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我們,真的就被拍死在沙灘上了嗎?

            。。。01。。。


前幾天跟在加拿大多倫多的閨蜜微信視頻時,她突然問我,喜不喜歡華晨宇。

我哈哈一笑,說不喜歡。

她說她是華晨宇的人格粉。

好在我對華晨宇還有那麼一點點印象。小個子,皮膚白皙,像個永遠沒長大的小男孩。大概是以前在某個綜藝節目裏留下的印象。隱隱知道他是“快男”出身,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心裏暗暗大喫一驚,想不到一向文藝、高冷的她,竟然會追星,而且追的是一個小男孩。

我說,我對他完全沒感覺啊。

我一向對這些娛樂八卦不感興趣,綜藝節目也是如此,諸如“快樂大本營”、“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等,我幾乎不看。

我更不會追星。說是過了追星的年紀吧,其實也不是。


我也有喜歡的明星。

初中開始迷戀山口百惠,買過她的好幾本畫冊珍藏。而且一喜歡就是幾十年,癡心不改。就像我一直迷戀三毛,從未改變過。

現在喜歡的明星也很多,譬如張學友、許巍、胡軍,陳道明、張豐毅、張涵予、吳京等等,都是硬漢角色。但僅限於喜歡,從來沒有要死要活地跑上跑下追來追去過。

我對劉德華的狂粉楊麗娟的行爲不屑也不懂。

愛一個明星,愛到骨髓裏,可以從少女時期開始,不上學,不交友,不惜一切代價去面見心中的偶像,甚至累及家人,最後家破人亡。

我一貫秉承自己佛性與理性的態度,你火與不火,都與我無關,不增不減。

閨蜜說在加拿大,身邊很多人都迷戀華晨宇。甚至有人每年都會專程坐飛機回國,去聽他的演唱會。

隨後,她把對華晨宇的評價和愛慕曾寫成的一篇長文發給了我。

我看了她的文章,果然是中文系出身的女子,文采斐然,寶刀未老。

雖然心裏很喫驚她竟然會喜歡這麼一個小鮮肉,但因我有了心理學背景,能理解和尊重別人的行爲和選擇。

我說,無論怎樣,我對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不男不女的小鮮肉們都不感冒。

男子,就該有男子的陽剛與棱角。感覺現在的娛樂圈,已經被這些不男不女的明星攪得烏煙瘴氣。


女的扮得像男人,男人花哨得比女人還女人。我那傳統固執的老心臟,說啥也無法接受這樣的審美、時尚。

我心裏固執地認爲,男人,就該是陽剛的硬漢。可以溫柔、溫情,但這種溫情,是留給至愛的親人。

我欣賞玉樹臨風般仗劍立於“風蕭蕭兮易水寒”邊的大義荊軻;縱橫天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豪氣干雲的曹操;屢徵匈奴“怒髮衝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岳飛......


似乎他們這樣的人,才配得上一個“男”字。


        。。。02。。。


易中天在《中國的男人和女人》這本書裏,將近一百年來我們民族所遭受的災難,歸咎於“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


易中天在書中,將中國古代男人分爲以下幾類:

一,  奶油小生,無用的男人。如許仙,董永,張生之輩;

二,  英雄好漢,無性的男人:如水滸傳中的男人;

三,  忠臣孝子,無骨的男人:如劉備之流。

這樣的觀點和劃分,不能說是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但我覺得頗有一些道理。

我甚至覺得如今的社會,男人已經逐漸被時代閹割,女人正在越來越強大。她們一樣在職場裏拼殺,在江湖裏仗劍,在家庭裏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越來越多的女性,經濟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獨立。沒有男人,她們一樣過得很好。

那天 ,在微博上看到楊麗萍的弟子水月結婚的消息。對象竟然也是同性。有人評論說,愛是一種情感,和性別、年齡無關。

看來自古傳統男權一統天下的地位,似乎正在逐漸被女性的力量瓜分。

看看我自己喜歡的那明星,無一例外的都是中老年了,山口百惠也老了。

閨蜜說,你這個年紀,應該喜歡小鮮肉纔對呀。

她的話引起了我的思考。

是啊,我爲何反感那些小鮮肉呢?我甚至希望學藝術、有點奶油的兒子,能更陽剛一些,穿着打扮不要去跟所謂的“日韓”風。

我想了想,是不是我內心,還固執地守着那個未被父愛滿足的小女孩呢?

