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書摘

細化就是理解新知識的過程,細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把新知識表達出來,把它和已知聯繫起來。越是能把新知識和已知關聯起來,越是能詮釋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識。新舊知識間的關聯越多,就越有助於記憶。

美國前國防部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他說:“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有的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意思是我們知道有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但是還有未知的未知——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愛因斯坦說: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

從廚藝到棋技,再到腦外科手術,不管在什麼領域,想要成爲大師,就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知識、概念性的理解、判斷,以及技能要靠慢慢積累才能獲得。只有在練習新技能的同時付出努力、展開思考,並在心裏演練,成果纔會顯現。記憶知識點就像往建築工地上運料,之後才能蓋起房子。蓋房子不僅要求工人瞭解衆多建築材料與配件,還要對物料組合有概念,例如知道屋架或過樑的承重能力,或是能量傳遞與轉化原理,這樣才能在保證室內溫暖的同時又讓房頂涼爽,以免業主半年後打電話來抱怨屋頂結冰。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運用已知。

是要學習基礎知識,還是要培養創新能力,這根本就不是二選一的問題——兩者都需要。一個人對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創造力的方法解決新問題。不練習獨創性與想象力,就沒法積累知識。同樣地,沒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創新也只是空中樓閣。

集中練習可以快速收效,這一點往往表現得很明顯,但隨後而至的快速遺忘卻不被人們注意。有間隔的練習,穿插安排其他的學習內容,加上多樣化的練習,會讓你把學到的東西掌握得更牢固,記憶得更長久,而且更爲實用。

快速頻繁的練習會產生短期記憶,持久記憶則需要花時間進行心理演練以及其他鞏固過程,因此有間隔的練習更爲有效。出現了一些遺忘後,再檢索所學的東西,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

決定你今後知識運用水平的,不僅是你知道些什麼,還有你如何將你的所知付諸實踐。就像體育界的一句老話那樣,“把訓練當成比賽,才能把比賽當成訓練”。

每天反思就是一種有間隔的檢索練習,這應該就是現實環境中醫學實踐的重要一環,和學校用小測驗和大考培養能力是一個意思。

這就是杜利教練球隊的全部訣竅:檢索、有間隔、有穿插的練習、多樣化練習、反思,以及細化。

合意困難指在學習時故意給自己製造的麻煩。它造成了短期學習難度提高,但從長期看能提升學習效果。

這種矛盾便是學習中“合意困難”概念的核心。檢索(或者說,實際上是重新學習)某件事物所耗費的努力越多,你學得就越紮實。換言之,關於一件事情你忘記的越多,重新學習就更爲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識。

對自身思維的審視被心理學家稱作元認知(元在希臘語中是“關於”的意思)。學着認清自身,可以讓我們不至於陷入死衚衕,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並反思下次怎樣做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敘事提供的不僅僅是含義,還提供了一種意識框架,好讓我們把含義灌輸到今後的經歷與信息中,從而有效地塑造新記憶,來適應我們已有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暗示的東西纔會被人們記住,而明確表述的東西則不然。

物理學家兼哈佛大學教育學家埃裏克·馬祖爾認爲,對某事瞭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給其他人的難度就越大。爲什麼會這樣?當你在某些領域成爲專業人士後,你的心智模型就會發展得更爲複雜,而組成心智模型的步驟也會淡化成記憶背景(知識沮咒)。

更好的做法是打造一個心智模型,讓其中的資料整合文章中的各種理論,把它們和你的已知聯繫起來,使你能夠做出推論。要想知道自己對一篇文章理解到了什麼程度,一個不錯的判斷線索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對其進行合理的解釋。因爲解釋文章需要你從記憶中回憶要點,把它們組織成自己的語言,並解釋爲何這些纔是要點——它們和大的主題是什麼關係。

更爲重要的其實是授課方式要與科目的性質相符:幾何與地理要用視覺授課,詩歌則要靠語言指導,諸如此類。當授課風格與內容性質相符時,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得更好,與他們偏好哪種授課方式毫不相干。

這類測驗會規定一個智力商數,代表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的比率,然後再乘以100得出智商值。舉例來說,一個8歲的孩子能在測驗中解決大多數10歲孩子可以解決的問題,那麼他的智商就是125(10除以8,乘以100)。

