這樣的增長速度與阿里雲比較相當。

但是,這樣的估算和騰訊財報公佈的具體數字有20億元的出入,沒想到2019Q4騰訊雲可以獲得70億元左右的營收。因此,騰訊雲的營收按照騰訊公司財報數字來看,2019年增長的勢頭還是非常強勁的了。與2018同比增長86.81%,年增長速度比阿里雲要高一些。但是阿里雲在2019年的增幅爲141.65億元,騰訊雲增幅爲79億元,可見增長速度騰訊雲比阿里雲高一些,但增幅阿里雲接近騰訊雲的兩倍。可見雙方的差距還是明顯。

 

 

 

偉仕佳傑 154.44億元

參照偉仕佳傑發佈2019全年業績來看,營業額達662億港元,較去年增長6% ,毛利約29.68億港元,較去年增長6%,純利達8.10億港元,較去年增長9%。來自雲計算和大數據板塊的業務收益增長爲4%,達到16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54.44億元,佔集團總收益的25%。

偉仕佳傑在雲計算和大數據業務發展上,一直處於比較穩定增長的勢頭,原因在於三個方面。

一方面,來自偉仕佳傑集團高層對於雲計算和大數據業務發展十分看好,也非常重視其生態、技術與方案等積累。如偉仕佳傑主席兼行政總裁李佳林也經常強調該部分業務的重要性,在談到新基建的商業機會時,偉仕佳傑會進一步加快雲計算及大數據業務完整生態架構。這對於偉仕佳傑在雲計算和大數據業務發展上的正確引導有着很大的影響作用。

二方面,雲計算和大數據在中國的發展潛力非常大,雲計算領域的市場容量到目前還沒有真正挖掘,隨着衆多雲計算廠商投入,針對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的發展上,偉仕佳傑以渠道開發與技術方案集成服務商的身份,在雲廠商與用戶之間承上啓下,從中謀取業務機會,持續不斷地獲取收入。

三方面,企業上雲大趨勢下,對於中國企業用戶上雲的過程必然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會,2019財年,偉仕佳傑在政府、金融、製造、連鎖店、能源、通信、教育、醫療、互聯網等行業樹立100+標杆客戶,這對於未來進一步助力企業上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只是在雲計算與大數據業務的發展上,偉仕佳傑起步比較早2013年雲方案事業部成立開始,就一直作爲一個統一的舉措在執行,並未將雲與大數據分割開來,將雲資源與數據價值實現統一的運作,這應該是其發展雲業務上的最大特點。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偉仕佳傑另外一個業務值得關注,來自網絡及信息安全業務的收益約爲97億港元,增長10%,佔集團總收益的15%。網絡與信息安全在雲計算與大數據時代下,有着良好的市場潛力可挖,這也是企業上雲過程中尤爲重視的方面。

雖然這部分業務沒有融入雲計算與大數據業務,而是獨立出來公佈財報數據,但未來隨着行業上雲的加速,對於網絡與信息安全的需求將不斷提升,這部分業務收入也將得到水漲船高的效果。因而網絡與信息安全業務在雲計算與大數據業務發展的同時,相互之間會優勢互補,互促增長。

 

 

 

IBM雲 93.3億元

在2019年,IBM Cloud在中國發展的策略依然強調混合多雲的方向,混合多雲自然是軟件+硬件的解決方案。在這樣的框架下,需要明確四個事情,然後我們纔好對IBM雲的營收做估算。本來不想估算IBM雲在中國的營收,畢竟比較複雜,但是考慮到大家對於混合多雲的興趣越來越大,這裏還是簡單估算分析一下。

一是,IBM在2019年已經強調並推進主機作爲向雲的基座方案。IBM也面向中國的銀行提出了“兩層架構”:一層採用IBM大型主機Z承載核心業務應用,另一層在雲端構建一個銀行專有云,即金融服務的公有云,這與通常意義的公有云有一定區別。因此,只要是推進混合雲方案的項目,必然少不了IBM主機的貢獻。不管是Z,還是LinuxONE。

這裏阿明(Aming)估算2019年IBM在中國的私有云、混合雲的總營收約爲74億元左右。

二是,基於主機的優勢,IBM正在整合推進金融雲的行業銷售與影響力。Red Hat併入IBM之後,也進一步加強了IBM的雲原生能力,快速藉助OpenShift成就雲影響力,成爲很好的IBM混合多雲平臺利器。IBM Cloud Paks平臺也就顯得非常有現實意義了。就此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基於IBM金融公有云承載銀行的關鍵應用和工作負載。但在中國推進IBM金融公有云必然會本地化爲IBM金融雲,即之前提到的基於主機的核心業務承載的混合雲方案。因爲這部分業務剛剛起步,這裏不做估算。

