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開發之調錶 skiplist的用法

前言

跳躍表結構在 Redis 中的運用場景只有一個,那就是作爲有序列表  Zset  的使用。跳躍表的性能可以保證在查找,刪除,添加等操作的時候在對數期望時間內完成,這個性能是可以和平衡樹來相比較的,而且在實現方面比平衡樹要優雅,這就是跳躍表的長處。跳躍表的缺點就是需要的存儲空間比較大,屬於利用空間來換取時間的數據結構。接下來我們思考三個問題:

思考三個問題

  • 跳躍表的底層結構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可以支撐它在對數期望時間內完成基本操作(增刪改查)?

  • 在跳躍表中,完成一個元素的增刪改查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

  • 利用跳躍表作爲底層數據結構的有序列表,在實際的業務場景中有什麼運用?

跳躍表結構

跳躍表結構

跳躍表是長這樣的(圖片來自於維基百科)


在跳躍表中,每個跳躍表的節點都會維護着一個 score 的值,這個值在跳躍表中是按照大小排好序的。

跳躍表的數據結構源代碼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 頭節點,尾節點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 節點數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 目前表內節點的最大層數
    int level;

} zskiplist;

      (溫馨提示:全文代碼部分都可左右滑動查看)          

  • header 指向了跳躍表的頭結點,tail 指向跳躍表的尾節點

  • length 表示了跳躍表節點中的數量

  • level 表示跳躍表的表內節點的最大層數

跳躍表的節點結構如下圖所示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 member 對象
    robj *obj;

    // 分值
    double score;

    // 後退指針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層
    struct zskiplistLevel {

        // 前進指針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這個層跨越的節點數量
        unsigned int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直觀來感受下跳躍表結構

跳躍表節點圖

  • obj (成員對象):對應的是圖中的 o1, o2, o3,是用來存儲一個節點中的對象的。

  • score (分值):對應的是每一個成員對象中的 1.0,2.0 等分數值。

  • 後退指針:這個指針指向的是前面的一個跳錶節點。

  • :這個結構包括前進指針和記錄了跨越的節點數量,這塊就是跳躍表的精髓所在。

跳躍表的基本結構就是上面所展示的部分,接下來我們開始進行分析跳躍表的基礎操作過程(增刪改查)

跳躍表增刪查改過程


一個跳躍表的一個節點是 64 層,能夠存儲的節點數量應該 2^64 個。在源碼中是這樣的,官方沒有其他的解釋。

define ZSKIPLIST_MAXLEVEL 64 /* Should be enough for 2^64 elements */

查找過程

按照圖中所示,我們現在需要查找的是值爲 7 的這個節點。步驟如下:

  • 從 head 節點開始,爲了演示方便,這裏顯示的是4層,實際上的是64層。先是降一層到值 4 這個節點的這一層。如果不是所需要的值,那麼就再降一層,跳躍到值爲 6 的這一層。最後查找到值爲 7 。這就是查找的過程,時間複雜度爲 O(lg(n))

插入過程

插入的過程和查找的過程類似:比如要插入的值爲 6

  • 從 head 節點開始,先是在 head 開始降層來查找到最後一個比 6 小的節點,等到查到最後一個比 6 小的節點的時候(假設爲 5 )。然後需要引入一個隨機層數算法來爲這個節點隨機地建立層數。把這個節點插入進去以後,同時更新一遍最高的層數即可。

隨機算法

/* Returns a random level for the new skiplist node we are going to create.
 * The return value of this function is between 1 and ZSKIPLIST_MAXLEVEL
 * (both inclusive), with a powerlaw-alike distribution where higher
 * levels are less likely to be returned. */
int zslRandomLevel(void) {
    int level = 1;
    while ((random()&0xFFFF) < (ZSKIPLIST_P * 0xFFFF))
        level += 1;
    return (level<ZSKIPLIST_MAXLEVEL) ? level : ZSKIPLIST_MAXLEVEL;
}

Redis 源碼中的晉升概率爲25%,所以相對來說,Redis 的層高數相對來說是比較扁平化,層高相對較低,所以需要遍歷的節點數量會多一些。

刪除過程

  • 刪除的過程也是和查找的過程一樣,先是找到要刪除的那個值,再把這個值給刪除,同時把重排一下指針和更新最高的層數。

更新過程

  • 更新的過程和插入的過程都是是使用着 zadd 方法的,先是判斷這個 value 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是更新的過程,如果不存在就是插入過程。在更新的過程是,如果找到了Value,先刪除掉,再新增,這樣的弊端是會做兩次的搜索,在性能上來講就比較慢了,在 Redis 5.0 版本中,Redis 的作者 Antirez 優化了這個更新的過程,目前的更新過程是如果判斷這個 value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話就直接更新,然後再調整整個跳躍表的 score 排序,這樣就不需要兩次的搜索過程。
    可以看看關於  Antirez 這次的更新優化代碼。

實際的業務場景

Zset 數據結構

 

  • 如圖所示,Zset 的數據結構是有一個 hash 表和一個跳躍表來結合的,hash 表上存儲的是關於 String 的值和 Score 的值,跳躍表是用來輔助 hash 表來實現關於按照 score 來排序的功能。

所以跳躍表的實際運用場景就是 Zset 的實際運用場景

Zset的使用示例

//給某個集合增加權重和成員
//成員不可以爲重複,權重可以重複,一個集合可以容納到2^32-1個元素
//增加元素
redis 127.0.0.1:6379> ZADD spacedong 1 redis
redis 127.0.0.1:6379> ZADD spacedong 2 mongodb
redis 127.0.0.1:6379> ZADD spacedong 3 mysql

//獲取集合中的元素個數
redis 127.0.0.1:6379> ZCARD spacedong 
"3"

//獲取集合中的某個範圍的成員
redis 127.0.0.1:6379> ZRANGE spacedong 0 2
1)  "redis"
2)  "mongodb"
3)  "mysql"

Zset的實際運用場景

  • 在 Zset 中使用最多的場景就是涉及到排行榜類似的場景。例如實時統計一個關於分數的排行榜,這個時候可以使用 Redis 中的這個 ZSET 數據結構來維護。

  • 涉及到需要按照時間的順序來排行的業務場景,例如如果需要維護一個問題池,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維護,這個時候也可以使用 Zset ,把時間當做權重,把問題當做 key 值來進行存取。

參考資料:

  • Redis的設計與實現

  • Redis 深度歷險:核心原理與應用實踐

 

文章來自:架構擺渡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