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学习之路(十四)之服务发现Service

转自:https://www.cnblogs.com/linuxk/p/9605901.html

原文还有定义和创建 service 的 demo。这里只转自 service 概念,服务发现,请求路由这几部分。

文中的 iptables,即 linux 内核防火墙的 iptables。

 

一、Service的概念

  运行在Pod中的应用是向客户端提供服务的守护进程,比如,nginx、tomcat、etcd等等,它们都是受控于控制器的资源对象,存在生命周期,我们知道Pod资源对象在自愿或非自愿终端后,只能被重构的Pod对象所替代,属于不可再生类组件。而在动态和弹性的管理模式下,Service为该类Pod对象提供了一个固定、统一的访问接口和负载均衡能力。是不是觉得一堆话都没听明白呢????

  其实,就是说Pod存在生命周期,有销毁,有重建,无法提供一个固定的访问接口给客户端。并且为了同类的Pod都能够实现工作负载的价值,由此Service资源出现了,可以为一类Pod资源对象提供一个固定的访问接口和负载均衡,类似于阿里云的负载均衡或者是LVS的功能。

  但是要知道的是,Service和Pod对象的IP地址,一个是虚拟地址,一个是Pod IP地址,都仅仅在集群内部可以进行访问,无法接入集群外部流量。而为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办法可以是在单一的节点上做端口暴露(hostPort)以及让Pod资源共享工作节点的网络名称空间(hostNetwork)以外,还可以使用NodePort或者是LoadBalancer类型的Service资源,或者是有7层负载均衡能力的Ingress资源。

  Service是Kubernetes的核心资源类型之一,Service资源基于标签选择器将一组Pod定义成一个逻辑组合,并通过自己的IP地址和端口调度代理请求到组内的Pod对象,如下图所示,它向客户端隐藏了真是的,处理用户请求的Pod资源,使得从客户端上看,就像是由Service直接处理并响应一样,是不是很像负载均衡器呢!

  Service对象的IP地址也称为Cluster IP,它位于为Kubernetes集群配置指定专用的IP地址范围之内,是一种虚拟的IP地址,它在Service对象创建之后保持不变,并且能够被同一集群中的Pod资源所访问。Service端口用于接受客户端请求,并将请求转发至后端的Pod应用的相应端口,这样的代理机制,也称为端口代理,它是基于TCP/IP 协议栈的传输层。

二、Service的实现模型

  在 Kubernetes 集群中,每个 Node 运行一个 kube-proxy 进程。kube-proxy 负责为 Service 实现了一种 VIP(虚拟 IP)的形式,而不是 ExternalName 的形式。 在 Kubernetes v1.0 版本,代理完全在 userspace。在 Kubernetes v1.1 版本,新增了 iptables 代理,但并不是默认的运行模式。 从 Kubernetes v1.2 起,默认就是 iptables 代理。在Kubernetes v1.8.0-beta.0中,添加了ipvs代理。在 Kubernetes v1.0 版本,Service 是 “4层”(TCP/UDP over IP)概念。 在 Kubernetes v1.1 版本,新增了 Ingress API(beta 版),用来表示 “7层”(HTTP)服务。

kube-proxy 这个组件始终监视着apiserver中有关service的变动信息,获取任何一个与service资源相关的变动状态,通过watch监视,一旦有service资源相关的变动和创建,kube-proxy都要转换为当前节点上的能够实现资源调度规则(例如:iptables、ipvs)

2.1、userspace代理模式

  这种模式,当客户端Pod请求内核空间的service iptables后,把请求转到给用户空间监听的kube-proxy 的端口,由kube-proxy来处理后,再由kube-proxy将请求转给内核空间的 service ip,再由service iptalbes根据请求转给各节点中的的service pod。

  由此可见这个模式有很大的问题,由客户端请求先进入内核空间的,又进去用户空间访问kube-proxy,由kube-proxy封装完成后再进去内核空间的iptables,再根据iptables的规则分发给各节点的用户空间的pod。这样流量从用户空间进出内核带来的性能损耗是不可接受的。在Kubernetes 1.1版本之前,userspace是默认的代理模型。

2.2、 iptables代理模式

  客户端IP请求时,直接请求本地内核service ip,根据iptables的规则直接将请求转发到到各pod上,因为使用iptable NAT来完成转发,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性能损耗。另外,如果集群中存在上万的Service/Endpoint,那么Node上的iptables rules将会非常庞大,性能还会再打折扣。iptables代理模式由Kubernetes 1.1版本引入,自1.2版本开始成为默认类型。

 2.3、ipvs代理模式

  Kubernetes自1.9-alpha版本引入了ipvs代理模式,自1.11版本开始成为默认设置。客户端IP请求时到达内核空间时,根据ipvs的规则直接分发到各pod上。kube-proxy会监视Kubernetes Service对象和Endpoints,调用netlink接口以相应地创建ipvs规则并定期与Kubernetes Service对象和Endpoints对象同步ipvs规则,以确保ipvs状态与期望一致。访问服务时,流量将被重定向到其中一个后端Pod。

与iptables类似,ipvs基于netfilter 的 hook 功能,但使用哈希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并在内核空间中工作。这意味着ipvs可以更快地重定向流量,并且在同步代理规则时具有更好的性能。此外,ipvs为负载均衡算法提供了更多选项,例如:

  • rr:轮询调度
  • lc:最小连接数
  • dh:目标哈希
  • sh:源哈希
  • sed:最短期望延迟
  • nq:不排队调度

注意: ipvs模式假定在运行kube-proxy之前在节点上都已经安装了IPVS内核模块。当kube-proxy以ipvs代理模式启动时,kube-proxy将验证节点上是否安装了IPVS模块,如果未安装,则kube-proxy将回退到iptables代理模式。

 如果某个服务后端pod发生变化,标签选择器适应的pod有多一个,适应的信息会立即反映到apiserver上,而kube-proxy一定可以watch到etc中的信息变化,而将它立即转为ipvs或者iptables中的规则,这一切都是动态和实时的,删除一个pod也是同样的原理。如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