由此而言,弱化IBM Cloud公有云與AWS、阿里雲等公有云廠商直接競爭,強化自身金融領域的行業能力與整合能力,強推金融雲,才真正讓IBM雲可以“出入無人之境”。

三是,浪潮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IBM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合資,2018年2月13日成立浪潮商用機器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億元,浪潮信息控股。浪潮商用機器,基於Inspur Power System也就是IBM Power平臺,推進混合雲。雖然浪潮商用機器是獨立公司,但其中有IBM佔股49%,因此浪潮商用機器推進混合雲銷售獲得的營收,可以折算一部分歸入IBM雲在中國的綜合收入。

浪潮信息財報顯示浪潮商用機2019年全年營收約17.43億元,淨利潤0.59億元。

其中,估算浪潮商用機2019年私有云與混合雲的雲收入部分約爲4.7億元。按照佔股來看,這裏可以簡單折算給IBM的部分約爲2.3億元。

四是,依然沒有直接將公有云IBM Cloud作爲IBM在中國雲業務發展的目標。

2018年8月,IBM花費340億美元收購Red Hat紅帽,整體雲業務也走向了混合雲。

2019年基於收購Red Hat紅帽整合混合多雲戰略與方案,因此在這個領域的發展IBM終於找到了在雲計算領域發展的屬於自己的節奏。 

只是IBM中國與Red Hat紅帽中國在混合多雲上的技術與方案整合越來越深入,在具體估算營收方面來說目前非常有挑戰,但是這裏可以估算一下Red Hat紅帽中國的營收。

Red hat紅帽整個2019財年(2018年3月1日到2019年2月28日)總營收爲34億美元,也就是說按照財年來算2019自然年的營收需要從紅帽2019財年和2020財年的數字中整合來算。2020財年爲2019年3月1日到2020年2月29日,比2019自然年多了兩個月。同時對於2019自然年的營收還必須考慮到IBM從7開始正式完成對紅帽的整合,並在IBM財報中體現紅帽營收數字了。

紅帽2019財年時間(2018年3月1日到2019年2月28日);

紅帽2020財年時間(2019年3月1日到2020年2月29日);

IBM2019財年時間(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

2019財年Q4季度總營收爲8.79億美元,自然年時間是2018年12月1日到2019年2月28日。

2020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總營收爲9.34億美元,自然年時間是2019年3月1日到2019年5月31日。

從2020財年第二財季開始就沒有看到過紅帽公開財報,也就是說從2019年6月開始,紅帽財報併入IBM了。但是IBM財報是從7月開算,說明6月當月的紅帽營收很難從公開財報查詢到了,那麼就權將紅帽2019財年Q4財季中2018年12月的營收當作2019年6月營收好啦,本質上差距並不是非常大。

IBM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RedHat在本季度貢獻了3.71億美元收入,自然年時間是2019年7月1日到2019年9月30日。

IBM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2019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第四財季紅帽爲IBM貢獻了10億美元營收。自然年時間是2019年10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

就此可以整合統計處紅帽在2019年整年的營收爲:8.79+9.34+3.71+10,約爲31.84億美元。

紅帽亞太區的營收可以佔到整個紅帽公司30%左右,紅帽中國的營收可以佔到紅帽亞太區營收25%左右。由此可以簡單估算出紅帽中國整體營收2019年約爲2.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7億元。

由此四個部分的分析,可以總體估算出IBM雲在中國的2019年營收爲:17+2.3+74,約爲93.3億元。此外估算2019年這部分的利潤爲16.8億元。

 

 

 

華爲雲 85億元

華爲雲在華爲公司財報裏面通常不會直接公佈數字,但會有一定情況的表述。

在2019年第一季度表現中,華爲雲的營收增長速度超過300%。在市場層面,以2019年6月爲例,華爲的雲業務單月收入同比2018年6月增長5.5倍,華爲雲規模客戶數增長了33倍。

總體來看,營收增長明顯,但基數相對比較低,營收規模還不能與阿里雲、騰訊雲直接PK,2019年依然還是華爲雲的基礎積累與行業積累的發展期。

然而,2020年初,華爲Cloud&AI升級了,從BU變成了華爲業務羣(BG),由侯金龍領導。從而與華爲的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平起平坐了,但營收目前很難平起平坐,只是戰略上保持了相當的高度。儘管如此,但華爲雲的營收在財報中依然歸入企業業務收入之中。

