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可憐的孩子有感

身處在同樣的環境,不能說爲他開脫。。。因爲他做的真的太嚴重了,殺人償命這是人類自古以來的道德觀之一,但反觀自身,我也有同樣的反抗,如願以償地毀掉了自己好孩子的一面,最終同學們的寬容挽救了我,僅僅是因爲我所做的過分的事情比較小,而無人知道,連我父母都不知道,想想當時我也是多怕我爸知道啊!至今我仍在爲當年的事懺悔,但它教會了我寬容,讓我走回了正途。。。高級知識分子們都已經開始站出來,面對公衆所質疑的弱者不被保護、殺人償命等羣情激憤的理論提出了寬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從表面上,我也終於明白真理確實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上,當年要不是兩個我傷害的人選擇原諒我,其他同學能原諒我嗎?能有現在的我嗎?我不能改變他的命運,但我可以引以爲戒,我能承諾的僅僅只是決不能在壓力下崩潰!最後我也只能弱弱地呼喚一句:他還只是個孩子。。。

 

下面附是什麼樣的後天環境,塑造了這樣一個人——藥家鑫(來自http://view.news.qq.com/zt2011/yjxfq/index.htm):

 

引言:父母假借愛的名義對孩子的種種傷害,藥家鑫的家庭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正可謂是:愛,愛,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1、藥家鑫有個怎樣的父親

 
 

他的父親是典型的“權力型人格”:

 

心理學家弗洛姆總結過一種“權力型人格”,就是指一個人強烈渴望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一旦不順從就會讓他怒火中燒、暴跳如雷。家庭、尤其中國家庭是這種人格最容易施展的場所,因爲中國家庭給了這種人格最少的制約。

與一般人的認識不同,“權力型人格”並不是簡單的“命令——服從”邏輯,它的真實邏輯分爲兩種。第一種是“投入——回報”,也就是說,他把對你的命令視作投入(我花了這麼大價錢讓你練琴),把你的順從看做對他的回報(你好好練琴就對了)。

第二種是“貶損——聽從”,也就是說,他對你永遠不滿意,永遠否定,你做的差,他說你“不爭氣”;做得好,他說你“翹尾巴”或“還不夠”。總之,你永遠還“差得遠”,應該聽從於他。

從新聞報道透露的信息看,藥家鑫的父親很符合這種人格。他一方面自認爲對兒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要求兒子絕對的服從;另一方面,他很少認爲孩子有做好的,不會去表揚孩子。

 
 
 

這樣的父親容易對孩子懲罰、憎惡、刺激、貶低:

 

孩子未必會喜歡父親的這種投入,反而往往想逃離,也就是不順從父親的意志。以藥家鑫的家庭爲例,父親對這種不順從,會表現出懲罰——拿皮帶抽、關地下室;憎惡——對你失望、覺得你倔,甚至說出“你那麼醜,沒有人會喜歡你”這樣傷人的話(得有多麼大的憎惡才能說出這種話啊,而且越是憎惡,越會看你哪都不順眼,動輒得咎);刺激——誤以爲孩子的不順從是因爲自己的投入還不夠大,所以辭職回家專門看管你,以加深投入來刺激你,讓你對自己的不順從內疚。這些是對第一種邏輯破裂的迴應。

而在第二種邏輯裏,父親會靠經常的貶低你建立他的領導地位。

 
 
 

藥家鑫實際生活在一種“家庭恐怖”中:

 

心理學家武志紅把這種父親對孩子的暴力(包括冷暴力)稱爲“家庭恐怖主義”。的確,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家庭還不夠恐怖嗎?藥家鑫對自己成長經歷的主要感受就是“不快樂”、“沒意思”、“無價值”、“恨父親”、“想自殺”。

 
2、“家庭恐怖”塑造了藥家鑫怎樣的性格
 
 

怕父親:

 

