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衆》:凡是能提供幻覺的,都可能成爲他們的主人

即使有的時候我們明知道一件事情是錯的,我們也會想把它說成對的,也就是因爲我們爲了不得罪他人而自主選擇的一項愚行。


《烏合之衆》是法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於1895年寫就的一本書,自出版以來刊印多次。

據說希特勒、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都深受其內容影響。刊印不計其數,還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範圍內發行。

這本書自傳到國內以來,就引發風暴,不僅業內好評不斷,還跨界的影響了無數的年輕人。商業大咖馬雲、馬化騰、王健林也曾多次推薦此書。

作爲暢銷書來說,這個成績斐然,足以讓勒龐本人名揚世界。

《烏合之衆》這本書與其他心理學大部頭著作相比,完全不像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更像是一本散文集或短篇小說——因爲它很薄、很小,只有短短的三卷內容。

可是,就是這短短的三卷內容,卻是勒龐二十年如一日研究大衆心理學的成果。很多幹貨,就算是對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折射意義。

這本書在短短三卷內,細緻描述了羣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羣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爲特徵。解釋了爲何羣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羣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因爲足夠幹,所以這也是他備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也曾迷茫、失落,甚至盲從、不知所措,甚至變得焦躁,情緒化,很容易被煽動。所以,讀《烏合之衆》,與其說是瞭解大衆心理學的一般特徵,不如說是和自己的荒誕、情緒作鬥爭的過程。

1. 烏合之衆:你爲何成爲沉默的大多數

著名作家王小波有本書,叫做《沉默的大多數》,“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爲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書中對於自由、理性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對於羣體的不理智和麻木極致批判。

“雖然原因讓人同情,但放棄理性總是軟弱的行徑。”

“赤裸裸地談利害,就接近於理智。 信仰是重要的,但要從屬於理性。”

不得不說,王小波的思考總是犀利而又直擊要害。總是能夠把一個現象背後的本質抽絲剝繭般的呈現在你的面前。

可是,王小波畢竟是少數,你不是王小波,我也不是。我們都是“沉默的大多數”。

那麼,你是如何變成沉默的大多數的呢?

勒龐在《烏合之衆》中給出了答案:有意識的人格消失,無意識的人格得勢。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公司通知,今年的高溫補貼全員取消,你會生氣嗎?

你肯定會生氣,好幾千塊錢對於每個公司的職員來說,都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可是,生氣之後呢?你可能沉默着,被迫接受。

因爲,大多數人都在默默生氣,都在沉默。當沒有人挑頭進行反抗的時候,大多數人只會默默接受。

如此,你就已經淪爲了“沉默的大多數”,因爲你的潛意識告訴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假設領導宣佈,今年只有你的高溫補貼不會發放,且沒有明確原因!那上面的情況也不會發生,你會因此奔走不息、尋找原因、討要說法,最後,甚至可能以辭職來彰顯自己的氣憤。

假設有人挑頭說要向公司索要說法,你很可能積極迴應,並致力於反抗,並最終拿到公司補貼。

如果沒人挑頭,這一切,都將不存在,你只會沉默喫虧。

《烏合之衆》中對於羣體中情緒傳染的情況描述十分詳盡:一旦羣體中某種情緒被引燃,那很容易傳染到每個個體身上,並付諸於行動。

如上案列,如果你的主管、領導對此並不吱聲,那向來底層的大多數人也會沉默等待,或者放棄。

這就是情緒的力量,也是身在羣體中的你,身不由己的參與到羣體情緒傳染中的最終結果。

就這樣,你慢慢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2. 烏合之衆:你是如何變得不理智的

2012年9月,21歲的河南泥瓦工蔡洋,在西安打工的他,捲入了喊聲整天的抗日遊行隊伍中,大概半小時後,羣情激奮的遊行隊伍圍住了一輛豐田卡羅拉,已經熱血上頭的蔡洋惡魔一般舉起手中冰冷的U形鎖,對着車主的頭部狠狠砸下……

車主5級傷殘,蔡洋被捕入獄。

蔡洋自始至終認爲自己做的事是對的,這是“愛國”。

2016年中旬,網上瘋傳明星趙薇勾結共濟會,資助希拉里掌控美國,分裂國家甚至動用大批量資金在土耳其發動了政變,其目的只爲了讓自己的電影在國內上映……當時甚至有一些主流媒體都參與了討論和討伐趙薇的行列中。

今天看來,這就是個笑話,“俠客島”對此評價爲:哄孩子的陰謀論!

某保險公司早會,領導帶着大家喊口號,“我能行!我能行!我能行!”

一羣人烏泱烏泱離開辦公室,鬥志昂揚去馬路上掃街,“你需要保險嗎?”

聽說公司要年底裁員了,你忐忑不安,最終給始終也看不上的主管領導送去了幾條煙幾瓶酒,最終得知:公司根本就沒有裁員計劃!

部門聚餐,大家舉杯慶祝,你發現除了你之外大家似乎都喝完了杯中酒。滴酒不沾的你咬咬牙,一口氣喝乾了酒。

是不是這些場景都很熟悉呢?沒錯,這些案例中都我們的影子。

可是,這是爲什麼呢?

一個普通的泥瓦工怎麼就突然變成暴徒了呢?

完全經不起推敲的謊言,爲什麼就鋪天蓋地並大多數人信以爲真呢?

明明想好辭職的爲什麼就跟着大家去掃街了呢?

明明看不上的主管領導,爲什麼要送禮呢?

明明滴酒不沾爲何還是喝乾了酒呢?

勒龐在《烏合之衆》中也給出了答案:這些事後想來“腦C“的行爲,都是由羣體心理導致的!

