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

我在长大的过程中,听说人生的终极问题是:

  • 我是谁?

与之相关的问题还有两个:

  • 我从何而来?
  • 我要去向何方?

后来,我发现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 “未来的我究竟是谁” 取决于我今天做了什么、过去做了什么...... 换言之,“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 一成不变的存在,因此,琢磨 “我是谁” 很可能完全是徒劳的。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终极问题:

什么更重要?

事实上,你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在这本书里全部都是思考 “什么更重要” 的范例。因为在我的体系里,“什么更重要” 就是用来锻造价值观的问题,而价值观是操作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几乎一切决定都来自这个问题的答案。

什么更重要?

反复认真地把这个问题问下去,深究下去,到最后会直接出现另外一个更重要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

什么最重要?

这是我多年来最有效的“武器”,我都记不起有多少次用它解决学习、生活、 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了,反正总是“一刀砍下去,结束战斗” —— 很难想象吧?

当年,别人考托福是为了出国,而我是为了去新东方当老师(因为我的父亲躺在病房里,我需要一份收入相对高而又稳定的工作)。我以为,去新东 当老师,一定要有个好成绩,就开始研究托福考试。所谓 “研究”,从本质上看, 就是这把 “刀” —— 要想研究 “什么最重要”,就从 “什么更重要” 问起!

嗯,单词量很重要!那么,有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呢?一定有。为什么一定有呢?因为我发现,无论如何,你在下一次考试当中都会遇到一些不认 识的单词(因为那是设计出来的考试,所以,找几个你肯定不认识的单词放在里面,实在是太容易、太基本、太必须的了),例如 “phlogiston” 这种单词, 即便是美国人,若有一点偏科,不喜欢化学,估计也不认识。那么,什么更重要呢?琢磨来琢磨去,我发现托福考试考的不是单词量,而是通过基础词 汇揣摩上下文逻辑的能力。这一 “刀” 太狠了—— 别人以为通过托福考试要 背 12000 个词汇,我可好,随便通篇搞定了 10 篇托福阅读文章之后,就开始研究上下文逻辑去了—— 我竟然没有专门背单词就通过了托福考试,还拿了个很高的成绩!当上老师之后,我把这个思考结论写成了一本书:《TOEFL 核心词汇21天突破》。这本书卖了很多年,让我跨过了 “财富自由” 的“里程碑”,而且直到今天还在卖。

这是学习上的例子。生活上的例子呢?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我和老婆 20 多年没有吵过架(这件事我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不是 “如何做到” 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如此。因为我很认真地想过 “择 偶标准” 这件事 —— 长相重要吗?重要,但显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虑因素。身材重要吗?重要,但显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虑因素。学历重要吗?重要,但显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反复探究 “什么更重要”,我终于找到了一个 “最重要” 的因素:

对方是不是一个能讲道理的人?

在我看来,这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若满足这一条件,就几乎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了。而后来,我一不小心遇到了一个不仅各方面都不错,竟然还“能讲道理”的女生,那就直接在一起呗!只一 “刀”,终生幸福。

在工作上也一样。现在,我每周都要跟很多团队开会,会议流程很简单:

  • 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为什么?
  • 如果我们确定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那很简单— 把一切注意力都放在它上面!

带团队也一样。我曾认为自己缺乏“管理能力”— 刚开始我也认同这 一点,因为许多年来,我确实一直在 “单打独斗”。后来我是如何解决这个 问题的呢?还是那把 “刀”。我花了好几年时间去琢磨:在带团队这件事上,什么更重要?得到的结论是:

选一件发展迅速的事情去做最重要。

如果团队正在做的事情发展迅速,那么即便是大家各有缺点,又能怎样呢?反正大家都很忙,忙着发展,忙着 “打仗”,忙着 “救火”,甚至忙着 “数钱”,哪里有空想别的事情啊?可如果团队正在做的事情进展极其缓慢,那么各种问题就都出现了,且问题的作用会被放大。于是,在决定带团队之前,我会穷尽精力去琢磨:他们到底做什么才能有最迅速的发展?如果琢磨不出来, 我就干脆不做了;如果琢磨出来,我就知道,那一 “刀” 已经结束了 “战斗”。

后来,我完全是误打误撞进入了投资领域。当时,我还不知道自己一脚跨进了一个镜像的世界,我的操作系统里还没有 “左侧世界”、“右侧策略” 等概念,所以当然是跌跌撞撞,头破血流...... 经过一段实操之后,我又把那 把 “刀” 亮了出来,开始躲在家里琢磨:

什么更重要?到最后,什么最重要?

