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商》書摘

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在站立頂峯的高度,而在跌入低谷的反彈力。――巴頓將軍

但一旦遇到不順利、困難或者挫折,如何去看待、應對和處理挫折就是人生智慧的體現之時了。如果沒有亡國,就沒有臥薪嚐膽,就沒有春秋五霸的勾踐;如果沒有入獄,便沒有司馬遷的《史記》。往往在艱難和危機之時,人們會被動地離開舒適區,但這往往也是促使人們能真正進一步思考、昇華的時刻。

巴菲特:“當大浪退去時,我們才知道誰在裸泳。”

情商——這仍是一個假設性的衡量因素——反映出一個人體恤他人、延識滿足感、控制衝動、自我覺知、堅持不懈和與他人有效交流的能力。

登頂前不要估量山有多高。登頂後你就知道這山是多麼的矮小。――達格·哈馬舍爾德

在所有傷感的語言或文字中,最傷感的是:“原本可能做到!” ――約翰·格林裏夫·惠蒂爾《莫德·移勒》1856,詩節53

不必等到生命終結你就能知道,最害怕死亡的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的人。

“不積踐步,無以至千里”。攀登者知道,很多獎賞是以長期益處的形式呈現,而現在邁出的每一小步都會促成很大的進步。攀登者欣然接受無法避免的挑戰。

據《舊約全書》記載:“給予的行爲是世界的根本。”我們需要做出貢獻,生命纔會有意義,如今更是如此。道格拉斯·羅森在《給予生 活》一書中強有力地證明,助人爲樂能延年益壽、增強免疫系統、有利於精神和心理健康。

禱告行爲會影響人體內腎上腺素和其他皮質類固醇或是應激激素的分泌,這樣可以降低血壓,讓心率和呼吸放緩,還會帶來其他的益處。(信仰)

前路不順時,放棄者放棄、紮營者紮營,而攀登者奮力攀登。低逆商會讓世上所有的才能都無法發揮出來,所有的渴望都無法實現。不要再將注意力和更多的資源放在智力的提升上了。

所有逆境確實都是讓靈魂成長的機會。――約翰·格雷

直面逆境的累積效應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無論是一段關係慢慢疏遠、對工作失去熱情、多餘的肥肉堆積、髮際線日漸後移、房子逐年經受風吹雨打、汽車鏽蝕、社區失修坍塌、環境退化,還是父母漸漸老去,這些都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逐漸發生的變化。然而,面對日漸積累的整體影響時,我們會大喫一驚。

在應對日益加劇的日常困境時,人們都想要過得開心。然而,在你堅持不懈地應對日常挑戰時,這種“打雞血”的感覺會持續多久呢?爲什麼要打雞血呢?同理,爲什麼書店的勵志圖書區會日漸擴大呢?這個趨勢顯而易見。生活艱難,我們在尋找某樣東西,可以帶我們挺過去。

當一些技術嫺熟的勵志大師給你灌輸“有價值的養分”時,你得仔細思考一下,或許你也已經體會到這些項目的潛在缺點了,就是雞血很多而可持續的內容很少。可惜,對很多人來說,某一類書籍、某種程序化的肯定或者某位大師給予的激勵可能更像是早晨喝的一杯咖啡,能暫時提提神。你得到了一點點迫切需要的某樣東西,於是在一段時間內心情變好。然而,一旦這樣東西耗盡,你又迫切地想要一點。

習得性無助是指失去了對不利事件的掌控感,就像一隻關在籠中的狗,那隻狗自己是不會動的,因爲他知道動也沒有用。

《免疫力性格》的作者亨利·卓爾說過:“許多免疫學家驚訝地發現,我們的想法和感受是由大腦中的一些化學物質傳達的,這些物質也會調控身體的防禦系統。也就是說,傳遞人類情緒的化學物質會直接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

情緒和思維模式對於心理和身體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史蒂文·洛克博士對一羣哈佛大學本科生的壓力強度、應對逆境的方式以及免力進行了研究。他發現,“應對不佳的人”,也就是在壓力(這是一種逆境)面表現得非常抑鬱和焦慮的人,其體內的白細胞要弱得多。應對逆境的方式會影免疫系統的化學成分和功能。

總之,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逆商的確與健康有直接關係。一個人總是會爲自己的低逆商付出代價的。比如說,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對122位心臟病首次發作的人進行研究,研究他們是如何應對生活事件的。八年後,最具有破壞性應對模式的(認爲逆境是內在的、持久的)25人中有21人去世。最具有建設性的(認爲逆境是暫時的、外在的)25人中只有6人去世。他們應對逆境的方式比其他任何醫學因素(包括他們的動脈堵塞症狀、心臟病首次發作造成的損傷、膽固醇含量或血壓值)更能預測出存活率。與較爲破壞性應對逆境的人相比,較爲建設性應對的人恢復較快且併發症較少。

響。他對記日記的人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與不記日記的人相比,這些人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強。這些益處讓他們的免疫力得以不斷提升,而且他們看病的次數也比對照組少。把內心的感受寫出來會讓體內發生化學變化,讓人變得更加健康,可能是因爲這樣做增強了人們的掌控感。

要是你認爲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那麼就很容易抑鬱,這是完全說得通的。各年齡層都有在受抑鬱影響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比例迅速上升,逐漸培養人們戰勝逆境和掌控生活的能力就變得尤爲、重要了。

但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或行爲經過反覆踐行後,久而久之就會進入大腦的潛意識、無意識區域。這個區域叫作基底神經節。你做某件事做得越多,這件事就越發變成無意識和潛意識的。這個習慣會立即改變,並隨着時間的推移得到強化。

