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我终究觉得你在爱情里太过怯懦

文/佩奇

此文首发于今日头条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了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白落梅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总是陷入这样两难的境地:我的生命里同时出现了两个人,一个爱我,一个我爱,我要选择谁?

为什么我要说二十几岁呢,因为这是一个女孩子结束学业、踏上社会、面临婚姻选择的年龄。这个年龄,我们开始告别爱情里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得不考虑柴米油盐酱醋茶。

曾几何时,我们喜欢汤显祖《牡丹亭》里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喜欢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后来我们渐渐明白张小娴“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注定是被别人等的”,也明白沈从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在经历了这些以后,我们才渐渐懂得,这尘世间的爱情多数是不圆满的,但恰恰因为这种不圆满,爱情才如此有魅力,吸引无数的人为之飞蛾扑火。爱情本身是浪漫的,是诗意的、甚至是带有朦胧的意境美的,然而爱情的归属却不是,当爱情幻化为婚姻,当诗意与现实交汇,很多人会从庄生梦蝶的梦境里走出来,选择现世安稳的度过此生。

林徽因就是其中一个。

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匠心独具的女建筑家、跨世纪的旷世奇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男子仰慕了一生。

然而在爱情里,我终究觉得她太过怯懦。

我最近读完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本书,作者用细腻温婉的笔触,清澈温婉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林徽因这颗巨星从出生到陨落的传奇一生。

此书作者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是一名作家,极擅长以优美的文字写人物传记,除却今天我们要谈的这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白落梅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等》以及《你是锦瑟我为流年——解读三毛最美文章》等。

白落梅文如其名,她的文字真的是“落梅风骨,秋水文章”。

01 逃得了康桥,逃得了徐志摩,却逃不了自己的心

人世间的恋情有很多种,然而这其中,初恋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林徽因人生的第一次心动是在英国伦敦,在美丽的康桥,为了那个风流倜傥的徐志摩。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漂洋过海来到伦敦,在这里邂逅了从美国来到英国的徐志摩。

这一年,林徽因十六岁,徐志摩二十三岁。

一个是美丽佳人,一个是风流才子。一个是妙龄少女,一个已经是两岁孩子的父亲。

白落梅写道:“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的烟雨迷蒙中,在康桥的柔波里相爱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恋爱,才有了我们为之沉迷的《再别康桥》。

爱情来临的时候,就像夏天冰镇过的红葡萄酒,让人忍不住贪杯。是的,林徽因和徐志摩在伦敦的诗情画意里沉醉,丝毫不愿意醒过来。

然而,再好喝的酒,也有让人醒来的那天。林徽因这一次醒来,比任何时候都要理智,因为徐志摩已是有妇之夫,她决绝的转身,从这段初恋里仓皇逃离了,她甚至都没有打个招呼,就把徐志摩丢弃在了异国他乡。

这样子的林徽因,究竟是决绝,还是怯懦呢?我认为是怯懦。

明明很爱,明明想要在一起,可是却连逃离的时候,都不敢当面讲分手。就像现在很多人,明明很爱一个人,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连分手都不敢面对面,有些人甚至还美其名曰“为了成全”,我倒觉得更多是胆小怯懦,如果真的爱,又何必如此畏畏缩缩。

就像林徽因,即使无法承担世俗的目光,也应该有当面分手的勇气。

你逃得了康桥,逃得了徐志摩,你如何逃过自己的心呢。

02 嫁给了门当户对,嫁给了梁思成,却没有嫁给理想的爱情

也许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安稳比爱情来得重要。

1923年,徐志摩和梁思成因为新月社的成立,总是在林徽因身边徘徊。一个有浪漫情怀,一个有踏实安稳,这令林徽因好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梦与醒之间踌躇不前。

5月的时候,现实把林徽因推向了梁思成的怀抱。因为梁思成出了车祸,林徽因为他洗手做羹汤,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此期间,两人感情迅速升温。

之后,两人又一同赴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只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始终像一杯白开水。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正式在加拿大结为夫妻。一切都很平静,也很安宁。

爱情一旦有了归属,一切也就尘埃落定。

白落梅说:“林徽因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她这一生虽算不上完美无缺,但是她过得波澜不惊,现世安稳。”然而我却觉得她终究太过怯懦。

林徽因,她如这尘世间许多女子一样,既想触及人间烟火,又想脱离凡尘。然而人哪有这样完满的,她在梁思成与徐志摩之间徘徊不定的时候,只是命运做了一个推手,让她不再进退维谷。

白落梅很少提及林徽因爱或者不爱梁思成,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林徽因,她不过是在感情里将就了。结婚的那天,梁思成问她:“为什么是我?”她说“这个问题我准备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很多人解读林徽因这句话是一句情话,然而我不这样认为,这种看似不确定的答案,恰恰就是对将就后结果的妥协。

林徽因,她没有勇气选择最爱的徐志摩,她总不能再去伤害梁思成,所以,她的将就,恰恰证明了她是怯懦的。

她嫁给了门当户对,嫁给了梁思成,却没有嫁给理想的爱情。

03 林徽因的选择,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本书中,我觉得书名这句话更像是白落梅替林徽因对徐志摩说的,在这本书里,白落梅描写徐志摩爱林徽因,林徽因爱徐志摩的文字很多,而且都很细腻温婉,就像是夏日的清风,清新怡人,带着爱情的味道。

在白落梅的笔下,林徽因选择梁思成不过是为了寻求一份安稳,而她心里最爱的那颗朱砂痣,却一直是徐志摩。

回到当下的我们,找了一个自己爱的男朋友,条件不是那么优秀,父母就会不满意,然后就会千方百计加以干涉,然后他们还会给你介绍各种他们认为合适的对象给你。这样子的情况很多,渐渐地,因为各种压力,甚至之前新闻上还有以断绝亲子关系相威胁的,我们妥协了,然后渐渐学会了将就,就选择了一个不那么爱的人共度余生。

林徽因多年以前的选择,又何尝不是我们如今成千上万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初恋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为了那个爱的人赴汤蹈火,上刀山下火海,可后来在现实面前,我们连抗争的勇气都没有。

我说林徽因怯懦,或许现在的我们更怯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