高層公告透露,華爲雲在2019年增長超過3倍,具體營收依然處於保密階段。2019年華爲雲覆蓋全球400+POP節點,應該算是目前全球共有云廠商中覆蓋國家與地區數量排在前列。華爲雲已經具備了全球化的能力,和行業企業落地的能力,同時也在依託芯片成長的過程獲得雲的優勢發展。

在IDC的統計中,華爲雲於2019年第一季度獲取了5.2%的市場份額,第二季度即上升至6.7%,IDC報告顯示,“2019年二季度華爲雲IaaS+PaaS整體市場增長超過350%,在Top廠商中增長最快”。然而從公佈的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24.6億美元來看,佔比5.2%的華爲雲營收大概推算出來爲1.279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9.03億元。

2019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54.2億美元,看IDC數據,半年營收中華爲雲與金山雲差不多,而金山雲公佈的數字顯示2019上半年爲17.575億元,當然,IDC的數據大家覺得靠譜的話,那麼由此來看分析,2019年第二季度華爲雲營收估計在8-9億元之間。

由此,推算出來華爲雲2019上半年營收不到20億元。

不過,在2019年華爲雲的動作頻頻。比如華爲雲推出的全球合作伙伴體系HCPN,,華爲雲推出了鯤鵬雲服務,並聯25傢伙伴發佈“華爲雲鯤鵬凌雲夥伴計劃”,計劃首批投入1億元資金打造鯤鵬雲生態。

每一個企業都會選擇利於自己發展,善於發揮自身既有資源優勢的模式。因此華爲雲在2019年繼續在芯、端、管、雲四個領域資源集成與融合上,不斷做深做透。同時,開放生態,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基於華爲雲來發展業務、創新業務。

不過,在生態方面華爲一直比較努力。華爲雲的生態,可以說代表了一部分從企業級IT領域轉型到公有云領域的廠商的模式。同時也有着自己的發展特點,那就是植根於華爲芯片、服務器、存儲、網絡等硬件基礎。過硬的硬件能力最終要轉化爲服務廣泛的公有云服務模式,中間的挑戰也不小,自然少不了集成商、軟件商等合作伙伴的支持。這也是華爲雲依然堅持“被集成”整體策略的基因和原因所在。

華爲雲到目前爲止,沒有看到注資進入某集成商或軟件商,只是在最新的華爲雲鯤鵬凌雲夥伴計劃的25個企業名單中,出現了中科軟、北明軟件、東方通、深思軟件等有行業背景和客戶積累的軟件商。雖然網絡上傳言說華爲注資了某某軟件,但都沒有看到任何公開的披露信息,只是道聽途說的傳言而已。但是隻要在某行業領域造詣頗深的軟件商,必然就是公有云廠商長期合作的潛在夥伴。

此外,在藉助鯤鵬生態的勢頭上,這纔開始,後面還需要歷經發展、壯大、成熟,以及退出鯤鵬服務器產品線讓生態夥伴發展賺錢等一系列的階段。這些階段走完了,那麼鯤鵬生態對華爲雲的價值才能真正最大化,否則,也只是不痛不癢的補充而已,何足掛齒。對於華爲雲來說,更多的生態路,依然還是”被集成“,自然歡迎廣大有實力、有資源、有經驗的集成商與軟件商都來集成華爲雲。

這樣的打法和之前企業級IT廠商推廣行業解決方案沒有太大區別,也就是與衆多集成商、軟件商合作,捆綁其應用軟件和服務,形成不同行業不同應用下的解決方案。這是最傳統的生態發展策略,越是傳統的越是經過了檢驗是可行的科學的。只要被集成與集成帶來的雙方發展、雙方有錢賺,自然會持續下去。

但是現在出現一個問題了,集成商和軟件商也都面臨數字化轉型,其中的問題涉及產品、服務、軟件模式、方案模式、銷售模式等等,都在變化。到目前來看,IaaS廠商不斷髮展PaaS平臺的模式,似乎爲集成商和軟件商的轉型帶來了新的機會,只是前提需要是這些軟件商和集成商有一定競爭力的軟件和服務,並且都雲化了。否則,還需要幫助軟件商和集成商的軟件和服務實現雲化,這也夠累夠折騰的。