我們說一個人怕蛇,這是很正常的,因爲蛇會咬人,怕蛇是理智的行爲。但是說一個人有怕蛇的性格,那可能他看到一條繩子都會恐懼發抖,那就不是理智的行爲,而是條件反射。這樣的性格形成很可能與這個人被蛇咬過有關。

如果父親總是帶給你傷害,久而久之,你就會形成怕父親的性格。嚴重的,看到父親的影子、聽到父親的聲音都會緊張出汗,如果看到父親陰沉着臉,那就更會惴惴不安。父親(條件)意味着不好的感受(反射),越是接近於要攻擊自己的父親形象(比如陰沉着臉的父親),就意味着越不好的感受。

藥家鑫就是這樣的性格,當問到“你知道些什麼?”時——藥家鑫回答很簡單:知道的只是對父親的懼怕、別讓父親斥責。

 
 
 

進而怕“惹事”:

 

怕父親爲什麼會引起怕“惹事”呢?因爲“惹事”就預示着那個要攻擊自己的父親將出現。“惹事”本身也許並不可怕(比如打碎一個杯子),可怕的是父親(會因爲打碎杯子呵斥自己)。這時候“惹事”(條件)就會引起不好的感受(反射),唯有把“惹事”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切斷——掩蓋起來不讓父親知道,才能消除這種不好的感受。

 
3、怕父親的性格影響了藥家鑫車禍中的行爲
 
 

反理智的行爲如何出現:

 

藥家鑫去投案自首,從理智的角度分析,他當時內心最不好的感受是由什麼引起的?——顯然應該是可能要面臨的死亡,因此他當時應該最怕死纔對。

但恰恰不是這樣,藥家鑫說,“我去投案自首那天,我害怕我爸爸,害怕見到他”(他阻止母親給父親電話,因爲他太怕父親了)。也就是說,他當時最不好的感受,不是死亡引起的(理性計算的結果),而是父親引起的(條件反射的結果)。

 
 
 

車禍之後發生了什麼:

 

車禍發生後,從理智的角度分析,藥家鑫當時內心最不好的感受是由什麼引起的?——應該是闖禍後要賠錢、還可能坐牢等後果。但從藥家鑫的性格分析,他當時內心最不好的感受實際還是由“闖禍了父親會對自己怎樣”引起的,這時候,主導他行爲的是“把事情掩蓋起來不讓父親知道”。

事後藥家鑫說,他當時“怕撞到農村的人,特別難纏,我害怕她沒完沒了地纏着我的父母和家人”。藏在“害怕她沒完沒了地纏着我的父母和家人”後面的實際意思,是“害怕父母(尤其是父親)會沒完沒了的對我失望、斥責”。

 
4、“權力型人格”的極端表現——你去死吧
 
 

張獻忠爲何屠蜀:

 

明末,張獻忠把四川人殺到“虎豹比人多”的程度,這種殘酷一直讓人費解。其實這就是“權力型人格”的極端表現。張獻忠有一道“聖諭”,文曰:“天有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意思就是說,我(天)給了你們那麼多好處,你們(人)竟然還起來叛亂,我恨死你們了(注:張獻忠1644年進軍四川,掃除了那裏的權貴,並建立了軍營式社會,他自認爲這是對百姓的保護,但是百姓卻受不了這種束縛,反而跟着權貴叛亂)。

於是他一怒之下,就讓這些“忘恩負義”的人去死了。

 
 
 

我們對他(藥家鑫)的恨,遠遠大於任何人”:

 

藥家鑫的父親說,“這個(藥家鑫),我們夫妻倆爲他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他卻以自己的行爲徹底摧毀三個家庭,我們對他(藥家鑫)的恨,遠遠大於任何人。將來法律怎麼判他,都是他應得的”。這段話,濃縮起來不正是:“天有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另附:“保護兒童 先戳破父母謊言”一文網址:http://view.news.qq.com/zt/2010/10etj/index.htm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