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概念,能力爲何千差萬別,人類擁有多達八種不同的智力。

邏輯一數學智力:批判性思考,以及使用數字和抽象概念的能力,諸如此類。

空間智力:三維判斷,以及在腦海中具象化的能力。

語言智力:使用文字和語言的能力。

肢體動覺智力:行動敏捷和控制身體的能力。

音樂智力:對聲音、旋律、音色,以及音樂的敏感性。

人際交往智力:“讀懂”他人,以及與人有效協作的能力。

內省智力:理解自身,準確判斷自身知識、能力、效率的能力。

自然觀察智力:區分和關聯周圍自然環境的能力(例如園丁、獵人或廚師特有的智力)。

結構無處不在,我們可以把它比作樹、河流或村鎮。樹有樹根、樹幹和枝權,河流也是一樣;村鎮包含街道與街區、住宅、商店與辦公樓。村鎮的結構解釋了這些元素彼此間是如何聯繫的,讓整個村鎮生機盞然。如果沒有結構,這些元素只是零散地分佈在空曠的大地上,村鎮會不復存在。提取重要的規則,將它們整合到結構之中,你將得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訣竅。正是這種對知識的精通,讓你捷足先登。

人在出生時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被稱作神經元。連接神經元的是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信號。在出生前後很短的一段時間裏,人會經歷一段“大腦突觸形成爆發的時期”。在這段時期,大腦會自行發展:神經元會長出細小的分支,也就是軸突,它們向外伸張,尋找其他神經元上的小突起,即樹突。當軸突與樹突相碰時,突觸就形成了。

提升智力水平有三種:抱有一種成長心態、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

專業人士要具備知識,知道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模式就是用來存儲這些知識的。以一名國際象棋冠軍爲例,他在研究棋局的時候,可以想出許多走法,每一種走法都會在心裏積累下來。其中的努力、失敗、思考與不斷嘗試就是刻意練習的特點,它們打造出了新的知識、生理上的適應性,以及複雜的心智模型,從而讓人超越以往的水平。

這裏主要想說明的是,專家級的表現需要高質量的練習,而不是靠遺傳因素。另外,對於普通人來說,想成爲專家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任務,只要你有動力和時間,並能強迫自身去實現這一點。

把身體的動作模式看作一種排演,把複雜的旋律視覺化,就像一個在球員手中不停傳遞的橄欖球,“看懂關於它的地圖”,都是記憶與表現的助記線索。通過不斷的檢索,複雜的資料也能和人合爲一體,這時我們便不再需要助記線索了:比如你把牛頓三大運動定律這類概念整合成了心智模型,而這些心智模型可以信手沾來。通過反覆使用,大腦會將運動與感知活動的順序編碼,整理成“塊”,回憶並應用這些行爲就變成了自然而然的習慣。

努力學習會改變大腦,爲大腦建立新的連接,擴展你的能力。我們的智力水平並非天生已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們自己發展。對於那些嘮嘮叨期,總是問“爲什麼要費這種事”的人來說,這個事實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我們之所以努力,是因爲努力本身能拓展我們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決定了你會成爲什麼樣的人,決定了你有能力做什麼。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種成長心態,你就可以接受這個道理,終身受益。

另外,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想要精通某事或達到專業水平完全不需要擁有超人的基因,但必須擁有自律、勇氣,以及持之以恆的精神。適度運用這些品質,如果你想成爲專業人士,那麼你就有可能做到。無論你想精通什麼事情,不管是給過生日的朋友獻上一首好詩,還是明白心理學中經典條件反射的概念,抑或演奏海頓第五交響曲中第二小提琴的旋律,有意識的助記手段都能幫助你組織資料,爲已經檢索到的學問添加線索。最終,通過持續、有目的的練習和反覆的應用,形成更深層的編碼與潛意識中的精通,你就已然是一名專業人士了。

學習原子結構時,物理教師可能會用太陽系來打比方:原子核就像太陽,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就像行星。新知識與已知事物的聯繫越緊密,你對新知識的理解越強,建立起來以備回憶的連接就越多。

在做模擬題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問題總是會說“我知道”,然後就接着往下看,而沒有老老實實地花時間真正寫下答案。不寫出答案,你就有可能陷入自以爲知道的假象,但事實是你很難對其做出一個準確或完整的回答。

反思這種習慣不只是簡單地衡量自己的經驗,或是觀察別人的經驗,它最大的作用是通過生成、視覺化,以及心智演練,把意識調動起來。

布魯姆分類學理論,把認知學習分爲6個層次:獲取知識(最基礎的層次),發展出對基礎事實與概念的理解,能夠應用所學解決問題,能夠分析概念與關係來進行推理,能夠以新方式綜合知識與概念,以及最高層次的能夠運用所學評估觀點與概念,基於證據和客觀標準進行判斷。

馬修斯會對學生說:“如果你看過這一章中的所有文字那你的效率並不會很高。”他的意思不是要“走馬觀花”地看書,而是要帶着問題去閱讀,從書本中尋找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