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面面观系列之八

——刘伯温:成就帝王家业,终于权利角逐

在帮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那长长的功臣名单里,最被后人熟知的人物可能就是刘伯温了,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

刘伯温“神”到什么程度?

《明史-刘基转》开篇就提及:基(刘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民间对他的评价就更高了,“前有军师诸葛亮,后有军师刘伯温”。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之说。就连朱元璋也评价刘伯温为“吾之子房”。

1311年农历六月十五,月亮提前升到正空,又大又荒唐。元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人人仰头观赏。但今天,月亮对中国任何地方都没有兴趣。它最灵明的光辉先坠落到江浙行省,然后翻山越岭到达处州路,再宛转曲折流向青田县。沿着青田山奔腾飞驰,一个华丽的转身后滑过南田山,扑向了武阳村刘爚家。

在这里,它才第一次在旅程的终点停下来。因为就是在这里,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即将诞生。他叫——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不输诸葛亮;论军事,他不逊于萧何;论治国,他与张良平分秋色。这样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神机妙算,被后人称为千古谋臣的人到底有什么样人生呢。我们一起通过两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来走进他的世界。

一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

1359年刘伯温回到老家,他的老家那时还未遭受战火,人人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稳快乐的生活。但如果非要在青田县找出一个闷闷不乐的,那个人就是刘伯温。

刘伯温闷闷不乐的原因很简单,英雄无用武之地。加上山河破碎,国家身处战乱之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多年的不得志,他的志向早已经被消磨殆尽。

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光芒,就如同身在漆黑的旷野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种迷茫空虚的感觉是一种旷日持久的心灵虚脱。

这时,一个人改变了他的现状。

刘伯温在家烦闷时,朱元璋也不顺,他在攻取处州时遇到了瓶颈,久攻不下。这时他身边的谋士向他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伯温。朱元璋听完谋士的建议,立即派使者去青田县请刘伯温出山。

刘伯温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收到朱元璋的邀请。不过,刘伯温仔细观察了派来的使者,心里有了一个答案。

面前这个人所穿衣服看起来质量很差,却很整洁。使者脸上还洋溢着青春的光芒,举手投足之间都有一股久违了的活力。

他更发现,这位使者非常注重礼仪,鞋子在进门之前就擦的闪闪发光。从使者的身上,刘伯温就能推理出朱元璋的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而作为统帅的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也不难判断出了。

但是刘伯温缓缓地对使者说:“我本一介山村野夫,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想在家乡安稳地度过余下的时光。所以,您请回吧。”

使者灰溜溜地回去了。朱元璋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先是感到愤怒,后来转念一想觉得派过去的人不够分量。

才华横溢的人,总会有点架子,一请就来的人,不是半吊子,就是唯利是图之人。这是朱元璋一请刘伯温。

在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之后,朱元璋决定派身边的心理专家孙炎去请刘伯温。

孙炎本想着凭之前的交情,应该能让刘伯温出山。可没想到这次他也吃了瘪。无论孙炎怎样劝说,刘伯温总以身体不行,精力大不如以前这个借口来搪塞。孙炎没办法,只得不甘心地离开了。这是朱元璋二请刘伯温。

孙炎回去以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刘伯温的好友宋濂。宋濂听说以后,心生一计。他跟朱元璋说,要朱元璋命令刘伯温的朋友写信给他。

那段时间,刘伯温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一封封的信如雪片般飞来,所有的信都千篇一律地吹捧朱元璋是多么伟大,然后劝他出山,建功立业。

之前刘伯温在孙炎的劝说下就有一些心动了,但是他还想要再试探朱元璋,所以就委婉地拒绝了。但这次,他明白,他不得不出山了。几天以后,刘伯温再次望了望青田县,上路了。这是朱元璋三请刘伯温。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有耐心。朱元璋正是凭借着这份耐心请到了刘伯温,最后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而我们经常在生活中抱怨成功离我们太远,其实不是那样的。如果我们能够淡定下来,不那么慌乱,耐心地做完身边的每一件事。能拥有朱元璋那样的耐心,刘伯温那样的从容淡定,那么成功离我们就不远了。

二.死于非命

虽说开国之初,朱元璋咨询过刘伯温接替李善长为丞相的人选,并且当着刘伯温的面说丞相这个位子非先生莫属,但是刘伯温早就知道这个位置的“高危”性。朱元璋之所以要破格提拔刘伯温,目的之一就是想用浙东集团势力去抑制淮西勋贵集团。甚至想借刘伯温之手好好收拾一下淮西那些胡作非为的“老哥儿们”们。

确实,这些当年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泥腿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大贵族、大地主,这些人来到地方是鱼肉乡里,目无法纪。由于这些人功劳太大,朝野上下有能力收拾他们的只有朱元璋。但是这个时候,老朱皇帝还没打算揹负屠戮功臣的恶名,或者是也许还没到兔死狗烹的时候。所以,于是就打算借刘伯温之手杀杀淮西勋贵们的嚣张气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朱元璋是不可能真心启用刘伯温为丞相的。而且就算刘伯温勉强做了丞相,杨宪的下场,很可能刘伯温的下场。刘伯温的急流勇退是他的聪明,只可惜最终他还是难逃厄运。

淮西勋贵毫发无伤,显然这并没有达到朱元璋的想要的结果。而且在杨宪倒台之后,朱元璋已经发觉,无论是浙东还是淮西,一个都不能留,因为这两个集团的存在必然会制约与瓜分他的皇权。

虽然刘伯温已经尽可能地远离政治,向着汉初张良的无为状态无限靠拢,但是朱元璋对于这面“浙东大旗”还是不太放心。这个时候,为皇帝排忧解难的人来了,他就是胡惟庸,也是李善长丞相的接班人。

胡惟庸与李善长同属淮西勋贵集团,并且两个人还有亲戚关系。但是相比之下,胡惟庸为人更加唯利是图,更加没有底线。因此他才会亲自安排,用慢性毒药毒死刘伯温。

至于胡惟庸这么干是不是朱元璋授意而为之的呢?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知晓朱元璋是有作案动机的。同时刘伯温是何等人物,没有皇帝的默许胡惟庸敢谋害重要开国勋臣吗?而且之后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之死处理的也比较冷淡,只是找到刘伯温的儿子问了问话,并没有对胡惟庸做更具体的处理。最后就连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也难逃被清洗的噩运,这也侧面印证了朱元璋的毒辣用心。

浙东集团倒台之后,朱元璋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淮西勋贵集团。没多久,朱元璋导演了一连串的“离奇案件”,终于将这个让他忧愁已久的勋贵集团斩草除根。

不得不承认,在朱元璋面前没有,更不可能有其他的赢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