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編程之socket:tcp流協議產生的粘包問題及解決方法

首先說明的是發送端可以是一K一K地發送數據,而接收端的應用程序可以兩K兩K地提走數據,當然也有可能一次提走3K或6K數據,或者一次只提走幾個字節的數據,也就是說,應用程序所看到的數據是一個整體,或說是一個流(stream),一條消息有多少字節對應用程序是不可見的,因此TCP協議是面向流的協議,這也是容易出現粘包問題的原因。而UDP是面向消息的協議,每個UDP段都是一條消息,應用程序必須以消息爲單位提取數據,不能一次提取任意字節的數據,這一點和TCP是很不同的。怎樣定義消息呢?可以認爲對方一次性write/send的數據爲一個消息,需要明白的是當對方send一條信息的時候,無論底層怎樣分段分片,TCP協議層會把構成整條消息的數據包排序完成後才呈現在內核緩衝區,所謂粘包問題主要還是因爲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間的界限,不知道一次性提取多少字節的數據所造成的。此外,發送方引起的粘包是由TCP協議本身造成的,TCP爲提高傳輸效率,發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夠多的數據後才發送一個TCP段。若連續幾次需要send的數據都很少,通常TCP會根據優化算法把這些數據合成一個TCP段後一次發送出去,這樣接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數據。

一、粘包問題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假設主機A send了兩條消息M1和M2各10k給主機B,由於主機B一次接收的字節數是不確定的,接收方收到數據的情況可能是:

• 一次性收到20k 數據
• 分兩次收到,第一次5k,第二次15k
• 分兩次收到,第一次15k,第二次5k
• 分兩次收到,第一次10k,第二次10k
• 分三次收到,第一次6k,第二次8k,第三次6k
• 其他任何可能


二、粘包問題的解決方案

本質上是要在應用層維護消息與消息的邊界(下文的“包”可以認爲是“消息”
1、定長包
2、包尾加\r\n(ftp)
3、包頭加上包體長度

4、更復雜的應用層協議


對於條目2,缺點是如果消息本身含有\r\n字符,則也分不清消息的邊界。

對於條目1,即我們需要發送和接收定長包。因爲TCP協議是面向流的,read和write調用的返回值往往小於參數指定的字節數。對於read調用(套接字標誌爲阻塞),如果接收緩衝區中有20字節,請求讀100個字節,就會返回20。對於write調用,如果請求寫100個字節,而發送緩衝區中只有20個字節的空閒位置,那麼write會阻塞,直到把100個字節全部交給發送緩衝區才返回。爲避免這些情況干擾主程序的邏輯,確保讀寫我們所請求的字節數,我們實現了兩個包裝函數readn和writen,如下所示。

//readn函數包裝了read函數,用於讀取定長包
ssize_t readn(int fd, void *buf, size_t count)
{
    size_t nleft = count;//所要讀取的字節數
    ssize_t nread;
    char *bufp = (char *)buf;//指向buf緩衝區

    while (nleft > 0)//讀取數據,若讀取到buf的字節與請求的字節相同,則直接返回請求字節數
    {

        if ((nread = read(fd, bufp, nleft)) < 0)
        {

            if (errno == EINTR)
                continue;
            return -1;
        }

        else if (nread == 0) //對方關閉或者已經讀到eof
            return count - nleft;//返回實際讀取的字節數,在此應該小於請求讀取的字節數

        bufp += nread;
        nleft -= nread;
    }

    return count;
}

//writen函數包裝了write函數,用於寫入定長包
ssize_t writen(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count)
{
    size_t nleft = count;
    ssize_t nwritten;
    char *bufp = (char *)buf;

    while (nleft > 0)
    {

        if ((nwritten = write(fd, bufp, nleft)) < 0)
        {

            if (errno == EINTR)
                continue;
            return -1;
        }

        else if (nwritten == 0)//沒有寫滿buf緩衝區,繼續寫入數據
            continue;

        bufp += nwritten;
        nleft -= nwritten;
    }
    return count;
}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在我們的客戶端/服務器程序中使用了這兩個函數,則每次讀取和寫入的大小應該是一致的,比如設置爲1024個字節,但定長包的問題在於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讀取數據,可能會造成網絡阻塞,比如現在我們只是敲入了幾個字符,卻還是得發送1024個字節,造成極大的空間浪費。


此時條目3是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其實也可以算是自定義的一種簡單應用層協議。比如我們可以自定義一個包體結構

struct packet {
    int len;
    char buf[1024];
};
先接收固定的4個字節,從中得知實際數據的長度n,再調用readn 讀取n個字符,這樣數據包之間有了界定,且不用發送定長包浪費網絡資源,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服務器端在前面的fork程序的基礎上把do_service函數更改如下:

void do_service(int conn)
{
    struct packet recvbuf;
    int n;
    while (1)
    {
        memset(&recvbuf, 0, sizeof(recvbuf));
        int ret = readn(conn, &recvbuf.len, 4);
        if (ret == -1)
            ERR_EXIT("read error");
        else if (ret < 4)   //客戶端關閉
        {
            printf("client close\n");
            break;
        }

        n = ntohl(recvbuf.len);
        ret = readn(conn, recvbuf.buf, n);
        if (ret == -1)
            ERR_EXIT("read error");
        if (ret < n)   //客戶端關閉
        {
            printf("client close\n");
            break;
        }

        fputs(recvbuf.buf, stdout);
        writen(conn, &recvbuf, 4 + n);
    }
}
對於條目4,舉例如 如TLV 編解碼格式

struct TLV
{
    uint8_t tag;
    uint16_t len;
    char value[0];
}__attribute__((packed));

注意value分配的是0大小,最後一個成員爲可變長的數組(c99中的柔性數組),對於TLV(Type-Length-Value)形式的結構,或者其他需要變長

度的結構體,用這種方式定義最好。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創建時,malloc一段結構體大小加上可變長數據長度的空間給它,可變長部分可按數組的方式

訪問,釋放時,直接把整個結構體free掉就可以了。__attribute__(packed)用來強制不對struct TLV進行4字節對齊,目的是爲了獲取真實的TLV的

空間使用情況。

int main(void)
{
    char *szMsg = "aaaaaaaaa";
    cout << sizeof(TLV) << endl; //the size of TLV
    uint16_t len = strlen(szMsg) + 1;
    struct TLV *pTLV;
    pTLV = (struct TLV *)malloc(sizeof(struct TLV) + sizeof(char) * len);
    pTLV->tag = 0x2;
    pTLV->len = len;
    memcpy(pTLV->value, szMsg, len);
    cout << pTLV->value << endl;
    free(pTLV);
    pTLV = NULL;
    return 0;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