當然,華爲雲要做的是全行業全領域的雲業務,對此,或許會是一次大投入與大戰略。至於會選擇什麼樣的軟件商和集成商,恐怕還得看市場和發展潛力。

在2020年5月,華爲雲又出現了新的調整,融入了私有云團隊資源,公有云與私有云的融合,可以減少內耗提升競爭力,這對於2020年的華爲雲來說,屬於新發展了。

就此,再結合華爲雲在2018全年營收64億元的估算,當時業內人士分析這個數字估算比較高,實際應在30億元左右。

同時,在2020年3月,華爲高層對外公開透露華爲雲2019年增長已超過3倍。如果這個增長數字屬實的話,那麼2019年華爲雲的營收應該超過100億元左右了,但是在任何場所華爲雲沒有對外具體公佈營收百億元的數字,並且百億元營收本就是一個標誌,可見,華爲雲年營收還沒有過100億元。

結合2019年華爲雲的整體發展狀況,這裏阿明(Aming)估算華爲雲2019年營收大約爲85億元,與2018年同比增長183.33%。此外,2020年華爲雲公有云部分融入了私有云的團隊,那麼這部分營收也將歸入新的綜合雲營收,加上華爲雲已經成爲雲領域中最爲努力的雲廠商之一,那麼這一切的因素的結果,必將帶來華爲雲整體業務在2020年持續高速的增長。

 

 

 

光環新網 70.97億元

光環新網是上市公司,財報顯示,2019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0.9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83%,2018年營收爲60.23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8.2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3.54%,2018年淨利潤爲6.67億元。不過,這些收入數字包括了互聯網數據中心業務及雲計算業務。

在IDC業務方面持續增長,IDC及其增值服務營收約爲15.61億元,IDC運營管理服務營收約爲1.98億元,這兩者屬於IDC總體業務加在一起爲17.59億元,佔到光環新網總體營收月23.8%。2019年先後啓動了河北燕郊雲計算基地一二期項目的數據中心、上海嘉定綠色雲計算基地二期項目和崑山美鴻業綠色雲計算基地項目,總計三個新建數據中心項目。同時也進一步組建了更加專業的運維管理團隊。

在2019年,光環新網旗下的光環有云結合多年AWS運維管理經驗,成功自主研發了AWS雲管平臺OPSGenius,實現了基於AWS資源的自動彙集、統一調度與管理,這對於公有云業務的推進還是很有幫助。

子公司光環有云、光環雲數據專注於開拓基於AWS雲服務的各項增值服務,提供AWS的專業顧問諮詢服務與技術支持,進一步提升了公司雲計算業務的市場佔有率。截至報告期末,光環雲數據營銷體系已覆蓋全國20餘座城市, 有近600家渠道夥伴,光環雲極客註冊人數已超過6000人。

子公司在技術與業務雙驅動下,對光環新網的整體營收加持可可喜。在雲計算及相關服務業務方面,2019年營收約爲52.12億元,佔到公司整體營收73.44%。只是這裏再次說明一下,光環新網雲計算業務收入不是全部屬於銷售AWS所得,其中包括了AWS雲北京區的業務、光環有云雲增值和混合雲、無雙科技SaaS雲、中金雲網私有云四個部分。

 

 

 

網宿科技 60.07億元

2019年,網宿科技實現營業收入60.07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21%;利潤總額2166.52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7.4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448.36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5.71%。截至2019年12月31日,網宿科技持有的貨幣資金、定期存款及理財產品合計51.17億元,負債率爲16.45%。

看完這一段網宿科技的財報數據,相信大多數人對網宿科技的發展抱有樂觀態度,即便CDN行業競爭愈演愈烈,但是網宿科技依然堅守在老大的市場地位,穩中求生存,穩中求勝。

當然,競爭加劇自然也帶來了高利潤的維持艱難,可見2019年網宿科技淨利潤同比下滑接近100%與市場競爭不無關係。財報顯示,“國內CDN市場競爭趨於常態化,大流量分發業務市場價格下降,盈利受到較大影響。”

回看2018年網宿科技營收爲63.37億元,同比增長17.96%;淨利爲8.04億元,同比下降3.16%。可見2018年的營收比2019年要表現更好一些,淨利潤雖然同比有所下降,但淨利潤額8億的數字還是令人振奮。