“羣體無意識”,是《烏合之衆》中最基本的觀點。而在上述的案例中,這一表現尤爲明顯。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案例。

其底層邏輯是“從衆心理“,但在這種邏輯之下,還會演變爲個人行動,演變爲羣體行動——羣體無意識,但執行力非常高!

尤其是當這一羣體有了共同的目標之後,不管這個目標是否理性、是否正確,那達不到這個目標,羣體誓不罷休。

如同最開始的泥瓦工蔡洋,在披着“愛國“的外衣下,其實行使的是暴徒的行徑。


再比如保險公司的“雞血早會“,你也許會被領導煽動,由最開始的”堅定今天辭職“的心理轉變爲”也許我可以試試看“的心理。

一向自詡爲“理性“、”聰慧“、”睿智“的你,還敢說在這些場景下你也是如此的嗎?

那這是什麼原因呢?

情緒!

說白了,這就是情緒感染的力量。

尤其是當你身處某個羣體中,當你逐漸變得無意識的到時候,掌握話語權的人往往能夠通過自己的情緒力量的傳染來引導你的心理活動或行動路徑。

而這種現象在羣體的背景下又被無限放大。

於是,你喪失了意識,喪失了理智。

你的目標逐漸和羣體的目標趨於一致,比如共同的業績任務,比如放棄高溫補貼,比如喝下一杯酒……

3. 烏合之衆:情緒大於理性的時代,你該如何好好工作?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狄更斯的這句話放在當今社會,更是赤裸裸的展露出了他最本質的意思。

網絡時代,人們的情緒似乎更加飽滿、複雜。並且,網絡的快速便捷使得情緒的傳遞更爲方便直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爲密切。

互聯網是一張大網,將每個人都羅列其中。

簡言之,這是個最好的時代,讓人們的溝通更加實際、快捷。可是,這也是個最壞的時代,因爲網絡的便捷,情緒的傳染也將成倍數的增加。

舉例說明,五十年前我們下班後從不會談論公司的任何長短,也從不說領導的好壞。原因是,我們無處可說。面對家人,抱怨幾句,就已經足夠了。

但現在不一樣,幾乎每個人的手機上都會有幾個公司同事羣,甚至還有同事私下裏拉羣,避開了領導。

一旦有人在羣裏抱怨,那立馬會有其他人隨聲附和,一起抱怨。從領導的不公說到公司的獎勵機制缺失再到生活的艱難。

總有那麼一刻,情緒的力量會把你內心中抱怨的種子催發生芽,加入到大家的討論中。

不管你是不是剛剛給自己打了雞血,喝了雞湯。


甚至於,即便沒有羣,下班之後同事發來微信語音抱怨領導和公司,不論是處於羣體的趨同性還是你自己個人的同情,你總會附和幾句的。

這只是一種最簡單的情況,大到整個社會信息和情緒的傳遞,小到朋友同事之間的信息情緒傳遞,你總是會防不可防、避無可避。

而這個情緒大於理性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匆匆忙忙,總容易受到情緒的傳染和波及。

那麼,你還好嗎?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一個人足夠有主見,那他就不會受羣體情緒、心理的影響。

可事實是,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身處在羣體之中,既做不到蘇軾那種“遺世獨立“,也做不到喬布斯的那種”創造時代“,我們都是平凡的大多數。

身處羣體,受羣體情緒的感染和衝擊,自然無可避免,縱然你多麼有主見,在羣體力量之下,總會有所偏悖。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其實很簡單:既然沒法避免,那就進行利用。

比如工作和學習,對於個人而言,就該打雞血一般的向前衝向前衝,有目標有結果,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達成自己的工作層次。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情願受羣體情緒的感染。爲什麼圖書館學習氛圍好?因爲進入圖書館的人總是學習的,你會很自覺的融入其中。爲什麼自己在家不能好好學習,總想犯懶躺着或者刷抖音呢?因爲你“理性“,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這樣,我們能否把學習地點放在圖書館呢?以此來提高學習的效率。

再比如面對網絡謠言,必要的理性分析和專業評判必不可少。前幾天網上盛傳“南方大水,幾千萬同胞受害“,並配有洪水圖片。

乍一看似乎很是真實,但是單獨搜索國內官方媒體新聞平臺你會發現,南方的確水災,但沒那麼大。同時,其中配圖並非南方洪水的。

謠言不攻自破!


所以說,面對信息的索取以及羣體的力量,理性的分析和專業的評判是必要而實際的。如果你自己沒法判斷,那就藉助專業的人的力量。

好的留下,壞的摒棄。

其實,作爲羣體的一員,不需要你有多麼的理性,也不需要你多麼牴觸羣體的身份和心理。相反的,積極使用並因勢利導,把握屬於自己的增長點和增長機會,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向上。

這纔是正解!

4. 總結

《烏合之衆》是一本神奇的書,它能夠讓你洞悉到羣體的力量,更能夠明白你爲何憤怒、爲何開心、爲何沮喪、爲何悲傷。

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對於工作、生活、寫作、溝通,這本書都能夠指導你找到最合適的方式。

雖然這本書是一本非典型性的心理學書籍,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其實是一本認知拓展書籍。

當然,很多人在看到這本書的第一反應是恐慌,認爲自己會淪落成爲無意識羣體的一員,進而做出一些匪夷所思,本非我願的事情。

其實,羣體的力量和情緒的感染的確存在,但勒龐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依託於法國大革命後資本階層的認知,還是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和錯誤的。

面對任何事物,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認知、理解並加以應用。這本書也是如此,對於好的方面,如同圖書館學習效率高一樣,我們需要加以利用甚至擴大化使用;對於壞的方面,比如無意識犯罪,須平時防微杜漸並有正確的認識。如果自己沒法正確認識,不妨藉助於他人專業的力量!

我是宏哥,關注我,每天爲你解讀更多好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