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選書,就從瞭解時代的水性開始

從開始讀書,基本上讀的都是一些活着的人寫的書,也就是當代作家的書,像劉同,艾力,古典,成甲,採銅、俞敏洪、白巖松等等,一方面是因爲這些人的書貼合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另一方面是想借他們之眼,看他們如何認識現代這個世界,如何認識這個社會,又是如何對待生活。


以我現在的水平來說,讀經典不是不能讀,只是讀起來如果覺得乏味,感覺根本用不上,多少會讓自己養不成讀書的習慣,畢竟思維層次還很低,不能從一個歷史事件或者其他傳記當中提煉出思維模型來。


所以會選擇先看這些人寫的書,而看這些人的書多多少少會讓自己產生疑問,會遺留一些問題。


很多東西確實忘的一乾二淨,如果要講書裏面到底講了什麼,真的想不起來,但是還是發現自己的一些行爲已經開始像書裏所描述的那樣做,已經默默的改變了一些行爲,而且思維也恰巧能跟作者貼合。


在讀的過程中一直想建立思維模型,但沒找到方法,後來知道了一個系統性的讀書方法,也可以叫做知識樹原理,有一個樹立思維模型的方法,就嘗試着這樣做。


但我發現讀當代的書這種方法沒有那麼的貼合,知識樹原理要求追根溯源,但當代的很多作家寫的書,說有源頭,也有,但有些多和亂,因爲這個時代的特性,他們很多情況下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適合這個時代水性的東西,可以說前無古人,對於現代人來說,所處的時代對人的要求極高,以前的那種掌握一門學科深度鑽研下去就行了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所以他們更多的是綜合的能力,這也是不那麼好找源頭的原因。


然而這並不是說這個方法不好,只是需要變通,找找適用邊界,調整適用方法,而讀當代人的著作要用知識樹來讀的話,就是把一個作者的所有著作讀一遍,你會發現更懵了,因爲他沒寫完,他還在成長,但會帶給你很多的問題,可能在作者的心裏這不是個問題。


但在你還沒有達到作者的境界,這些就成了問題,就跟你熟練的背誦了九九乘法表的時候做數學很多都能口算,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背九九乘法表你會發現他會在某種情況下不理解你答題的思路,因爲他沒有這個基礎的東西,所以這些問題之所以出現是因爲欠缺了這些基本信息,所以需要自己去尋找,補全這些基礎。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都知道基礎和細節很重要,但往往會被忽視,而讀書僅僅讀被作者寫出來的東西是有限的,但讀作者沒寫出來的那部分是無限的,而挖掘那一部分纔是讀當代作家書籍來建立思維模型的關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