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s& linkers

今天把chinalinux翻譯的loaders & linkers 大致翻了一下,想找到一些關於前兩天編譯調試中的問題,總算是有點收穫的。

.text .data .bss這三個大段都是由各目標文件的相應段組合而成的。在寫鏈接腳本文件的時候,以下面這個爲例吧。

SECTIONS {
     . = 0x30000000;
     .text           :    { *(.text) }
     .rodata ALIGN(4) : {*(.rodata)}
     .data ALIGN(4) : { *(.data) }
     .bss ALIGN(4)   : { *(.bss)   *(COMMON) }
}

這是一個代碼段和數據段放在一起的。第一句話,表示當前地址是0x30000000,然後是以下各段的名字,注意這裏的段名不像DSP裏面那樣可以自己定義的,都是內部自帶的段名。在UNIX下的連接器,還有幾種段名,不過最常用的就是以上的了。

*(common)這個段是是一個公共塊,顧名思義就是不同文件之間相互引用的數據區,根據連接器的特點,它必須是被放在.bss段的後面。

一個完整的gcc下的鏈接腳本可以如下所示。

OUTPUT_FORMAT("coff-i386")
SEARCH_DIR(/usr/local/lib);
ENTRY(_start)
SECTIONS
{

.text SIZEOF_HEADERS : {
    *(.text)      
}
.data 0x400000 + (. & 0xffc00fff) : {
    *(.data)  
}
.bss SIZEOF(.data) + ADDR(.data) :
{
    *(.bss)
    *(COMMON)
}
.stab 0 (NOLOAD) :
{
    [ .stab ]
}
.stabstr 0 (NOLOAD) :
{
    [ .stabstr ]
}
}

 

 

前幾行定義了輸出的格式,它們必須出現在編譯到連接器中的格式表中,然後是要查找目標代碼庫的地方,缺省入口點的名字,在這裏就是_start。然後再列出輸出文件中的區。 在區名字後面的可選的值是說這個區從哪裏開始, 這樣.text區緊接着文件頭部。在輸出文件的.text區中含有所有輸入文件中的.init區,然後是.text區和.init區。連接器定義在.fini區後面的符號etext。然後腳本將原來的.data區在文本區後面大概0x400000左右的4k頁邊界處開始,然後是所有輸入文件中的.data區,後面定義符號edata。然後是緊接着數據區的.bss
區,包含所有的輸入的.bss區以及任何帶有end標記bss的結束的公共塊。(COMMON是腳本語言中的一個保留字。)在這之後是從輸入文件中相關部分收集的用於符號表入口兩個區,但在運行的時候並不載入到系統中,因爲只有調試器纔會使用這些符號。連接器腳本語言要比這個簡單的例子靈活的多,足夠描述從簡單的DOS可執行文件到到Windows PE可執行文件到複雜的覆蓋分配中的所有內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