剛開始的時候,神經學上的“道路”還未被開闢,因此神經上的連接是比較低效的。當你越是做某件事或越想某件事時,這些連接就變得越高效。實際上,大腦中的連接物(樹突)會變厚,處理神經衝動的速度也變得更快。你反覆地做某件事或想某件事,大腦爲適應這一情況就會開闢出更加密集和高效的神經通路。這條“道路”最終變成了神經學上的“高速路”。這是行爲習慣的部分生理結構。當人們反覆想某事或做某事時,大腦中的突觸就會增強,就會爲通路構建出更多的神經遞質和神經末梢。

大腦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就是能夠接受反覆踐行的想法或行爲,並將其硬連接到潛意識、自動的模式或習慣上。這個過程始於你首次有意識的選擇,經過反覆踐行之後,這種習慣就開始轉移到潛意識區的隱蔽位置。這就是神經學上“僅供習慣通行”的高速專用道。相比較隨意的想法或是神經衝動,這條道路或是說神經通路,能夠讓習慣運行得更爲直接、可測和高效。

逆商是由CORE四個維度構成的。Control(掌控感)要想擁有掌控感首先就要堅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

Ownership(擔當力)逆商的的這維度衡量的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會擔起責任,改善現狀,也不管起因爲何、

Reach(影響度)影響度維度的分數越高,你就越有可能把問題的影響範圍控制在當前事件上。打陌生電話進行推銷遭到拒絕那也只是拒絕而已,沒有什麼了不起;績效考覈成績不佳,也就是績效考覈成績不佳而已;一場爭執就是一場爭執而已—爭執一事可能還會帶來進一步的承諾和行動;與心愛的人之間的誤會就是誤會而已,雖然很痛苦,但並不表示你們的生活就四分五裂了。

Endurance(持續性)要相信逆境存在的時間是不會長久的,是不會永遠存在的,是暫時性的

阿爾伯特·埃利斯的ABC模型。這個理性情緒行爲模型是基於這樣的觀點:促使一個人做出反應和產生感覺的是這個人對於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事件本身。

L=Listen,傾聽自己的逆境反應:

這是高逆商反應還是低逆商反應?

在哪個維度得分最高或最低?

E=Explore,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

我應該對結果的哪些部分擔起責任?

我不應該對哪些部分擔責?

A=Analyze,分析證據:

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我無法掌控?

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此次困境一定會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此次困境必然會持續過長時間。

D=Do!做點事情:

我還需要什麼信息?

我可以做什麼來獲得對形勢的一點點掌控感?我可以做什麼來限制困境的影響範圍?

我可以做什麼來限制當前困境的持續時間?LEAD工具是基於這樣一種觀點: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思維習慣來改變成功率。這種改變是通過質疑以前的模式並有意識地構建新的模式來實現的。

在你決定對結果負責的那一刻,你對事件的掌控感馬上就會增強,促使你去採取行動,並打破潛在的無助-無望循環。擔當力是喚起行動的號角。擔當並不意味着過分自責,簡而言之,就是要擔起解決問題或採取行動

納爾遜·曼德拉――我們最怕的不是發現自己有所不足,而是發現自己無比強大。

尼采說過:“一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方式。”知道自己爲什麼做一件事,就可以正確看待自己做這件事的方式。

渺小化會讓你意識到,雖然眼下有這樣一場災難,但是地球仍在繼續運轉這樣你就會重新正確看待自己的問題,並跳出自己的思維。

只有經歷苦難、遭遇損失、經受逆境並跌跌撞撞屢次失敗的人才真正瞭解生命。――裏扎德·卡普欽斯基

每個攀登者心中都住着一個紮營者。對於個人和組織而言,這都是一樣的。因此,攀登者必須努力讓自己不要滿足於既有成就。我們內心可能想要安定、舒適、穩妥和平靜,這是無法忽視的。世界變得越瘋狂,我們就越會在生活中尋求這些東西。理想的情況是我們紮營只是爲了攀登而養精蓄銳。當然,我們或多或少都想擁有這些好處。但組織要是出現這樣的想法,那麼可能就會失敗。你也許注意到了,你不鍛鍊的時間越長,就越不會去鍛鍊。同樣,一個組織紮營越久,就越不會去攀登。它在紮營的時候,一支更敏捷、更有決心、逆商更高的攀登者隊伍就直接繞過它們往上爬。

因此,要得到一羣人最深入的、最協同統一的承諾和投入,就必須有一個更高的、更持久的、讓他們可以一起爲之奮鬥的目標。與短期目標不同,使命是永遠無法完成的,它定義了一種意義,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個終點。

對自己或他人永遠也不要將就,要努力做得更好。戚去看病的時候曾遇到一位滿身煙味的醫生,他之後用了20分鐘大談運動和健康飲食的好處,這會讓人覺得他沒有任何可信度。因此,你自己要先做好,然後才能要求別人做到。

做到對事不對人。這句諺語說的就是高逆商的做法。行爲是暫時性的、可調整的,而個人缺點則較爲頑固,因而更有可能會持續。因此,老提個人缺點就更會讓人們選擇放棄,而針對行爲所提的反饋意見則可以引導人們成長進步。

回頭去看,跟做着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所帶來的痛苦相比,這些犧牲不算什麼。

逆商不是應急的妙招,而是一個持久的準則,這個準則構建於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生活是艱難的,但你應對生活的方式決定了你的命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