结论是:

在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之后,一直握着 —— 不动最重要

顺着这个“发现”,我想透了很多这个新世界里的重要原则:

  • 自己对自己负责。
  • 一定要投资比自己更牛的人。
  • 一切的功课与努力都要在钱打出去之前完成。
  • 在金融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可以打败钱这个东西。
  • 自己不懂的东西,无论看起来多好,都不能胡乱参与。

我送过你一把 “钥匙”,再送你一把 “刀” —— 这本书是否 “价值连城”, 就看你的了。为什么?!凭什么?!为什么到最后我没有责任,做不好反倒要怪你呢?—— 好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在 “教育” 或者 “学习” 这件事情里,什么最重要?最终,环境比老师重要,你自己比环境重要。于是,到最后,在教育或者学习这件事情里,自己最重要。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里,总有一 个脱颖而出的人?由同样的老师去教,为什么总有人比别人做得更好?

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那么,在你身上,什么素质最重要?坚强,勇敢,聪明,还是耐心?仔细想想吧。这么多年来,我只看到一个素质比其他素质都重要:

干一行,爱一行。

这是我们人类的基因设计:

  • 你只能做好你热爱的事情。
  • 你不可能做好你讨厌的事情。

“爱” 与 “不爱”,貌似是前置条件,可这种理解绝对是肤浅的。你以为自由恋爱的婚姻就一定幸福吗?你以为这世上就没有 “先结婚,后恋爱” 且过得很幸福的家庭吗?你看,“爱” 与 “不爱”,并不一定是前置条件。

而在人群之中,就是有少量的 “另外一个物种”,他们很厉害,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到最后都能爱上什么。若有能力爱上,就有能力持续去做; 若能持续去做,又怎么可能做不好?我对 “执行力” 这个东西有另外一个定 义和判断: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很强的执行力,只要看他在做得不好的时候会不会继 续做下去就可以了。 如果不喜欢做,怎么可能接着做下去?

如果不热爱,怎么可能坚持到最后?所以,在“执行力”这个东西里,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热爱程度。爱到无以复加,就没有人可以阻挡,也就没有任何挫败会导致放弃。

之前提到过,无论做什么事、学什么东西,我都要想尽办法为它赋予极大的意义,如此这般,我就把“坚持”和“努力”之类的概念都从我的操作 系统当中删除了。此外,我还有更“狠”的策略:

我事实上在与我的每一个技能谈恋爱。

呵护她,关心她,哄她开心,跟她一起 “high”...... 爱得要死要活。想拆散我们?没门儿!

这把 “刀” 我用了不知道多少年,在可预见的未来,我还是会频繁地使 用它。我最近一次使用这把 “刀” 是这两年在琢磨未来的时候。事实上,我在第 3 节提到过:

很多事情,好像明摆着就在那里,但不走到一定地步是不会认真思考它们的。在穿越成本线之后,我才明白那真的只不过是起点(过去只是猜测 “那应该是个新起点”)。只有走过去才有机会看清楚:“个人财富自由” 真的只是第一步而已,后面还有很多步呢!下一步是 “家族财富积累”, 后面还有 “财富管理”,再后面还有 “家族传承” —— 你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把财富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方方面面的能力传承下去。 亮出那把 “刀”,琢磨来琢磨去,我才发现,还有比财富自由更重要的事情。到最后,我找到了一个概念:家族传承。传承什么更重要?传承什么最重要?传承能力最重要。事实上,这是非常朴素的思考过程,不是吗?想想也挺好 —— 进入了一个没人教、没书看、只能靠自己的领域,结果还好 —— 我们不是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是吧?