此外,網宿科技出海戰略一直非常重要,也非常重要,比較一下2018年和2019年的境外收入情況。2018年境外收入約20.53億元,同比增長60.29%,佔公司總收入的32.4%。2019年境外收入約18.45億元,同比下滑10.13%,佔公司總收入的30.71%。境外收入在公司業務收入中的佔比情況略有下滑,境外收入總體也在下滑。即時出現了下滑情況,但是到財報發佈時,網宿科技員工規模接近了400人。2019年8月,其子公司CDNetWorks憑藉全球服務能力和產品技術優勢,首次被Gartner評爲全球級服務商。

也就是說,在出海業務方面網宿科技穩住了自己的陣腳,這爲2020年的發揮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網宿科技面對競爭的激烈,連年保持非常大投入的研發舉措,2019年研發投入6.70億元,佔營業收入的11.15%,雖然研發人員規模相比2018年減少了一些,2019年研發團隊爲2099人,2018年研發團隊爲2879人。不過,這樣的研發投入力度,在科技領域中還是屬於非常積極的了。要知道,華爲2019年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例達也是15.3%,只是與華爲1317億元 研發投入類比,網宿科技研發投入規模不是一個數量級而已。

2018年,網宿科技CDN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57.48億元,同比增17.27%。其中,雲安全、雲計算等增值業務實現快速增長,雲計算業務實現收入17,241.89萬元,雲安全業務實現收入5,451.87萬元。

2019年,網宿科技CDN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54.37億元,同比下降5.41%。2019年雲安全收入比2018年實現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雲計算收入與2018年接近。

針對雲計算業務方面,網宿科技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雲計算平臺覆蓋計算、網絡、存儲三大IT基礎設施。針對不同

行業個性化需求,推出了金融、製造、視頻、教育等行業解決方案。同時立足行業發展,不斷開放並強化計算能力,將計算、存儲、安全、應用處理等能力推到邊緣,開發邊緣計算服務能力,從CDN到雲安全,再發展邊緣計算,這樣的佈局已經逐漸在展開了。

在業界非常重視的SD-WAN的技術創新領域,針對企業數字化變革中多場景下的網絡互聯需求,網宿科技連接組網服務可以爲企業提供高性價比網絡傳輸方案,提升應用體驗、便捷化部署運維、保障企業數據傳輸安全。

此外,網宿科技應用優化產品融合了路由優化、協議優化、鏈路優化以及數據優化等多種廣域網優化技術,幫助客戶對應用軟件、服務進行整體加速和實時優化。當然,在這個領域的技術投入讓網宿科技也見到了業務發展的成效。

對於處於轉型期的網宿科技來說,能夠獲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錯了。只是,網宿科技與中國聯通的合資合作推出的雲際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出現了狀況,有點可惜。自獲工信部等CDN牌照後,沒有看到過雲際智慧具體重要舉措。2020年2月28日,雲際智慧出現在了工信部的經營許可註銷申請批准名單中。2020年4月,網宿科技發佈2019年年度報告,其中提到雲際智慧正在清算中。

--------- --------- --------- ---------

 

特別提醒各位讀者朋友:以上數據和分析僅做業內參考學習使用,請勿直接作爲投資依據。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具體分析

雲廠商具體分析

總計4萬多字乾貨!

歡迎關注:

雲白皮書第三部分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具體分析》

▼陸續發佈▼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具體分析》(1),涉及雲廠商有:

中國電信、移動雲、阿里雲、中國聯通、騰訊雲、偉仕佳傑、IBM雲、華爲雲、光環新網、網宿科技。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具體分析》(2),涉及雲廠商有:

微軟商業雲中國、AWS中國、百度智能雲、埃森哲中國 、金山雲、世紀互聯、用友雲、鵬博士、寶之雲。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具體分析》(3),涉及雲廠商有:

神州數碼、UCloud、華勝天成、浪潮雲、白山雲、平安雲、金蝶雲、七牛雲、深信服、紫光雲、品高雲、東華軟件。

《2019年中國公有云廠商發展狀況具體分析》(4),涉及雲廠商有:

京東智聯雲、首都在線、華雲數據、太極股份、網易雲、藍汛、中科曙光、青雲QingCloud、安暢網絡、互聯港灣、比格雲、博雲、億方雲、堅果雲、又拍雲、時速雲、谷歌雲。

未完待續……

 

- END-

歡迎文末評論補充!

文章來源:Aming,全球雲觀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和作者回復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都看到這裏了,加個關注吧!

【阿明】:科技評論專欄作者、科技媒體從業22年、新聞評論年產出上百萬字,用數據說話,帶你看懂科技上市公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