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家武訓 一位千古奇丐

平民教育家武訓 一位千古奇丐

武訓,1838年12月5日出生在山東冠縣柳林鎮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原名武七,清政府爲嘉獎其興辦教育之功,取"垂訓於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訓。

武訓先生是中國近代羣衆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處義學,教育了無數窮家子弟,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爲"千古奇丐" 。清道光二十五年,武訓7歲的喪父,爲了生計跟着母親要飯。

武訓14歲後,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爲"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3日。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20歲時當了乞丐。

武訓開始着手實施他的"偉大"計劃,到各地去行乞集資。他頭髮髒亂,面目污黑,爛衣遮體,但卻很快樂,一邊走一邊唱着自己編的歌謠,四處乞討,"邊乞邊傭"。幾年下來,這個苦並快樂着的乞丐,足跡所至,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每次討得較好的衣物和飯食,他就設法賣掉換錢。而自己則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只吃最粗劣的食物。他沿街乞討,經歷了各種人間的苦難,都沒有改變他的意志,留給他的只是無盡的堅持。

武訓白天乞討,晚上紡線績麻,在農忙時還經常給富人打短工。經過多年的辛勞,武七終於積少成多,存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

隨着款項的增多,武七開始典買田地,備作學田。同時他以三分息給他人放貸,以獲得更多的資金。在武訓49歲時,在館陶、堂邑、臨清3縣置地300餘畝。積資3800餘吊。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的財力了,可是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乞丐身份而選擇享受,他繼續過着赤貧的生活。實現了辦學願望的武訓此後仍然一囊一鉢,到處奔走募化。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

這個平凡的乞丐,卻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爲,名垂青史而爲後人稱揚。在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大概只有武訓先生了。武訓的事蹟對中國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響甚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