前面说的貌似都是“大事”,不过,那把 “刀” 几乎可以用在任何地方。 下面我会耗费一点篇幅,举一个关于 “小事” 的例子。

你是否尝试着学过 PPT 设计?你可能想不到,我这么好学的一个人,却经常劝别人:“别学那玩意儿了!” 意外吗?为什么呢?理由有很多,我只说最重要的一个。在整个宣讲过程(向上是报告,向下是演讲)中,幻灯片是 最重要的吗?显然不是,显然有比幻灯片更重要的东西:内容。

这是有明证的。[1] 2013 年,LinkedIn 的创始人 Reid Hoffman 公开了他在 2004 年向 Greylock 基金寻求 B 轮融资时制作的宣讲幻灯片。Hoffman 的那一 次宣讲说服了 Greylock,使 LinkedIn 成功获得 1000 万美元的投资。

这个称得上“字字千金”的宣讲幻灯片长什么样子呢?毫无美感!

然而,请注意,对宣讲对象来说,这根本不是重点。他们是投资人,他 们关心的完全不可能是这种东西:

  • 呀!字体太难看了!
  • 嗯?这个配色实在是太乱了!
  • 啊!这是哪儿来的插图?这么不搭!
  • 唉!谁做的?怎么完全没有设计基础呢?

投资人关心的只有事实和逻辑 —— 这是肯定的。手里拿着真金白银寻找机会的投资人,当然不可能被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东西所迷惑。

于是,我们已经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了:

内容 > 幻灯片设计

然而,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宣讲者是 Reid Hoffman,而不是某个他们完全不认识的人!

有句话很有道理:你不知道并不可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才可怕。

2004 年,Reid Hoffman 已经 37 岁了。1990 年,他从斯坦福大学毕业,拿了双学位,一个是符号系统,另一个是认知科学。1993 年,他在牛津大学拿了哲学硕士。1994 年,他参与创建 eWorld(该公司于 1996 年被 AOL 收购)。 1997 年,他创建了 SocialNet.com,开始专注于互联网社交领域。与此同时, 他是 PayPal 的早期联合创始人之一,后于 2000 年 1 月离开 SocialNet,全职 加入 PayPal,担任 COO。2002 年,当 eBay 以 15 亿美元收购 PayPal 时,Reid Hoffman 已经是 PayPal 的副总裁了。2002 年年底,Reid Hoffman 重拾他的互 联网社交梦想,于是组建团队,LinkedIn 于 2003 年 5 月 5 日正式上线。此时, Reid Hoffman 早已经成为硅谷最著名的天使投资人之一,江湖人称 “人脉王”。

想象一下,若你是投资人,坐在 Hoffman 对面听他的宣讲...... 不是说 Hoffman 讲了什么不重要,而是说,他讲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是 Reid Hoffman,不是别人,不是随便一个“Mr. Nobody ” —— 他可是整个 硅谷风投圈都想投资的对象啊!至于幻灯片设计水平嘛...... 呵呵。

于是,我们的结论应该改进了:

人 > 内容 > 幻灯片设计

简言之,最重要的是人,你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 “成为能说那话的人”! 大约 10 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网上,题目就是《成为能说那话的人》。 那时我发现,人微言轻 — 若你是个举足轻重的人,那么你的话就会被重视; 否则,你的话就会被忽略。不是幻灯片不重要,也不是内容不重要,而是 — 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所以,我从不在制作幻灯片上浪费时间。可我也喜欢漂亮的幻灯片 —— 怎么办?用钱换时间啊!我到国外网站买一些很漂亮的模板,通常只要花 15~30美元(也就一两百元人民币)—— 难道我做一场讲演连这点钱都赚不回来吗?不可能!

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你认真考虑:

你到底想成为谁?

  • 你想成为一个使用幻灯片的人。
  • 你想成为一个为别人设计幻灯片的人。

你自己选吧。

这把 “刀” 实在太好用了!请你收好它,因为它会让你在变成 “另外一 个物种” 之后,为你配上一个 “外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