因爲幼小的孩童依戀一直沒被父親滿足,所以一直喜歡大叔男?喜歡他們身上有如父親般的年齡和成熟,有堅實溫暖的臂膀,有如父親般的男性能量。

也許是吧!

我腦子裏,至今保留着童年被寬厚結實的臂膀揹着的畫面,且會時時閃回。


6歲上學,下雨天,村裏的男老師揹着我走過積水坑窪的泥濘路;去鄰村看露天電影,電影散場後,義哥(父母收的養子)揹着我,混在一人羣中,飛奔在漆黑但有火把照亮的山路里。

我還在療愈童年的傷。那些從未被滿足的願望和依戀,一直如影隨行,與年紀無關。


        。。。03。。。


再看看如今的90後00後,他們喜歡的這些明星,幾乎都是陽剛不足,陰柔有餘。似乎男人的陰柔之美正在成爲這個時代的審美主流。

我想,是因爲他們從小得到的愛太多。尤其獨生子女這一代,6個大人(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圍着一個孩子轉。他們是手心裏的糖,看在眼裏怕丟了,站在身邊怕飛了,抱在懷裏怕沒了,捧在在掌心怕碎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享盡了愛和呵護,愛多得盛不下,甚至都溢了出來。

因此,他們不需要去追捧爸爸似的明星。

他們的父母,拼命地爲他們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即便是農村孩子,大部分父母也極盡所能地去滿足孩子們的願望和慾望。

不都說如今的時代是拼爹的時代麼?

他們不缺愛,不缺物質,不會爲一日三餐去憂愁,不會爲高房價去焦慮,也不會爲“人必須要經歷磨難歷練才能成長”去未雨綢繆。

他們有條件去崇尚、彰顯自我,張揚個性。所以,以他們爲主流消費羣體的今天,時尚正在被重新定義、刷新、顛覆。

他們是真正的後浪啊!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解讀和追求,也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化。

某些一層不變的東西正在消弭,非A即B的觀念模式正在被打破。時尚的格局,正在鉅變。

如今時尚的更新換代堪比喫飯睡覺般正常,一覺醒來,時尚的天就變了。明天的時尚和今天的又會有所不同。

00後挖苦90後們的時尚,而90後又嘲諷80後們看不懂時尚......

我們70後呢?那不是被甩了好幾條大街,而且感覺已經被甩出了地球表面。


      。。。4  。。。


70後,真的就被拍死在了沙灘上了嗎?

不!

70年後這一代人,應該說是承上啓下的一代人。

我們在文革的餘息中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濤中淬鍊,在新千年的車轍印裏辨認方向,在互聯網的時代大潮裏沉浮。我們身上,承接着舊的脈息,又跟上了一個又一個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我們對“新”這個字眼,並不陌生,甚至已經熟悉。

我們懂得調整自己的步子,緊跟時代步伐,去保持與時俱進。我們可不是電影《白鹿原》裏,守舊的老頑固白嘉軒。

我們能摒棄那些陳舊的經驗和概念,去接納擁抱這撲面而來的多元化新世界。

用心理學的投射概念來講,你所看不慣的別人,正是你看不慣自己的某一個面的投射;你所看不慣的世界,其實是你看不慣的自己。

“我”,纔是一切的根本。


去聽了華晨宇的歌,看了2018的《我是歌手》中他的表現,的確非常震撼。正如閨蜜所寫:

“《假行僧》震得我一動不動,想哭又無法動彈,那歌裏的絕望,呼號,自我救贖讓我看到了一個具象的靈魂地在掙扎;到《孩子》又純淨得一塵不染,像個初生的嬰兒;《易燃易爆炸》的女性視角被他表現得精準又淋漓盡致。”

他可以在歌裏把男女的兩性之美演繹得遊刃有餘。

我感覺他有一個藝術家的靈魂。一個能體察兩性的人,一定已經跳出來單性別的狹隘侷限,這樣廣闊細微的體驗和情感運用能力,一定會讓他遠遠地超出於普通藝人。

他的歌裏彷彿有一種上帝視角,能體察到各種不同的愛恨情仇,人世間的悲歡癡癲。“


我是不是也要追星了?哈哈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