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做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循天理是合天道,天助之;順人心是合人道,人助之。天人都喜歡,自會自在無憂,這纔是真善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明白這句話,活着不再累。

有多的就減少一些,不足的就補充一些,總是儘量均衡,這就是天道。

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眼裏就是最接近"道"的一種事物。大家來看水,如果滿了後繼續注入,水就會溢出;水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同一個容器中的水,總是會持平,不會一邊高一邊低。這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便是人性,人的自然之道。

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人性是損減有所不足的那些人來奉養那些有富餘的人。

什麼意思?就是說人性的本質是巧取豪奪的,有所富餘的人不會滿足,仍然要去奪取那些本來已經有所不足的人。

人性貪婪啊,老子對人性看的透透的,一語道破之。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那麼誰能用自己的富餘來奉養天下(衆生)呢,只有通曉天之道的聖人啊。

道者,指天之道,天道一直都是"有餘以奉天下"的。但是此處更指通曉天之道的人,即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反覆提到的"聖人"。


老子在《道德經》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從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