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易忘,易錯,重難點整合

前言:

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體會,Java學了好幾遍了,可有時敲代碼時對某些知識點還是不能記憶猶新,模棱兩可。還是得翻書,百度查資料。爲了擺脫這個毛病,寫下這篇博文,把易忘的,易錯的知識點,以及重點難點,寫下來,便於參考與記憶。次數多了,就會記在腦海裏了。

一、equals()方法與“==”

這個方法真的是困擾了我好幾次了。一直沒明白它到底比較的是什麼。今天把它揪出來問問吧。
首先來說下“==”,它是用來比較兩個對象在堆內存的首地址,即用來比較兩個引用變量是否指向同一個對象。當然了,這是對兩個引用類型來說的。如果是8大基礎類型,自然就是兩個值想不想等了。那equals呢?equals()是object類的一個方法。如果子類不重寫equals()方法,那麼它和“==”的比較是一樣的。也是比較兩個引用變量是否指向同一個對象。下面舉幾個例子看看。

  String s1 = new String( "123");
  String s2 = new String( "123");
  String s3 ="456";
  String s4 ="456";
  StringBuffer s5 = new StringBuffer("a");
  StringBuffer s6 = new StringBuffer("a");
  System.out.println(s1==s2); //false
  System.out.println(s3==s4); //true
  System.out.println(s5==s6); //false
  System.out.println(s1.equals(s2)); //true
  System.out.println(s3.equals(s4)); //true
  System.out.println(s5.equals(s6)); //false

看了上面的例子是不是有想法:s1.equals(s2)是true, s5.equals(s6)卻又是false,這是爲何?因爲String類重寫了equals()方法。比較的是兩個字符串的值是不是相等。而StringBuffer沒有重寫。所以結果如此。

//String 類重寫的equals();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anObject) {
        if (this == anObject) {
            return true;
        }
        if (anObject instanceof String) {
            String anotherString = (String) anObject;
            int n = count;
            if (n == anotherString.count) {
                int i = 0;
                while (n-- != 0) {
                    if (charAt(i) != anotherString.charAt(i))
                            return false;
                    i++;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這一比較,心理總算踏實了,再也不會犯錯了。

二、異常Exception

可能,我又記不起哪些是運行時異常了。整理下吧!
異常Exception(廣義、體系)
Throwable 可拋的,是所有異常和錯誤的父類
Error 嚴重的問題,不需要程序去處理
Exception(狹義) 可能需要程序去處理
RuntimeException 運行時異常,它和它的子類都是非受檢異常
1.非受檢異常: 可以不對其進行異常處理,通過嚴謹的編碼邏輯就可以避免的異常如: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NullPointerException、ClassCastException、ArithmeticException…
2.受檢異常:是Exception的子類但不是RuntimeException的子類,都是受檢異常,受檢異常必須要進行異常處理。如:FileNotFoundException、IOException、MalformedURLException、ClassNotFoundException…
3.如何處理異常:try、catch、finally
try 嘗試運行可能出現異常的代碼
catch 捕捉某一類型的異常對其進行處理
try{
代碼1
}catch(異常類型 引用名){
代碼2
}finally{
代碼3
}
代碼1是要嘗試運行的可能出現異常的代碼
代碼2是捕捉到某種類型(小括號裏的類型)異常要執行的處理邏輯
代碼3是無論任何情況都會被最終執行的代碼,用於收尾工作

三、反射

反射,平常開發中用的較少,在封裝框架時偶爾會用到。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只是瞭解了下皮毛。然後就拋之腦後了,現在要把他再撿起來咯。
反射相關功能的實現,封裝在java.lang.reflect包下,該包下有Method,Constructor,field,Proxy,InvocationHandler 等類。先來看看一些實例吧。
先定義一個簡單的類A吧

class A{
    public String a ;
    public int b ;
    public void talk(String a){
        System.out.println(a);
    }
    public A(String a,int b){
        this.a=a;
        this.b=b;
        System.out.println("有參構造方法");
    }
    public A(){
        System.out.println("無參構造方法");
    }
}

再通過反射來獲取下這些方法和屬性:

        //獲取Class對象
        Class clazz =A.class;

        //返回A類的public字段
        Field field = clazz.getField("a");

        //返回A的構造方法
        Constructor c = clazz.getConstructor(String.class,int.class);

        //返回A類的所有爲public 聲明的構造方法
        Constructor[] cons = clazz.getConstructors();

        //返回A類所有的構造方法,包括private
        Constructor[] cons2 = clazz.getDeclaredConstructors();

        //返回A類所有的public 方法
        Method[] ms = clazz.getMethods();

       //返回A類所有的方法,包括private
        Method[] allMs = clazz.getDeclaredMethods();

        //返回A類的第一個public 方法
        Method m = clazz.getMethod("talk", String.class);

        //執行talk()方法
        m.invoke(clazz.newInstance(), "反射");

你可能會問,既然A類都有了,爲啥不直接new,還搞得這麼麻煩呢。其實我只是爲了方便舉例子,認識下這些方法,在實際運用中,我們是拿不到具體的類的,也許你也不知道這個類具體是哪一個,因爲你在搭建這個框架的時候,那個類還沒誕生呢。但可以通過下面這種方式獲得Class對象。

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com.dx.demi.A");

獲取反射最大的作用就在於我們可以不在編譯時知道某個對象的類型,而在運行時得到。同時我們只需要得到我們想得到的類的名字即可(如果不在一個包,必須寫完整的名字包括包名)。

今天暫時寫這些點。以後遇到了,再添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